政策解讀|排污許可管理辦法的“前世今生”
金隅冀東水泥資訊
·
2024-07-09 20:15
留言

“一張證,一項許可,一份承諾,一項管理制度”,這四個“一”就是當前生態環境管理之中重要一環——排污許可管理制度。排污許可制作為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建設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保障,是推進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重要手段。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重溫排污許可管理制度由初次提出到逐漸成熟走過的十年歷程。自2013年起,“排放許可”逐漸成為高頻詞匯,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將“完善污染物排放許可制”作為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的重要任務。這也是國家首次提出完善污染物排放許可制度。到2015年,經過三年的研究和各類保障性政策的出臺,多項中央文件對排污許可制有了更進一步的要求,其中,《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中開始明確要求完善污染物排放許可證制度,禁止無證排污和超標準、超總量排污;《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 中要求完善污染物排放許可制,盡快在全國范圍建立統一公平、覆蓋所有固定污染源企業排放許可制;十八屆五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要求改革環境治理基礎制度,建立覆蓋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業排放許可制??胺Q排污許可制發展的關鍵之年。再到2019年,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上,《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構建以排污許可制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監管制度體系。正式明確了固定污染源監管制度體系將以排污許可制為核心。2020年以來,排污許可制正式全面實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全面實行排污許可制。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全面實行排污許可制,健全現代環境治理體系?!蓖瑫r,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中指出:“實施最嚴格的地上地下、陸海統籌、區域聯動的生態環境治理制度,全面實行排污許可制,完善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制度體系,健全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制度?!?/span>到2024年7月1日,經修訂后的《排污許可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正式施行,也代表排污許可管理制度的發展走上了新臺階。此次修訂《辦法》,與習近平總書記2023年7月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提出的“全面實行排污許可制”要求相一致,與健全美麗中國建設保障體系相銜接,與“健全環境治理責任體系”改革要求相適應,聚焦固定源環境精細化管理、強化事中事后監管等關鍵環節,不斷增強排污許可制度的操作性和有效性,推動“全面實行排污許可制”落地生效。新《辦法》明確對排污單位的大氣污染物、水污染物、工業固體廢物、工業噪聲等污染物排放行為實行綜合許可管理。這是在老版《辦法》的基礎上,增加了對工業固體廢物、工業噪聲實行綜合許可管理要求,對全面落實固定污染源“一證式”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對水泥企業而言,作為排污許可管理制度體系下的末端環節和“用證”單位,我們應該如何用好排污許可證,如何做好證后管理工作?下面就跟著“一圖讀懂”一起學習。
排污許可證分為正本和副本(一冊及二冊),正本包含排污單位名稱、住所、法人或主要負責人、生產經營場所所在地,排污許可證有效期限、發證機關、發證日期、證書編號和二維碼等內容。副本一冊主要內容為大氣污染物排放(排放口、許可限值、無組織排放管控要求、許可總量等)、水污染物排放、工業噪聲排放、固體廢物排放(危廢貯存設施、處置設施、自產危廢種類等信息)及其他許可內容。同時副本還包含自行監測、環境管理臺賬、執行報告及其他控制管理要求。
排污單位要嚴格落實環境保護主體責任,建立健全環境管理制度,按排污許可證規定嚴格控制污染物排放。證后管理要做到如下要求:按排污許可證規定的格式、內容和頻次要求記錄環境管理臺賬。按照排污許可證規定的內容、頻次和時間要求填報提交排污許可執行報告。其中自行監測合規方面,企業應根據HJ819與HJ848等標準要求,結合實際編制自行監測方案,嚴格按監測方案進行環境監測,要求企業對進場第三方做好管理,明確進出場時間,監測留痕,原始記錄保存五年以上。副本二冊主要內容為排污單位的登記信息,包括主要產品及產能、主要原輔材料及燃料、產排污節點、污染物及污染治理設施、排污權使用和交易信息等。本次《排污許可管理辦法》的修訂,在強化了排污許可證“一證式管理”的同時,也更明晰了企業“自我承諾、自行監測、臺賬記錄、執行報告、信息公開”的五大主體責任,在全面建設美麗中國的大背景下,水泥產業面臨全面綠色轉型,如何從傳統發展轉身為綠色高質量發展,是每一個企業需要面臨的必答題,而聚焦環境管理精細化,落實企業主體責任,推動“全面實行排污許可制”落地生效則是這道必答題的標準答案。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水泥網立場。聯系電話:0571-85871513,郵箱: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