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質量走下坡路?謬論!
10月25日,工信部網站消息,工信部、科技部、商務部、市場監管總局印發《原材料工業質量提升三年行動方案(2018-2020年)》(以下簡稱“方案”)。《方案》要求,建材行業方面:工業玻璃、先進陶瓷、人工晶體材料產業化取得明顯進展,高性能無機纖維及其增強復合材料質量大幅提高,石墨烯材料生產達國際先進水平,先進無機非金屬材料保障能力明顯提升。建材部品化加速推進,水泥、平板玻璃質量保障能力大幅提升,礦物功能材料品種日益豐富,綠色建材在新建建筑中應用比重達到40%。
《方案》指出,到2020年,我國原材料產品質量明顯提高,部分中高端產品進入全球供應鏈體系,供給結構得到優化,原材料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積極成效。
原材料工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和支柱產業,其發展水平直接影響著制造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水泥作為國民基礎設施建設重要原材料之一,如何嚴控水泥質量關十分重要。然而最近引起熱議的“假水泥”、“問題水泥”事件層出不窮,讓人不禁懷疑,水泥質量是否真的到了危急時刻?
從上述報道中可以看出,盡管有部分不法商家被利益驅逐,販賣質量不過關的水泥造成建筑安全隱患,但某些媒體就由此得出結論---“中國水泥質量走下坡路”是不全面,甚至是完全錯誤的。
一方面,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我國原材料工業產品質量不斷提高,品種結構不斷優化,對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保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進入新世紀以來,水泥行業加快了自身在綠色發展上的步伐。在提高水泥質量的同時,低溫余熱發電、協同處置城市廢棄物、降低粉塵和有害氣體排放、延伸產業鏈和美化環境都是各家水泥企業在進行的努力。當前,我國水泥工業無論是技術裝備、工程建設、還是產能產量都位居世界前列。
另一方面,影響建筑質量安全的因素很多,運輸、施工、外加劑成分、混凝土配比、后期養護等等都會導致混凝土性能出現差異,在某種程度上施工養護環節對建筑質量的影響可能更大,特別是某些工地為了趕工期,人為改變施工計劃,極易造成建筑質量事故。另外,各國之間水泥標準的不統一也有可能造成建筑安全隱患,若是將建筑質量不合格的罪責全部推到水泥質量方面,則頗有點“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意味了。
在當前產能過剩,環保政策不斷嚴苛,水泥價格持續高漲的背景下,不排除有人鋌而走險做出損害行業利益和聲譽的違法犯罪事件,但水泥企業更應該堅定本心,穩定和優化產品質量,提供差異化產品,在相關政策和法規的引導下為進一步提升原材料工業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的為支撐制造強國、質量強國建設而努力。
與此同時,水泥企業也應該認識到,水泥質量是水泥行業綠色發展的重要保障。水泥行業的綠色發展不僅僅是降低能耗和減少污染物的排放,更在于用更高質量的,甚至更多樣性的水泥產品滿足不同施工建設需求,延長建筑物的使用壽命。
理想狀態下的水泥綠色生產應該是這樣的:用最小的資源和能源消耗,生產出符合各種施工要求的水泥,配合下游產業提升建筑物使用壽命,如此才是水泥乃至建筑業最大的節能,才符合當前生態文明建設的需求。
編輯:周程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