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綠”而行,“碳”尋新路!水泥行業開啟低碳轉型新征程
面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嚴峻挑戰,水泥行業正以壯志凌云之勢,肩負起減碳重任。碳減排的號角已經吹響,行動迫在眉睫。水泥行業必須以雷霆萬鈞之力,推動綠色轉型,用創新之劍斬斷高碳枷鎖,開啟綠色發展的嶄新篇章。
10月24日,“2024中國水泥雙碳大會暨第十二屆節能環保技術交流大會”在安徽蕪湖盛大召開。
中國水泥協會會長高登榜,安徽海螺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朱勝利,新疆建材行業協會會長呂志堅,OCC主席馬維平,天山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總工程師蔣德洪,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李建,華南理工大學教授樊粵明,湖北世紀新峰雷山水泥有限公司董事長諸葛文達,中國國檢測試控股集團技術總監、認證評價中心總經理閆浩春,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總院水泥新材院副院長葉家元,安徽海螺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技術總監陳永波,兆山集團有限公司副董事長黃凱炯,中國水泥網董事長邵俊等業內領導及400多名企業代表,聚焦水泥行業低碳發展與綠色升級的核心議題,探討能效提升與節能降碳技術的應用,推動行業低碳轉型。
低碳革命,水泥先行
創新引領減排浪潮,行動彰顯責任擔當。肩負減碳使命,水泥行業義不容辭。
中國水泥協會會長高登榜表示,面對日益嚴峻的環境挑戰,節能減排已成為我們共同的責任。水泥行業作為建筑產業的基礎原材料行業,其綠色發展不僅關系到行業的長遠未來,更是我們對環境保護的一份承諾。近年來,我國水泥工業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取得了顯著成就,實現了質的飛躍和效的提升。在這一新的歷史時期,實現“雙碳”目標成為了我們水泥人不可推卸的歷史使命。我們必須繼續勇立潮頭,擔當重任,堅定不移地貫徹綠色低碳發展理念,為早日實現“雙碳”目標而不懈努力。
高登榜呼吁水泥企業要積極投身于雙碳事業,敢于探索、勇于創新、積極進取。在踐行雙碳使命的同時,將環保壓力轉化為綠色動力,推動企業在轉型發展中實現新的突破。行業要將企業的發展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緊密結合,實現更深層次的互利共贏,助力水泥行業實現更高質量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水泥網董事長邵俊指出,根據中國水泥網數據統計,水泥行業年碳排放量超過12億噸標準煤,僅次于電力和鋼鐵行業,其中年碳排放量超百萬噸以上的水泥企業集團有100余家。下一階段,隨著碳交易市場的建立,水泥行業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碳交易機制的引入,將激勵企業主動減排,將碳排放的成本轉化為經濟效益,推動行業向更環保、更高效的方向發展?!半p碳”,既是責任,是成本,也是效益。
國檢集團認證評價中心總經理閆浩春強調,碳市場背景下水泥行業面臨成本上升的風險。譬如,隨著碳市場的推進,企業需要為超出自身碳排放配額的部分購買碳排放權,會增加企業的運營成本;為了降低碳排放,企業需要對生產設備、工藝等進行升級改造,如采用新型的節能設備、改進生產工藝等,這些技術升級和改造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且投資回報周期可能較長。
但即便面對著改造需要資金投入、降碳之路任重道遠等諸多困難,依然有許多優秀的水泥企業率先布局,身先垂范。
海螺集團總經理朱勝利介紹到,海螺作為行業龍頭企業,近年來一直積極踐行大企業責任,緊盯“雙碳”目標,堅持繞綠色低碳轉型,持續加大污染治理,不斷推進節能降碳,深入發展循環經濟,確保工廠清潔化生產、碳減排技術研發應用和綠色產業發展規模均處于行業領先水平。
海螺聚力于碳減排行動。在國家“雙碳”目標提出后,就立即制定實施編制了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方案和“十四五”節能降碳規劃,明確了節能降耗、燃料替代、原料替代、碳捕集利用和植物碳匯等六條具體的降碳路徑和集團碳中和路線圖。海螺計劃在2050年前,東部地區子公司率先實現碳中和;在2060年前,非化石能源消費達到80%以上,全集團實現碳中和。
海螺將聚力于碳減排科技攻關。發揮“產學研用金”綜合優勢,聯合共建了安徽省水泥碳捕集轉化應用創新聯合體、1個技術創新中心、4個節能減碳聯合實驗室,成立了三碳研究院、中碳公司,形成了“多方聯動、協同創新”的“雙碳”科技研發轉化體系。
目前,海螺正在依靠上述創新體系,從源頭減排、過程減排、末端減排等方面加快研發更多前沿性碳減排技術,也收獲了一批諸如水泥窯碳捕集純化利用、二氧化碳儲能等重大科技創新成果,一些技術是國內甚至世界首創。
多措并舉,共促減碳
面對減排重任,水泥行業匯聚多方力量,協同推進技術創新、管理優化與清潔能源應用,共同譜寫綠色轉型的壯麗篇章。
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總院水泥新材院副院長葉家元指出,我國水泥工業減碳未來重點技術將主要包括:高能效燒成、高效粉磨(輥壓機終粉磨)技術及裝備;低碳水泥體系開發、制備及其應用技術;水泥窯替代燃料(生物質)預處理與煅燒關鍵技術;水泥窯全氧燃燒與CO2捕集、利用關鍵技術;氫能等零碳能源燒成水泥熟料關鍵技術。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李建則在報告中提出了三點建議:
1、統籌超低排放和減污降碳改造,全過程控制角度出發,通過多維度分析、全流程統籌、全要素診斷、全過程優化、智能化控制及數字化管控,探求超低排放下碳減排協同最優的契合點。
2、時間服從質量,高質量完成改造。從上到下實事求是,力求“四真”。即:領導真重視、資金真投入、實施真工程、管理水平真提升。
3、企業嚴格按要求開展評估監測,企業和評估機構形成合力,實現“真”達標。
替代燃料方面,華南理工大學副教授吳笑梅表示,替代燃料、替代原料、協同處置都是水泥工業碳減排、產業綠色轉型及承擔更多社會責任的有效舉措,不僅有社會效益,還有一定的經濟效益,水泥生產企業要積極創造條件進行實施。同時,水泥生產企業應結合自身工藝裝備條件、所能獲取替代燃料的特性及生產安全連續運轉、達標排放及產品質量安全性等情況進行合理定位及采取相應措施。
新能源使用方面,中國水泥網水泥大數據研究院水泥分析師李坤明認為,水泥行業用電量1175億千瓦時,外購電費支出超500億元,使用光伏發電可再生能源電力是降低用電成本的重要方式。光伏發電相對于火電,每度電可降低碳排放0.997公斤,同時降低氮氧化物、二氧化硫、顆粒物等排放。樂觀預計2030年水泥行業光伏累計裝機量有望超過7GW。
騰訊科技能源與資源行業生態負責人劉秋娜就水泥行業綠色轉型與“雙碳”目標實現的路徑和建議提出三點看法:
1、數智化轉型,隨著數字化轉型的不斷深入,水泥行業將逐步實現從傳統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轉型,通過MES智能生產管理系統的應用,提升生產和管理效率,實現綠色智慧工廠的建設。
2、生產模式革新,未來水泥行業將走向全智能化生產,包括智能物流管理、無人駕駛系統、數字礦山應用等領域,通過技術融合,實現生產全流程的數據監控和智能優化,提升企業整體競爭力。
3、環保技術進步,綠色低碳技術如碳捕集技術和新型節能技術將在水泥行業得到大力推廣,減少碳排放和環境污染,使水泥企業成為城市環境的凈化者,推動整個行業向可持續方向發展。
此外,德州學院粉煤灰研究所教授/所長翟冠杰分享的地聚物水泥合成與近零碳技術進展;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副總經理李瑾講述的水泥行業碳資產管理政策與實踐;仕凈科技副總經理陸壽江帶來的碳捕集技術應用介紹及優勢分享;山東工陶院高級工程師張磊演講的氣凝膠隔熱材料在水泥工業的應用……種種經驗措施,讓水泥低碳有了更多的可行性和實踐性。
在這場綠色轉型的征程中,水泥行業正以堅定的步伐邁向低碳未來,從技術創新到管理優化,從清潔能源應用到替代燃料推廣,每一項舉措都在描繪著行業的全新征途。讓我們攜手并進,以創新引領減排浪潮,用實際行動踐行綠色使命,共同譜寫水泥行業綠色低碳發展的輝煌篇章,為構建美麗地球貢獻水泥行業的力量。
編輯:周程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