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宣威宇恒:創新循環發展模式 推動企業持續成長
曲靖市宣威宇恒水泥有限公司董事長寧國昌
“企業的成功光靠個人是不行的,需要靠整個團隊的共同奮斗,這是企業賴以生存發展的最基本的東西”,曲靖市宣威宇恒水泥有限公司董事長寧國昌在接受中國水泥網記者采訪時如是說。就是他,憑著一股子一往無前的勁頭,帶領他的創業團隊跨過一道道難關,使公司步入健康發展的正軌,用他常說的一句話總結當初的創業歷程:“宣威宇恒這六年多來的持續發展應該歸功于全體員工的努力、政府的支持和社會各界的認可。”
力挽狂瀾 把握時機大力發展
曲靖市宣威宇恒水泥有限公司創建于2003年,通過近七年來全體員工的共同努力,發展到目前已建有一條1000t/d水泥熟料生產線、一條3000t/d水泥熟料生產線,并配套建設6000kw純低溫余熱電站和80萬噸/年水泥粉磨站,年產熟料120萬噸,水泥200萬噸。
如此的規模和產能或許對許多水泥企業來說不足稱道,但對熟知宣威宇恒發展歷史的人來說,絕對會豎起大拇指連贊,“寧國昌干得不錯”。要知道,原曲靖市宣威水泥廠“1000t/d水泥生產線”建設項目曾在2002年初因資金等多方面原因岌岌可危,隨時都將面臨流產,就在長時間內尋求合作伙伴無果的艱難局面下,寧國昌挺身而出加盟該廠,力挽狂瀾,才成就了今天的宣威宇恒。
然而,正所謂“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在寧國昌強力加盟之初,宣威宇恒的困境并非馬上得到逆轉。建廠初期,寧國昌為解決資金鏈的斷裂四處尋求融資,可不巧的是恰逢當時國家加大對水泥、鋼鐵等幾大產業的控制,原本比較寬松的信貸政策一下子收緊,不但融資成了問題,之前幾千萬的巨額投資也可能將會打水漂。就在寧國昌以為走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時,事情又峰回路轉出現了轉機。在危急關頭,出于對寧國昌的信任和支持,當地政府以財政為擔保,及時給宣威宇恒提供了3000萬元的貸款——這在當地甚至是整個云南省都是史無前例的。就這樣,第一條1000t/d水泥熟料生產線在政府擔保的支持下順利建成。寧國昌把握住機會,帶領著他的創業團隊毅然挺過難關,踏上了企業健康發展的康莊大道。
宣威宇恒第一條生產線建成之后,正值當地大力發展基礎建設,對水泥需求非常旺盛,公司趕上了發展好時機,不僅極大地推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而且在平抑當地水泥價格方面也作出了貢獻,如云南省新農村建設,公司以略高于成本的價格支持項目建設,充分體現了高度社會責任心。經過鞏固和發展,公司乘勝追擊,又在07年8月上了3000t/d的水泥熟料生產線,公司事業蒸蒸日上,發展勢頭非常好。
強化成本控制 精細化管理顯成效
當地政府的支持,地方水泥需求旺盛,為宣威宇恒前期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那么接下來如何運作才能讓企業持續經營下去,鞏固已有的市場呢?寧國昌指出:“優質的產品結合有效的成本控制是進入市場最有利的武器”。精細化管理是宣威宇恒成本優勢的關鍵所在,公司非常注重成本控制,并且嚴格貫徹執行,認真落實到工作的每一個細節中去。
在成本控制上,寧國昌認為首先就是要保持生產線的高運轉率。宣威宇恒兩條水泥生產線2009年窯平均運轉率達到86%,噸水泥電耗在93千瓦時左右,均遠遠優于云南省平均水平,通過維持穩定的運轉率和較低的能耗指標,有效降低生產成本;其次,在水泥企業最大的成本支出——煤炭和電力上,宣威當地擁有大量的煤炭資源,且距離廠區1.5公里處又有一家180萬千瓦火力發電機組的電廠,得天獨厚的區域優勢,節約了能源供應上很大一部分的成本支出;再次,當地的石灰石資源也是非常得豐富,供應價格低廉,同時還減少了公司的礦產開采成本及相關的運輸成本。另外,公司為生產線配套余熱發電項目,開展廢渣廢料處置等方式,也有效的控制了企業成本。
除了上述的常規手段減少成本支出之外,宣威宇恒還采取了議價的方式來達到原材料采購成本控制的目的。通過與煤炭、電力、石灰石等上游產商半年或一年的議價方式,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使價格保持在一個合理穩定的范圍內,不隨市場的波動而波動;同下游商家議定價格,避免頻繁出現隨意漲價或降價的情況。通過多方面的努力協調,成本控制非常到位,公司的產品得以擁有一個非常穩定的價格和市場,市場波動的影響有限。
以此,企業從采購、生產、管理、銷售、服務等各個方面環環相扣,對成本進行精細化管理,通過連續生產,強有力的市場支撐以及同上下游企業長期保持互信互惠的關系,使宣威宇恒的產銷形勢非常強勁。建廠近七年以來,產品基本上都是零庫存,這些都應歸功于公司采取非常得力、到位的成本控制。[Page]
力促節能減排 提高資源綜合利用
近年來,盡管工藝先進的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在國內的普及率越來越高,但依然摘不掉高污染、高能耗的帽子,尤其是近幾年國家在節能、減排方面的要求一再提高,作為著名的旅游大省云南,對環保的要求更為地苛刻。所以,企業在注重成本控制的同時,不能只顧自身的效益,更需要考慮如何有效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實現企業利潤和社會效益的雙贏。
目前,在國內水泥行業中,很多大型水泥企業生產線采取窯頭電收塵,窯尾袋收塵的設計方式,然而這種設計方式在云南省卻行不通。包括宣威宇恒在內的所有云南水泥企業都被要求窯頭窯尾都必須采用袋式收塵設備。隨之而來的,是設備投入和維護費用的增加。然而,對此,寧國昌并不介懷,他表示循環經濟一直是宣威宇恒致力的方向,投入成本和維護費用雖然上去了,但是粉塵排放濃度也降了下來,不到30mg/nm3。
公司不僅在減排方面致力加入先進隊伍,在節能方面也是不遺余力。一方面,宣威宇恒在2007年就開始形成節能的思路,通過一年多的努力, 6000kw純低溫余熱發電項目正式投產,既減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又通過廢氣再次利用,產生生產需要用的電力。通過該項目年發電量可達4350×104kw•h,相當于每年節約標準煤14287噸,不僅降低了成本,提高了資源利用率,增強了企業競爭力,還為國家的環境保護事業作出貢獻。另一方面,企業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由專業設計單位負責對現有生產設備進行變頻改造,通過一系列的技術改造和創新,能源消耗節約20%-40%,企業發展后勁更足。
在資源綜合利用方面,宣威電廠每年都會產生大量的工業廢渣,如何處置粉煤灰等工業廢渣廢料成了電廠的一塊“心病”。宣威宇恒主動采取與電廠合作的方式,將工業廢渣廢料作為能源循環使用,每年為電廠處置粉煤灰40萬噸,脫硫廢渣8萬噸(相當于該電廠一年的脫硫廢渣產量),降低成本的同時,也保護了當地的礦產資源。
正是由于多方面的努力,公司在節能、減排方面的多項指標都完成得非常出色,受到省、市政府領導和相關部門的一致好評。
正在運轉的水泥熟料生產線
人才是核心 用科學態度引進優秀人才
任何企業發展都需要持久動力的支撐,當筆者問及企業發展的源動力是什么時,寧國昌毫不猶豫地說了兩個字:“人才”。對他而言,人才是企業最大的財富,是企業的心臟,只有強勁的脈搏才能讓企業煥發生機。
宣威宇恒成立之初,寧國昌就提出了“拿來主義”的口號,強調用科學的態度引進優秀人才。他認為,水泥生產并非是一項尖端科學技術,發展到現在,它已經成為一項非常成熟的工藝,社會上有著大批在水泥工藝方面具有豐富經驗、操作熟練的技術人才。因此,公司在全國各地招聘時,更樂意招聘相關的各類技術骨干及管理人才,為我所用。
當然,寧國昌的“拿來主義”并非是否定培養本土人才,恰恰相反,是對人才培養的一種補充。公司每年用于培訓的經費預算不低于50萬元,而且采取了多種形式靈活、相互補充的培訓方式。一方面,公司提供專業的技術培訓,讓員工參加如云南省技術監督局組織的培訓等專業課程。據悉,宣威宇恒在省內組織的幾次行業技術大比武活動中,曾多次包攬前三名;另一方面,對員工在觀念、營銷理念和技巧等方面進行培訓,通過讓員工參加專業機構培訓,邀請專家到企業進行內訓等多種方式,為公司打造一支專業的、一流的管理和技術團隊。
企業僅靠引進人才、培養人才是不夠的,還要有留住人才的本事。寧國昌作為企業的掌舵人,一直沒有忘記為企業全體員工謀福利,也正是他心懷著這種念頭,在宣威宇恒,提到他的為人,企業的員工都充滿了感激和推崇之意,紛紛表示“跟著寧總有干勁、有奔頭”。除了給每位員工實行完備的社會保險之外,公司還通過與當地政府合作建設廉租房,取得100多套廉租房的租賃權,屆時,公司計劃將這些廉租房提供給企業員工及家屬居住,既能穩定人才,又為他們創造了一個安居樂業的生活環境,解決了他們后顧之憂。
宣威宇恒董事長寧國昌接受中國水泥網專訪
延伸產業鏈 促進企業持續發展
筆者在采訪過程中獲悉,云南省水泥市場這兩年已經面臨產能過剩,部分地區甚至出現虧本經營。寧國昌認為,如果任由這種趨勢發展,云南水泥行業很快就會陷入危機。他這樣分析:東部水路網絡發達地區可以利用廉價的水運條件將水泥熟料銷往更遠的地區,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產能過剩狀況;而云南所處的區域位置存在運輸瓶頸,山區的地貌決定水泥運輸主要依靠公路,銷售半徑不過200公里,一旦出現嚴重的產能過剩,后果將不堪設想。
面對未來可能出現的過剩泥沼,宣威宇恒已經做好了應對方案。寧國昌指出,一味的擴張產能并不有利于企業的持續發展,一旦出現市場行情波動或者基礎建設項目開工數量減少等問題,那企業就等于是作繭自縛。只有發展相關產業,延伸產業鏈,才能真正做大做強企業。
宣威是個產煤大市,煤炭資源豐富,基于這點,寧國昌認為水泥企業完全可以自己開采煤礦資源,或者通過兼并重組、聯合開發的方式延伸上游產業鏈;同時,水泥業也可往下游發展,拓展水泥制品或商品混凝土產業。只有通過不斷把市場做精做細,才能避免單純依靠量的變化擴張,而造成種種不利于企業長期發展的弊端。
宣威宇恒在努力延伸產業鏈的同時還積極加強產銷管理,針對生產、定價、服務等多個環節集中進行管理,不斷提升企業競爭力。首先,嚴把產品質量關,通過完備開停機程序、管理規定、人員定制、交接班制度、生產管理等各項工作制度,把精細化管理滲透到任一細小環節。目前,公司生產出來的水泥70%以上都在國家重點項目中使用,如沾六鐵路復線、滇池引水工程、水盤高速等重點工程建設項目都有宣威宇恒的參與和貢獻;其次是穩定價格,主張建立互利互惠的長期合作,將產品價格長期保持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內,贏得了市場的認可和客戶的信任。
最后,服務是寧國昌最強調的一點。他要求公司的員工堅持服務至上,為客戶提供全方位的服務,避免出現一到下班時間客戶就找不到客服的情況。他還提倡效仿星級賓館的服務模式,要求員工不管客戶再小、利潤再少都必須做到熱情接待、主動服務、及時解決問題。為了把服務做深入、做細致,他還準備建立一個對外開放的食堂,為運送水泥的司機提供一個可以休息和放松的地方。
品質、價格、服務都做到位,企業才能獲得更好的生存和發展空間。“企業要生存,最根本的是解決如何持續發展的問題。”寧國昌說,“企業持續發展的關鍵在于生產管理水平,宣威宇恒的生產管理水平處在全省水泥行業前列,從資產收益率、凈資產收益率、銷售收益率等各項指標來看,也許綜合起來看不一定是最盈利的企業,但絕對是最能持續發展的企業。”
合影從左至右依次為:中國水泥網大客戶經理吳云云、沾益縣宇恒水泥總經理寧選州、南高齒副總經理吳建榮、宣威宇恒副董事長寧憲昌、宣威宇恒水泥董事長寧國昌、中國水泥網市場總監李華[Page]
感性寧國昌
中國水泥網:公司發展到現在,哪些事情是最難忘的,有哪些方面的心得體會?
寧國昌:記得三年前的一天,秋高氣爽,天氣宜人,我登上二號水泥生產線分解爐的塔頂,環顧四周,整個廠區盡收眼底,當時很有感觸。想到通過大家一起多年來的努力,齊心協力將公司建起來并走上正軌,心里感到非常的舒服,那一天是我難以忘懷的日子。
中國水泥網:你覺得在企業管理中最大的困難是什么,作為一位優秀的企業管理者最重要的素質是什么?
寧國昌:企業管理最大的困難是互相之間的理解,我認為管理是一門藝術,企業管理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但歸根到底主要是素養、溝通、理解這三方面。
中國水泥網:面對今天的發展,回望過去,寧總你的心態經歷一個怎樣的過程?
寧國昌:知足在于常樂,要保持一個好的心態,學會包容別人,只有擁有博大的胸懷,人生才能活得豁達和快樂,看到以往容易忽略的那些美好。
中國水泥網:對成功人士的定義是什么?
寧國昌:成功不是我說了算的,只有周圍的人、社會各階層的人才能來評判,他們說你成功了,你才是真正的成功了,我現在還算不上,還需要繼續修煉。
中國水泥網:如何評價個人的職業生涯,未來十年二十年的人生規劃?
寧國昌:職業生涯是人不斷奮進的過程,這需要有一種精神來支持我們隨時隨地堅持不懈、不知滿足,同時也不能好高騖遠,做一些永遠達不到的事情。至于未來規劃,我只能說規劃是隨著社會發展跟企業自身發展來決定的。
中國水泥網:喜歡什么樣的員工,對剛入公司的員工有什么樣的忠告?
寧國昌:喜歡有德的員工,德是第一位,然后是自信,只有自信的人才懂得如何為自己的未來努力,為職業、為自己的人生奮斗。
中國水泥網:有哪些方面的個人愛好?
寧國昌:我會游泳、會打乒乓球,但這幾年因為忙于企業管理都沒工夫去做,耽擱下來了。
中國水泥網:對你印象最深的一本書是什么?
寧國昌:我對下一輩的人說,你們需要看的不是一本書,而是三本書。首先看《西游記》,《西游記》講述的是一個團隊在不同的環境下遭遇不同的人物,闡述的是一種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精神,讀者從中應該學會如何解決問題;第二本是《三國演義》,里面的人物栩栩如生,各有特色;最后一本是《水滸》,《水滸》不僅講的是朋友,講的是仗義,而且反映了中國歷史的很多現實問題。這三本書都看了,并掌握個中道理,相信你的人生不會太無味。
(中國水泥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zhaomin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