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散裝水泥行業的發展歷程
水泥,作為人類生活和社會生產中不可缺少的一種建筑材料,對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與人類社會的進步產生了巨大的基礎性作用。近半個世紀以來,隨著水泥品種的不斷增加,水泥的用途也更加廣泛。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體現出水泥的巨大作用:大到長江三峽水利工程,小到農村基本建設,都離不開水泥。水泥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起著奠基石的作用。
世界水泥工業1824年起源于英國。在初始階段,由于產、用量少,變直接采用原始散裝方式出廠、運輸、儲存和使用。
隨著近代社會的不斷發展,水泥的產用量不斷增多,為了方便流通,逐步改用木桶、鐵桶、麻袋、布袋、紙袋、塑編袋、復合袋等包裝。水泥的這種桶、袋裝方式存在嚴重浪費資源、污染環境、勞動生產率低下、影響產品質量,難以適應現代化作業等諸多弊端。于是,作為先進生產方式的現代水泥散裝方式應運而生。美國率先于20世紀30年代末發展散裝水泥,僅用20年左右的時間,就實現水泥“散裝化”(散裝率1955年71.8%,1970年90.8%)
在水泥工業的不斷發展過程中,伴隨其產生的水泥貯存運輸業也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出現了散裝水泥這一新型的水泥運輸貯存形式。
散裝水泥,有別于以往的水泥運輸貯存方式,不使用任何紙袋包裝,直接通過專業設備出廠,通過專用汽車、火車、船舶等運輸,通過中轉站或直接運送到建設工程工地的過程。
中國水泥工業起步于19世紀80年代末,其包裝方式開始為桶裝(木桶、鐵桶)、袋裝(麻袋、布袋)。隨著“洋灰”的大量進口,紙袋逐步被廣泛使用,后有發展為復合袋、復膜袋等包裝。新中國散裝水泥起始于20世紀50年代中期。
散裝水泥的使用,解決了傳統傳統水泥袋裝(灌包)、搬運、碼堆等都靠工人作業、勞動強度大、破包損失多、作業環境惡劣的弊端,實現了裝車自動化,無粉塵,降低了勞動強度,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保護勞動者的身心健康。
散裝水泥的廣泛使用,由于提高了生產效率,減少了生產、儲存運輸環節的損耗,從而節約了大量資源。據統計,每萬噸散裝水泥與傳統方法相比,可節約水泥450噸,電力7.2萬噸,煤炭18萬噸,燒堿22噸,水1.5萬,包裝紙60噸(折合優質木材330萬立方米),其經濟價值與環保價值十分可觀。
1965年起,國家經委,建委等部門,將水泥散裝化作為重大技術經濟政策措施,有組織、有計劃、有步驟的全國推行,取得了一定的成就(1972年~2004年全國累計使用散裝水泥17.16萬噸。但由于主客觀原因,新中國散裝水泥事業的發展不甚理想,與工業化國家的差距較大:1970年左右,發達國家實現了水泥散裝化,水泥散裝率平均達到并一直保持在70%以上,國際先進水平達到90%以上;而在中國,全國平均水泥散裝率為33.47%,大大低于工業化國家平均水平。主要表現在:
1、水泥散裝率增速慢,水平低
2、設備設施機械化、自動化程度低
3、限“袋”鼓“散”的政策法規缺乏力度且不配套。
4、組織管理和領導體系缺乏權威性與系統性。
5、許多人士對發展散裝水泥的巨大意義缺乏了解。
基于以上這些問題,我國對散裝水泥行業發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004年,商務部會同建設部等有關部門出臺了《關于限期禁止在城市城區現場攪拌混凝土的通知》,目前全國混凝土“禁現”城市已達到300多個,全國預拌混凝土年供應量達6億多立方米,已建立規模化的現代混凝土生產企業近3000家;集中使用散裝水泥達到2億多噸,占散裝水泥總使用量的37%;與此同時,散裝水泥物流設施設備能力得到快速提升,全國散裝水泥綜合運輸能力達6.4億噸,綜合發放能力6.07億噸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專業化的散裝水泥產、運、儲、用等環節構成的產業和技術鏈已初具規模,并且逐步形成了散裝水泥、預拌混凝土、預拌砂漿“三位一體”的散裝水泥發展格局。
發展散裝水泥,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節約資源基本國策,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工作內容。在今后的時間里,我國應進一步加快散裝水泥發展步伐,力爭早日達到國際平均水平。
發展散裝水泥行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中國水泥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zhaomin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