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博波特蘭建筑設計比賽揭曉
阿爾博波特蘭集團于11月15日,在同濟大學禮堂,揭曉了阿爾博波特蘭建筑設計比賽的獲勝者并為其頒發了榮譽獎牌。
阿爾博波特蘭建筑設計比賽頒獎儀式集體照
此次比賽,是阿爾博波特蘭集團與上海市同濟大學、丹麥BIG(Bjarke Ingels Group)建筑設計集團聯合舉辦。眾多參賽者中脫穎而出的獲勝者不僅可以獲得3萬元獎學金,還可以得到上海-哥本哈根航線的來回機票,并前往丹麥哥本哈根BIG總部進行為期3個月的實習。
比賽最終評選出了2位獲勝者,據BIG合伙人與商務發展總監Kai-Uwe Bergman透露:要在眾多優秀作品中僅評選出2幅獲勝作品,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
一等獎作品的作者徐偉倫同學與他的組員,將其主題定位在「10萬人巨構」上。作品旨在解決中國因大量農村人口流入城市而造成的城市人口高密度問題。作者尋求利用工業建筑構件進行未來城市的建造與探索,阿爾博波特蘭白水泥與其構思完美的契合。用“白”水泥結合現代技術創造一個巨大的無交流阻礙的共享公共活動平臺,上部公建采用添加了阿爾博波特蘭白水泥的玻璃纖維混凝土,生成具有纖細、輕巧又富有強度的拱形結構,營造出在簡單白的基調下,以自然(大海,鳥類,濕地,綠樹)和人的活動為主要表現的生活空間。
同時建筑師還可挖掘阿爾博波特蘭白水泥未來可應用的潛力,其高強度、高穩定性,可以被用來做承重結構和預制構件,通過增減掛在承重體系下的預制居住單元模塊,來適應未來建筑的可變性。
阿爾博波特蘭白水泥可以較好地幫助實現各種復雜工藝,如舊墻面翻新,修補墻體裂縫,使水泥顏色與建筑材料協調地融為一體,為日后的建筑翻新提供了方便。
巨構的選址為一片從未被利用過的長江入海口的水面之上。與陸地建筑截然不同,巨構將水作為一種特殊的媒介,使之成為整個巨構生命運轉系統的核心。巨構不僅可以通過凈化水源對其進行重新利用,還可以利用江河入海口的巨大水勢提供所需的電力系統及垂直運輸的動力系統,通過水對巨構整體進行建筑微氣候調節,甚至可以通過對水面反射光線特性的利用重新組織建筑的采光與補光系統。
一等獎作品
BIG認為,盡管作品有些地方還是欠缺可行性,但是整個項目所闡述的理念可以同時運用到小型規模與大型規模的項目中。
二等獎作品的作者黃笑愷同學與他的組員,其作品以綠色棲息地為主題。在如何真正做到可持續性建筑的問題上,指出我們必須站在更高的角度,通過建立整個綠色建筑系統來充分達到建筑的可持續性。
二等獎獲獎作品
作品思路清晰,可行性強。整個建筑由預置的阿爾博波特蘭白水泥板組成,便捷了臨時建筑的裝配與運輸,同時由其所漫射出的光線為室內外提供了良好的光環境,充分展現了綠色建筑利用自然資源所創造出的綠色環境。
阿爾博波特蘭非常榮幸的成為這次活動的贊助商,此次活動的主題承接了2010上海世博會所強調的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綠色都市的概念。
(中國水泥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szl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