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堅持靠新出強 促進建材工業又好又快發展
今年是《中國建筑材料工業跨世紀發展戰略》(以下簡稱《戰略》)發布15周年。改革開放30年來,黨中央將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發展上來,在堅持改革開放等一系列政策的指引下,建材行業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提出了以“由大變強、靠新出強”為核心的《戰略》,引領行業健康、快速、持續發展。如今,重溫《戰略》內容,仍然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建筑材料是古老而又現代的工業,它的用量最大,也是不斷發展、不斷更新,具有巨大生命力的材料,世界上從最古老到現在最杰出的建筑物和構筑物,無不顯示出建筑材料的風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建材工業經過幾代人及歷屆建材部門領導人的不懈努力,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建材產量迅速增長,技術水平有了較大提高,品種不斷增加,基本上滿足國民經濟建設各部門對建材產品的需求。到上世紀80年代,我國已成為世界建材生產、消費第一大國,但是在這一“大國”桂冠下掩蓋了許多深層次的矛盾,照此建材第一大國的模式發展下去,不論資源、能源,還是環境負荷都將不堪重負。
為了建材工業的可持續發展,上世紀90年代中期,在即將跨入21世紀之際,當時的國家建材局黨組審時度勢,適時地組織建材行業廣大職工,科學分析建材工業現狀(成績與差距),研究發展戰略思路、發展目標及政策措施,經過全行業近一年的研究和專家的論證,最終形成了“由大變強、靠新出強”的鮮明旗幟(即戰略思想),以及以“兩個根本、四個轉變,分三步走,八項對策”為主要內容的《戰略》。當時的國務院副總理鄒家華在聽取國家建材局工作匯報時明確指出:“建材工業要成為有國際競爭能力的現代化建筑材料和制品工業,靠老技術、老產品來參與國際競爭是不行的。水泥、玻璃、建筑衛生陶瓷、墻體材料等,沒有創新都不行。希望建材工業在思想觀念上要有新的變化,大家都要求新出新、靠新出強,實現建材工業由大變強的愿望。”并說“贊成國家建材局黨組提出的建材工業跨世紀發展戰略,即從以產量增長為主轉移到以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和經濟效益為中心的軌道上來,逐步成為有國際競爭能力的現代化建筑材料工業,這個《戰略》是符合我國經濟發展的總體趨勢和建材工業發展實際的。”鄒家華對《戰略》給予充分肯定和較高評價。我報曾就此發表評論文章,即《戰略》是團結、凝聚全體建材職工的一面旗幟。
自《戰略》發布以來,建材工業在制定“九五”、“十五”、“十一五”建材工業發展規劃時,均在國家總體規劃的指引下,根據建材工業實際,按照《戰略》指明的方向進行編寫。此外,在1999~2000年,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組織的《中國材料發展現狀及邁入新世紀對策》咨詢項目中的《建筑材料咨詢報告》,以及2004年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戰略研究中的《建筑材料制造業發展科技問題研究》,同樣也是按《戰略》指明的方向,組織數十位業內專家進行編寫的,由此可見《戰略》的重要指導性。
《戰略》內容豐富、重點突出,指明了建材行業結構調整的“三個重點、一個率先”———墻體材料結構調整與發展新型建材及制品、水泥工業結構調整及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化,以及在2001~2010年推動平板玻璃、建筑衛生陶瓷工業率先實現現代化,為建材工業由大變強指明了路線圖。
墻體材料及新型建材(房建材料)是基本建設,尤其是解決民生問題、改善居住條件不可或缺的建筑材料。上世紀80年代末,國家建材局聯合有關部門,適時提出墻體材料革新和節能建筑推廣的系統工程。這項工程是一項以政策法規為先導、建筑應用為龍頭、技術改造為手段、資源綜合利用為有效途徑,多部門合作、多層次配套,有組織、有目標、有措施、有技術支撐的系統工程。這項工程首先解決毀田燒磚、浪費能源、污染環境的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制定政策法規,即以法律的手段解決問題,同時要有組織機構來協調執行,因而4部門聯合成立“墻改辦”。雖然由于機構改革等原因,組成部門已有所變化,但這一組織形式至今依然存在,并且仍舊發揮著重要作用,在解決毀田燒磚問題的同時,還因地制宜發展新型建材,利用工業廢棄物發展新型材料(尤其是墻體材料)。經過20年的努力,毀田燒磚現象已得到較好解決,新型墻體材料的比重已由當初的不足5%提高到現在的超過50%,新型墻體材料的發展已走上節能減排、綠色生態化軌道,新型的多功能墻體材料發展迅速,并且已由單純材料生產走向部品化生產。
水泥工業結構調整任務是以淘汰“小水泥”為切入點。1996年國家建材局提出“限制、淘汰、改造、提高”8字方針,同時提出“上大改小”,發展新型干法水泥(當時新型干法水泥比重約為10%)。當時新型干法水泥投資太大,并且主要技術裝備又依靠進口,給“上大”帶來資金困難,因而國家建材局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提出“低投資、國產化”的措施。進入21世紀,水泥科技人員以引進、吸收、消化、再創新手段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集成創新技術,使我國水泥工業由以冀東水泥、寧國水泥為代表的引進技術裝備到使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裝備,由江西2000t/d水泥技術裝備到現在5000t/d以下國產化的水泥技術設備,并且由引進到出口,技術經濟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目前新型干法水泥比重已達72%。這是我國水泥結構調整的重大突破,但在取得成績的同時,水泥產量依然過剩,水泥質量仍然參差不齊,因而水泥工業的結構調整仍然任重道遠。
玻璃工業已基本淘汰引上、平拉等落后技術,采用浮法技術為代表的玻璃生產技術,同時研發出電子超薄玻璃、Low-E玻璃等,規模化生產并研發真空玻璃、白玻璃,現在正在為太陽能利用積極研發玻璃基材料等。
陶瓷工業已進入自主開發階段,并已形成多規格、系列化、功能化、節水等各種建筑衛生陶瓷,滿足各領域住房及公共設施的建筑衛生陶瓷,現在正向節水、節約資源和能源的薄型化建筑陶瓷及環保衛生潔具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經過“九五”、“十五”、“十一五”期間的快速發展,建材工業主要產品產量基本滿足了國民經濟建設的需要,各主要行業的生產技術水平已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產業結構調整取得了明顯成效。當我們為建材行業發生的巨大變化歡欣鼓舞的同時,我們也應當清醒地認識到我國建材工業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我國雖已成為建材生產大國,但還不是建材制造強國。與世界領先水平相比,我國建材加工制品業發展緩慢,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產品質量還不夠高,各類高層次人才缺乏,尚沒有國際知名建材品牌的產品和制造、服務商;全行業經濟技術指標、經營管理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存在明顯差距。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回首建材跨世紀發展歷程,展望新世紀發展前景,我們仍要堅持“靠新出強”的方針不變,突出“創新”這個主題,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凝聚全行業的智慧和力量,促進建材工業又好又快發展。
(中國水泥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wwb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