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辛龍:南方水泥開創中國水泥行業健康發展新路徑

作為一名跨越了半個多世紀,始終從事于中國水泥工業建設、發展的過來人,我很有幸參與了中國建材組建南方水泥的歷史進程。在南方水泥成立3周年之際,我想借此機會回顧和客觀評價南方水泥成立對浙江乃至中國水泥行業健康發展的重大意義。
曾經的輝煌與難解的困境
2001~2004年是浙江省水泥工業的輝煌時期。從2001年浙江第一條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投產,至2004年年底基本上淘汰了機立窯落后產能、全部實現新型干法工藝生產,僅僅用了3年多時間。浙江水泥工業在全國率先完成了技術和工藝結構的調整,創造了輝煌的“浙江現象”。面對當時有利的供求關系,借力新型干法水泥的高速發展,2003~2004年,全省水泥行業經濟效益也達到了頂峰。
然而,由于市場的投資沖動和其他種種原因,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浙江水泥的大好形勢在2005年出現逆轉。產能嚴重過剩導致的無序競爭、惡性競爭使企業經濟效益大幅下滑。2005年,水泥企業虧損面高達90%,全行業實現利潤僅1億元,平均噸水泥利潤只有1元,是水泥企業經濟效益最差的年份。2006年,浙江水泥產能過剩高達50%,市場惡性競爭和無序競爭日趨嚴重,產品質量也出現下降。與此同時,在企業投資難以退出、現有產能難以消化的嚴峻條件下,企業不得不更加競相低價爭搶市場,噸水泥的價格處于全國最低,浙江水泥行業產銷嚴重失衡的矛盾成了難解的困境。這是又一個“浙江現象”。
被實踐證明的成功道路與光明的前景
我們全行業的有識之士敏感地意識到行業發展面臨的困境,并從2006年開始試圖通過行業自律、企業協同、節能限產來控制水泥產能,提升行業整體效益。期間做了大量細致艱苦的工作,自律和協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苦于企業分散,行業集中度低,效果有限。
經過反復探索和思考,大家充分意識到浙江水泥工業發展處于關鍵時刻。浙江水泥工業要健康、理性、可持續發展,唯一的出路就是要有效控制產能,唯一的途徑就是要通過聯合重組來提升行業集中度,并在此基礎上不斷深化行業自律、企業協同,優化全行業經營環境。
中國建材在2007年,對全國水泥行業進行了深入調研、分析和判斷,果斷地作出了以存量重組為主的方式組建南方水泥、推動東南經濟區水泥產業理性發展的決策。這個決策是需要有高度的前瞻性和極大的魄力和智慧。3年來,南方水泥用實踐證明,中國建材的決策者們上述決策正確有效、十分及時,南方水泥成立3年來取得的業績有目共睹,也使浙江水泥工業基本擺脫了困境,為浙江水泥工業開創了健康向上的嶄新局面,其主要成效表現在以下5個方面。
一是浙江省行業集中度大幅提高。2009年,熟料產能前三甲占比67.4%,其中南方水泥的產能占比達52.6%。水泥產量前三甲占比47.9%,前10家企業占比達64.3%,處于全國領先水平。
二是由于集中度提升,行業自律得到深入和強化,產業經濟效益大幅提升。2009年全行業利潤13.44億元,噸水泥利潤12.45元,比2005年提升了12倍。預計2010年行業整體利潤水平還將有較大幅度的提升。
三是落后產能淘汰速度加快。隨著南方水泥的成立,浙江淘汰落后產能開始加速,產能過剩現象得以緩和。2012年前,浙江計劃淘汰所有3米以下水泥磨,同時,淘汰能耗相對較高的小型新型干法生產線。目前,浙江已拆除1條日產1300噸的新型干法線,停產7條日產1500噸以下的新型干法線。
四是行業自律深化,大企業帶頭、示范作用明顯,基本杜絕了水泥和熟料市場的無序競爭。一方面產品質量不斷提升,42.5水泥產量占比由2006年的27.9%提升至2009年的38.6%。另一方面加強節能減排措施,純低溫余熱發電由2006年的26條增加至2009年的64條,風機變頻技術得到廣泛推廣,節電效果明顯,節能減排成效顯著,熟料標煤耗由2006年的114.6千克/噸降低為2009年的111千克/噸;水泥綜合電耗由2006年的84.4千瓦時降低至2009年的79.5千瓦時。
五是企業間協商機制得以建立,創造了一個友好協商、共謀發展的平臺。在南方水泥的引領下,不僅浙江省建立了企業間的協商機制,與浙江省周邊和臨近的更大范圍的協商機制也逐漸形成,市場氛圍逐漸優化,基本上杜絕了惡性競爭。
南方水泥成立和發展的實踐充分證明,通過聯合重組、存量改造這種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對中國水泥工業技術結構的調整、組織結構的調整十分有效,可以說是開創了中國水泥工業健康發展的新路徑。
(中國水泥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wwb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