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湖水泥業淘汰落后 大小企業感受不同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安徽蕪湖重點產業之一的水泥制造業,在節能減排的進程中,大企業和小企業有著不同的感受和應對。
長江南岸的蕪湖市,剛剛過去的這個夏季用電高峰,主管電力的部門過得并不輕松。要按計劃在七月份關閉兩臺總共25萬千瓦的發電機組,要穩步推進節能減排目標的完成;也要保證上海世博和蕪湖市兩百多萬人的用電需求。市區有22條路,將近一個月的時間里只開一半路燈。
當然,高能耗的企業,更是限電的重點,蕪湖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電力與生產運輸協調科科長徐超表示:“我們主要是把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兩高一低)的企業全部納入到限電范圍,對高耗能的水泥、冶金、化工等這些大客戶,進行電力負荷的跟蹤。”
這個夏天,金刀水泥有限公司主管生產的副總劉先金就接了不少限電的通知電話。劉先金告訴記者:“早上六點就打電話要你停,晚上11點才允許你開始。實際上白天用電高峰都開不了,能開的時間7個小時,不到1/3。”
同樣在蕪湖,海螺水泥的副總何承發就沒有這樣的煩惱。“在安徽省這塊,我們還好,沒有限制我們,沒有停。”何承發說。
金刀水泥的前身是金鑫水泥,今年7月,金鑫的5條立窯生產線作為落后產能按期關停,他們另外新建的一條生產線,廠名就叫金刀水泥,在蕪湖這樣的小廠不少。而海螺水泥,是亞洲最大,世界前三的水泥企業。不過面對限電問題上的差別,金刀的副總劉先金還是有些不平:“海螺不限電,我們限電,我們不允許開,還有包括所有小型的企業。”
而海螺的副總何承發就介紹,限電會考慮企業的規模和節能減排水平,海螺有優勢。當然,稅收也是地方政府要考慮的一個問題。
說到為節能減排做的技術改造,金刀的副總劉先金記得幾年前花一千多萬裝上除塵設備,盡管環保達標了,但是用了不久,這批立窯依然作為落后產能被堅決淘汰。而對節能減排的新辦法,海螺的副總何承發就如數家珍。節能優質的干法水泥技術取代了傳統的立窯和濕法,而把原本是廢棄品的鋼渣、煤灰和脫硫石膏用做水泥生產的原料,成本可以降到以往的1/3,還有把生產線上的廢氣用來發電,可以解決2/3的用電,也減少污染。
何承發:煙囪上邊有這樣的廢氣資源,溫度比較低,300度左右這樣的廢氣,過去都是白白排掉,現在收集起來發電,用到我們系統里邊去。
蕪湖市發改委介紹,經過努力,預計全年萬元GDP能耗降低率能夠實現省政府下達的目標,超額完成“十一五”節能任務。關于減排,蕪湖市環保局局長楊德榮說,不到12月31號的最后一刻,壓力不會放下,但也不反對記者從他輕松的笑臉作出解讀。而具體到每個企業,還是冷暖自知。
金刀的副總劉先金說,從去年到今年上半年,一直是虧損,只在最近一個月稍有起色。“上半年我聽老板講虧了七八百萬,去年虧了一千多萬。”一位員工告訴記者。而海螺的副總何承發還是三個字:“沒壓力”。他說,海螺正是在這樣的市場變革中,得到發展。
何承發:海螺集團為什么發展這么快,跟我們國家這樣的背景有關系。我跟西方一些人聊天的時候,他們不可想象:“這個企業以前那么小,怎么突然變這么大?為什么?”我說你不了解中國。因為中國的結構不合理,過去建的產能,國家政策要它關掉,成本也要它關掉,所以有這樣的市場空間,這幾年就發展起來了。如果我們國家水泥行業過去不是落后產能的話,那就沒有多少增量。
記者:可不可以這樣說,加速節能減排,也是給了向海螺這樣有實力的大一些的企業更加速發展的空間?
何承發:對,是個機遇。
記者:但是對小廠來說,可能就加速了他們的淘汰,甚至倒閉?
何承發:那是。在華東這塊,我們兼并了很多工廠,都是落后產能。
在節能減排帶來的變革中,大企業是否都能像海螺一樣成功,小企業是不是就只能面臨淘汰呢?經濟觀察員馬光遠認為,不全是這樣。
馬光遠:對一些技術不錯的,一直就采用節能減排技術的企業當然是一個機會,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對沒有做這方面準備的還要做一些準備,而且關的主要是中小企業。所以對他們來講得有一個過渡,一定要講究一個補償機制。我們不能說通過這種方式留下的就是所謂有高新技術的,其實不全是這樣。有些大企業技術仍然很落后,但是沒有關,大多數企業沒有這種技術上的準備,有這樣準備的話,就不用行政花這么大的力量去做了。
(中國水泥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zhangm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