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城鎮化和建材下鄉
無可非議,電器下鄉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在專家和廠商眼里,今日農村就是個巨大的金礦。推而廣之,建材下鄉也已經成為熱議的話題。而與之相關的“城鎮化”無論是在官方的規劃里,還是在理論界的談論中,儼然已經成為推動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客觀地講,這個觀點無論是從理論上還是從實踐上都不存在問題。各國的經驗表明,一國的經濟現代化過程,必然伴隨著人口、資本等要素向城鎮集聚的過程。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城鎮化就駛入了快車道。城鎮化水平的不斷提高,也對城鎮的數量和規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據統計,2007年,我國共有655個城市,比1978年增長2.4倍;小城鎮數量達19249個,比1978年增長7.9倍。與此同時,城市的區劃面積迅速擴張,比如北京城區面積60年間擴大近17倍,鄭州擴大了5倍,而南昌的城市面積在短短8年間就擴大了3倍。進入21世紀后,中國的城鎮化建設進入了一個新高潮。
從2001年開始,全國范圍內不同類型的城市都做起了“大規劃”,領頭的是直轄市和省會城市。有48個城市提出要建“國際大都市”。“大規劃”之風不久就從大城市蔓延到中小城市,一些城市的政府領導要求按現有人口和產業規模的兩倍乃至三四倍進行規劃。而這種“大躍進”式的城市建設模式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大拆大建”、熱衷于造“新城”是城鎮建設的最大特點。
城鎮化泡沫首先導致了大量的土地和住房閑置。在我國數以千計的縣市中,絕大多數都有所謂的“新城”、“新區”,而許多新城、新區由于配套設施不完善、地理位置偏遠而變成大量無人居住的“空城”。城鎮化是GDP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研究表明,在未來幾十年,中國經濟如果按8%的增速計算,將有3個百分點來自城鎮化過程。按照慣常思維,地方政府出于拉動經濟增長的目的,還會大力促進城鎮一體化進程的速度。
談到建材下鄉,讓我們算算農戶的口袋里到底有多少錢可供挖掘?首先,消費和收入有關,還和消費需求有關。按照出去打工的平均收入水平估算,假設農村一家兩個壯勞力,兩人年收入也不過2、3萬元。如果家里有老人還能在田地里忙活點收入,那么家庭總收入也不過就3萬左右。這樣的年收入要支撐一家人的衣食住行、禮節性往來、子女教育以及全家人的醫療費用等。這么算下來,一個普通農戶每年存上5000到1萬就很不錯了。如果要進一步提高農戶的消費,在給定收入的前提下,只有提高其邊際消費傾向。即每新增一元收入中花在消費上的比例。如果收入不變,正常的支出不變,那么這個消費傾向需求就很難發生改變。
道理很簡單,農戶之所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保持較高的儲蓄率,目的在于防止未來可能的必要支出。必要支出很多,比如修房子、子女入學、家人的醫療(特別是老人)、紅白事等。尤其農戶的婚嫁支出是很大的。一次婚嫁,蓋房大概需要8至10萬,這個是和建材有直接關系的地方;其他總共大概要花費金額5萬左右。給兒子娶個媳婦大概要花去十幾萬,而自己每年儲蓄才1萬左右,一個普通農戶大概要儲蓄10年以上,才能完成這樣一樁婚嫁事。如此算下來,大概農村兩個勞力在子女婚嫁之后方能開始為自己儲蓄。而那個時候的儲蓄就需要為自己的養老打算了。其實農村居民如此,城市普通工薪階層何嘗不是如此。你會發現,農村居民完成這些重大的人生使命后,其實已經根本沒有多余的錢來額外消費了!這也基本上注定了他們購買建材產品在什么檔次。
至于為什么家電下鄉,農戶電器購買量就會上升?原因很簡單,電器是婚嫁中的必備品,遲早都是要買的。那么在近期準備結婚的人群中,提前購買也是很正常的。更重要的是,家電下鄉,相當于是電器打折銷售,農戶十有八九會判斷這種政策可能是一次性的,因而提前消費。所以,是這種對折扣的心理判斷,促使其調整現在消費和未來消費的權衡,進而擴大了現在消費的比重。但請注意,這種調整是一次性的。假如政府宣布電器優惠政策是持續的,一直存在的,那么農戶就不會著急消費,而會按照原有的節奏處理現在的消費和未來的消費。這樣持續的刺激政策也許就將沒效果了。農戶總共也就那點錢,該怎么花都心里想好的,試圖去改變他們內心的規劃,幾乎不可能。刺激政策,只能促使農戶調整當期消費和未來消費的權衡,但無法提高農戶的邊際消費傾向。如果非要改變消費的需求和內容,只有持久降低農戶的實際支出,來弱化其預防性儲蓄的動機。比如在刺激內需的同時,政府真正落實九年制義務教育、推進農村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這樣,才能通過改變農戶的心理來達到改變消費需求和內容的目的。我們的建材下鄉才有真正下鄉的基礎和長久發揮的空間。
(中國水泥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zhangm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