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冷暖大佬談 | 王建超:水泥需求已經進入下行通道
今年以來,國內水泥行業需求持續下滑,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導致市場競爭激烈、價格持續走低。這樣“量價雙減”的行業態勢還將持續多久?持續低需求態勢下,水泥企業的出路又在哪里?
近日,海螺水泥副董事長王建超表示,未來水泥市場一定會走向臺階式下行,當前水泥行業也已經進入下行通道。
海螺水泥副董事長王建超(資料圖)
他認為可以從幾個方面的特征很明顯地看出這個趨勢:
從基建投資看,一方面,未來基建投資將逐漸向新基建轉型,對水泥的依賴度逐漸減小;另一個面,從近年來,作為地方財政來源大頭的土地出讓收入近年來呈持續下降態勢,地方債務逐年攀升,償債壓力增大,也使得違約風險加大,不少地方政府的財政實力已經難以支撐大規模的地方性基礎設施建設。因此,基建已經不再能像過去一樣,能夠實現對水泥的持續、大力地拉動;
從房地產投資看,王建超認為,當前存量房已經“嚴重過剩”。未來,隨著幾代人的努力和積累,大部分年輕人將不會再為房子發愁,由此,房地產投資已經不再可能回到高投資、高增長的態勢,難以對水泥需求的增長提供支撐。
作為水泥消費的三駕馬車中的兩駕,傳統基建和房地產投資的日漸頹勢,也將促使水泥行業步入下行期。
在市場經濟環境下,企業在市場競爭中,顯然既要追求銷量,又要關注價格。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價本利”與“量本利”的兩種觀點,哪個能為企業帶來更大的利益?
王建超認為,這兩種觀點都沒有絕對的對錯。當前中國水泥行業的集中度還比較低,但在每個區域的集中程度又有所不同。做企業的目的是盈利,不管怎樣企業最重要的就是在市場競爭中建立自己的成本優勢,同時追求銷量和價格的平衡點、實現效益最大化。要想實現利益最大化,有時候甚至寧愿放棄一定的份額。
當前,隨著需求持續下滑,水泥行業產能過剩帶來的弊端日漸暴露,那么出路在哪里?
對此,王建超認為,供求關系才是能否提升企業效益最重要因素,但在產能過剩如此嚴重的背景下,用能耗總量或者用碳排放總量控制,作為剛性指標控制水泥產能都是不錯的辦法,但他個人認為用碳排放總量控制是既迎合國家大政策、又能實現去產能的最佳選擇。
當前行業已經有不少企業在嘗試減碳路徑,比如,通過生產線技改實現技術性減碳;通過碳交易等市場化手段實現減碳目的;嘗試光伏、新能源實現碳中和等。但所有的嘗試,最終都是為了實現行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的同時,化解產能過剩問題。
編輯:鄒舒堯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