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生態環保督察整改,這些地方答卷釋放什么信號?
第二輪第六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的河北省、江蘇省、內蒙古自治區、西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以下簡稱5省區和兵團)近日向社會公開督察整改情況。至此,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情況已全部向社會公開。
2019年—2022年,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分六批完成對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兩個國務院部門和6家中央企業的督察。而此次公開督察整改情況的5省區和兵團,是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收官之年的被督察對象。
督察整改是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的重要環節,是檢驗督察工作成效的重要標志。督察整改情況向社會公開,不僅是根據《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規定》《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工作辦法》有關要求,更是對各地督察反饋意見整改的階段性驗收,可以清晰地反映各地通過督察整改切實推動一大批重大生態環境問題得到解決的顯著成效。
距離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向5省區和兵團反饋督察意見已有一年多的時間,一年過去了,這些地方交出了怎樣的整改答卷?其中,又有哪些重要內容值得特別關注?
貫徹新發展理念,
著力糾正思想認識上的偏差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思想認識一旦落伍,行動也必然滯后。在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向5省區和兵團反饋督察意見中,均提到當地在“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還不到位”的問題。這也說明,思想認識上的滯后和偏差,會影響地方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倘若地方不能徹底從過去的唯GDP論中轉變過來,就容易忽視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推進。
因此,整改首先要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糾正思想認識上的偏差。為此,5省區和兵團提高政治站位,在轉變思想認識上亮舉措、見真章。
河北省各級各部門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作為理論學習和干部教育培訓的重要內容,列入各級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內容,納入黨委、政府重要議事日程,組織開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專題研討;制定河北省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指標評分細則,嚴格考核評價,推動“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落實。
江蘇省則是建好用好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生態環境廳基地,江蘇省生態環境廳和南通市人民政府依托張謇企業家學院共建江蘇省生態文明學院;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作為干部教育的重要內容,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作為黨員干部教育教學培訓必修內容,各級黨校(行政學院)每年舉辦一次生態環境保護主題領導干部研修班;落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不斷完善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責任體系,認真對各級黨委和政府開展考核評價,強化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
內蒙古自治區每年向黨中央、國務院報告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情況;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納入各級黨校(行政學院)培訓內容,內蒙古自治區黨委組織部在中青年干部培訓班等重點班次開設“學習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等專題課程,運用在線學習平臺在內蒙古干部培訓網絡學院開設“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促進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等課程;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根據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設置“盟市推動高質量發展”分領域考核指標,對考核內容、考核方式等進行優化。針對不同地區資源稟賦、發展定位和不同部門職能職責、工作重點,差異化設置指標分值權重,呼倫貝爾、錫林郭勒等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任務重的盟市綠色發展指標占比19%左右。
西藏自治區各級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決策部署納入黨委(黨組)學習計劃,每年學習次數不得少于6次;每年舉辦縣處級以上領導干部生態環境保護專題培訓班,加大調訓力度;深化生態文明宣傳,從2022年開始定期舉辦“西藏創建國家生態文明高地論壇”,持續開展生態文明宣傳進機關、進企業、進學校、進農牧區、進社區、進寺廟、進軍營、進網絡活動。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級黨委、政府及各部門單位將抓好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情況作為民主生活會對照檢查的重要內容;依托新疆干部網絡學院線上學習平臺、全區黨員(遠程)教育站點,專題開設《全面開啟生態文明建設新征程》等生態環境保護視頻課程,供全區鄉科級以上干部和全體基層黨員在線自學;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部門單位績效考評結果按比例計入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年度考核評價體系,將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評價結果作為地(州、市)年度考核的重要內容。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各級將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納入各級黨校、行政學院培訓計劃。每年與各師市、兵團機關有關部門簽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目標責任書》,進一步壓實各級黨政生態環境保護的主體責任和有關部門的監管責任。
由此可見,無論是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深入學習作為制度性安排,還是將生態文明建設成效納入各地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指標,各地已經從思想認識層面扛起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并也逐漸轉化成思想自覺、政治自覺、行動自覺。
聚焦突出生態環境問題,
全力推動重點工作整改到位
一直以來,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敢于動真碰硬,奔著問題去,解決了一批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環境問題。而對于督察過程中發現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往往也是各地在督察整改的過程中需要解決的重點,也成為了檢驗各地督察整改成效的重要指標。
內蒙古自治區礦產資源豐富,但長期以來,粗獷的開采方式給內蒙古生態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督察組督察內蒙古自治區時發現,草原林地保護為礦山開采讓路、部分地區礦產無序開發等問題尤為突出。為解決這些突出問題,2022年8月19日,《內蒙古自治區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21—2025年)》印發,進一步優化礦山開采布局,禁止不符合礦山開采規劃的礦山開采項目占用草原林地,切實杜絕草原林地保護為礦山開采等開發建設讓路問題。同時,針對督察期間曝光的問題,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等多地認真開展排查整改,對礦山開采項目違規違法占用草原林地問題舉一反三、標本兼治,建立整改臺賬,全力推進整改。
長江見證了江蘇省的崛起,長江的水清岸綠離不開江蘇省對長江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為對癥下藥解決長江大保護的薄弱環節,在財政方面,江蘇省專項安排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資金兩億元,用于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持續加大長江大保護的直接投入力度,年均投入超過50億元,著力破解“重化圍江”,支持禁捕退捕、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綠色航運發展等工作。針對長江干流岸線違法違規項目,開展全省長江干流岸線利用項目排查整治行動“回頭看”,制定分類整治方案,有序推動整改。針對廢水直排偷排長江的企業,全部開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工作。
一系列整改使得長江大保護取得顯著成效,長江生態岸線占比提高到64.1%,長江干流江蘇段水質穩定保持Ⅱ類。
督察組對西藏自治區的督察反饋意見中顯示,西藏自治區對于青藏高原生態保護存在一定差距,青藏高原冰川等生態系統脆弱敏感、自然生態一旦遭到破壞難以恢復存在嚴峻現實。為保護好冰川、高原湖泊等自然生態系統,西藏自治區制定印發《關于著力創建高原經濟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實施意見》《著力創建高原經濟高質量發展先行區2023年度工作方案》《國家生態文明高地建設規劃(2021—2035年)》等方案,明確綠色低碳發展和生態保護重點任務,走出一條生態友好、綠色低碳、具有高原特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長期以來,擺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面前的一個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便是“烏—昌—石”區域大氣污染問題。為攻克這一難題,新疆堅持把做好“烏一昌一石”區域大氣污染突出問題整治作為重大政治任務、重大民生工程、重大發展問題,堅持兵地“一盤棋”,強化區域聯防聯控,著力推動落實。邀請第三方機構和專家團隊來疆指導,啟動實施2023年“烏一昌一石”區域大氣環境治理民生實事和研究制定“烏一昌一石”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共同修訂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分別出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實施方案》,聯合印發《“烏一昌一石”區域內可能影響相鄰行政區域大氣環境的項目互商機制》。
河北省緊緊扭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這個“牛鼻子”,堅決筑牢京津冀生態安全屏障。2022年,治理退化草原20.7萬畝、恢復濕地植被896畝,完成水土流失治理94平方公里。全面加強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建設,聯合簽署《“十四五”時期京津冀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合作框架協議》,完成全省“三區三線”劃定,開展國土綠化、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和礦山修復治理,2022年,完成營造林636.8萬畝,新增壓減地下水超采量7.4億立方米,修復治理礦山1.91萬畝,京津水源上游出境斷面水質保持優良。深入推進雄安新區生態文明建設,健全白洋淀補水、治污、防洪“三位一體”工作機制,做好生物多樣性保護,野生鳥類恢復到258種、魚類達到46種,白洋淀淀區水質總體達到Ⅲ類。
在各地督察整改情況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為解決當地存在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各地均堅持問題導向,不斷補齊發展過程中的生態環境短板,為各地走上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堅定綠色低碳發展轉型,
嚴控“兩高”項目盲目上馬
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盲目上馬,是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十四五”開局之年以來的督察重點,對于第二輪第六批督察來說也不例外。在5省區和兵團的整改情況中,可以看到各地在嚴控“兩高”項目盲目上馬方面付出的行動。
內蒙古自治區針對焦化項目盲目擴張問題,對2020年7月以來備案的26個焦化項目,撤銷了22個項目備案文件,4個在建項目備案產能嚴格按照自治區相關規定要求減量,確保產能總量不增加。全面梳理有關政策文件,廢止了《內蒙古自治區傳統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確保各項政策文件對焦化行業產能控制要求相一致。出臺政策文件明確烏海及周邊地區焦化產能總體規??刂圃凇笆濉睍r期的水平,確需新建的焦化項目在區域內實行產能減量置換。而針對內蒙古自治區違規出臺高耗能行業優惠政策,在已取消蒙西地區大工業用電倒階梯輸配電價政策的基礎上,取消了蒙東電網大工業用電倒階梯輸配電價政策。嚴格落實高耗能行業電力市場交易相關要求,全面放開鋼鐵、電解鋁、鐵合金、電石、聚氯乙烯、焦炭等行業燃煤火電電力市場交易價格,不設上限,運用電價調控措施,遏制高耗能行業盲目發展。
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督察河北省時發現,河北省“十四五”期間擬投產達產的98個“兩高”項目中,有12個項目節能審查、環評審批等手續不全即開工建設。為此,河北省在整改情況中表明,12個項目中,1個項目不再實施;1 個項目暫緩建設,待國家同意建設后再補辦節能審查手續;其余項目均已補辦節能審查和環評手續。嚴格執行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等相關政策,嚴把項目準入關口;嚴格環評審批,對不滿足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生態環境準入清單、環評文件審批等原則要求的,不予審批環評文件。對“兩高”項目實行清單管理、分類處置、動態監控,2022年7月,對2019年、2020年批復的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意見落實情況,以“雙隨機、一公開”的方式開展抽查,責成存在問題的項目限期整改。加大事中事后監管,組織各地加強日常巡查,對存在問題的項目,依法依規嚴肅查處。
而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督察江蘇時發現,“兩高”項目違規問題依然存在。2021年江蘇省上報“十四五”期間擬投產達產“兩高”項目20個,其中17個存在設備能效不達標、未批先建、污染物區域減量替代未落實等問題。為此,江蘇省對徐州、南通、連云港、鹽城、宿遷等設區市開展“兩高”項目違規專項檢查,要求按規范整改。
在違規新增鋼鐵產能整改方面,江蘇省于2022年10月印發了《關于切實做好鋼鐵企業有關問題整改的函》,督促無錫市、連云港市抓好問題整改,于2023年1月印發《關于開展鞏固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成果自查自糾的通知》,督促各地開展全面自查。而在水泥產能置換政策執行不嚴的整改方面,江蘇省對7個水泥熟料、兩個平板玻璃產能置換項目進行自查自糾“回頭看”,嚴格執行水泥行業產能置換政策,對所有產能置換項目進行現場審核。?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堅決遏制“兩高一低”項目盲目發展。加強統籌協調,落實自治區《關于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的實施方案》《關于堅決遏制自治區“兩高”項目盲目發展的通知》等要求。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閩陶陶瓷等公司的7個不符合標準在建項目開展實地調研,指導相關地(州、市)、企業開展整改工作,印發《關于加快推進重點用能項目節能審查復核問題整改工作的通知》,組織各地(州、市)對照節能審查復核問題項目開展“回頭看”整改工作,指導各地(州、市)組織取得 2021 年節能審查復核意見的項目單位開展能源利用狀況報告編制工作。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則對“兩高一低”項目進行清查梳理,開展常態化分類管理,通過精準壓減、合理調整、依法審批等方式分類處置、動態監控。
西藏自治區則是對全區水泥熟料產能控制不到位、昌都市水泥項目批小建大等具體問題建立了相關機制、明確了牽頭部門和整改時效,目前已按照序時進度完成了整改,并舉一反三建立了相關工作長效機制。
各地嚴格“兩高”項目環評審批,推進減污降碳協同控制,將環境質量底線作為硬約束,落實污染物區域削減措施,有利于引導“兩高”行業健康發展,幫助各地真正實現綠色低碳發展轉型。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
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通過持續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在各地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的整改情況中,均把“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的成效作為檢驗督察整改成效的重要標準。
整改情況表明,河北省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實施揚塵面源污染治理等7個專項行動,推動唐山市6家鋼鐵、焦化企業和邯鋼東區退城搬遷,2022年,全省PM2.5平均濃度36.8微克/立方米,優良天數比例74%,所有設區市全部退出全國重點城市空氣質量排名“后十”。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實施雨污分流更新改造1381公里,狠抓入海河流水質提升,2022年,全省地表水國考斷面優良比例達到84.4%。深入打好凈土保衛戰,1303家企業納入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名錄,對2947個村莊生活污水實施治理。
江蘇省今年以來累計打撈藍藻38.8萬噸,清淤200萬方,太湖湖體總磷、總氮濃度同比分別改善14.8%、15.4%,藍藻水華發生強度為近年來較低水平。完成重點治氣項目1.68萬項,鋼鐵行業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按序時進度推進,淘汰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柴油貨車7萬輛。深入開展排污口排查整治,長江、太湖流域整治完成率分別達90.6%和86.5%。2023年1—8月,全省PM2.5平均濃度同比改善3.1%、優良天數比率同比提升3.3個百分點,國考斷面優Ⅲ比例同比提高1.0個百分點。
內蒙古自治區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穩步推進清潔取暖,呼和浩特市、包頭市、烏蘭察布市、巴彥淖爾市列入國家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城市,2022年以來清潔取暖改造44.9萬戶。強化柴油貨車污染治理,中西部6市重型柴油貨車安裝遠程在線監控系統21958臺。
深入推進烏海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聯防聯治,2022年區域優良天數比例同比上升3.4個百分點。全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92.9%,同比上升3.3個百分點,PM2.5濃度2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4.3%。
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系統推進水體治理,對全區97個重點河湖開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新建園區污水處理廠4座,改造城鎮老舊排水管網329公里,建成23座生活垃圾場滲濾液處理設施,在20個縣級及以上城市開展黑臭水體環境保護行動,劃定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1149處。
2022年,全區地表水國考斷面優良水體比例76.9%,同比上升4個百分點;劣Ⅴ類水體比例2.5%,同比下降2.87個百分點。
深入打好凈土保衛戰。加強固廢危廢管理,危險廢物專項整治三年行動排查發現的491個問題全部完成整改,62座符合閉庫條件的尾礦庫已閉庫42座。盟行署、市政府所在地建成區基本實現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農村牧區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覆蓋率達65%,生活污水治理率達27%。
西藏自治區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環境需要。全區主要城鎮空氣環境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99.9%,無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氣,拉薩市空氣環境質量優良率在全國168個重點城市中排名第一。
2022年,全區地表水國考斷面優良水體比例95.8%,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縣級以上城鎮污水處理率提升到86.55%。依法落實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措施,扎實開展尾礦庫污染隱患排查、新污染物治理和塑料污染治理等工作。積極推進“無廢城市”建設。穩步推進7地(市)危險廢物(醫療廢物)處置中心改造升級,日處置能力從38噸提升到132噸。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切實保障重點河湖流域生態用水補水。聚焦瑪納斯河流域生態用水問題整改,嚴格按照生態基流目標下泄生態水量,濕地公園生態功能得到有效恢復。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七師胡楊河市修編《新疆奎屯河生態流量(水量)目標制定與保障方案》,整改以來,奎屯河新渠首下泄生態水量19402萬立方米。
污染防治攻堅戰取得明顯成效,也進一步印證了各地在督察整改方面作出的努力。同時,也可以更好地督促各地進一步履行好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將督察整改的成效運用到生態環境保護的日常工作中,不斷給人民群眾帶來幸福感和滿意度。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0月10日,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情況全部向社會公開。第二輪督察整改方案明確的2164項整改任務,截至2023年6月底,已完成1398項,完成率為65%,其余整改任務正在積極有序推進。
編輯:余丹丹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