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海螺水泥西部市場完成投資60億
平涼海螺水泥生產基地
近日,海螺水泥高管向中國水泥網記者透露:“海螺水泥西部資本開支至今年年底將完成60億投資,水泥產能規模近2000萬噸;中長期規劃是在西部投入70-80億的資金,使水泥產能規模擴大到 3000萬噸。”
海螺水泥早在兩年前就開始了西部拓展之路。市場布局方面,海螺水泥具備了超前的戰略思想,在做透華東市場之后揮戈南下,開拓華南市場;在占領了華東華南的行業龍頭地位之后,海螺水泥揮軍西進。在過去的幾年當中,乘著華東南經濟增長的快車,海螺水泥實現了公司的快速發展;在未來的幾年中,又將借助西部大開發下一個十年的東風,實現再一次的利潤快速累積。
華東南地區市場潛力有待重新挖掘
過去的幾年,華東南地區水泥產能過剩引起利潤空間大幅萎縮。從2009年全年水泥行業利潤同比增速情況看,浙江、上海、江蘇、福建、安徽等中東部地區出現負增長。
海螺水泥通過“T”型戰略布局市場范圍覆蓋了東部沿海地區的八省一市,而其在各省的占有率分別為安徽70%,廣西40%,湖南35%,江西35%,江蘇25%,浙江18%,廣東17%。如此算來,海螺水泥在東部沿海地區的水泥占有率就幾乎達到了50%。正是受此影響,一旦東部地區水泥利潤呈現下滑態勢,將對海螺水泥的整體盈利能力產生重要影響。
從水泥行業相關宏觀經濟背景來看,2009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30.1%,華東地區的增長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只有23.5%;而西部地區的平均增長率達到43.7%,大部分地區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海螺水泥某負責人表示:“東部地區的固定資產投資增幅明顯落后于中西部,長三角地區甚至是負增長,這對公司的業績增長有一定的不利影響。”
經濟的再生增長及水泥行業產能過剩危機的解決是華東南地區水泥企業面臨的最大兩個宏觀問題,海螺水泥在前景仍不明朗的情況下抓住了西部市場機遇,相信在未來西部的快速發展中海螺仍能展示行業領先的盈利水平。
西部大開發帶來發展良機
(1)西部大開發引領西部走入大規模建設時期,未來的水泥需求將不可限量。
西部大開發帶來了西部建設熱潮,而原本基礎比較薄弱的基礎設施建設等環節也將得到大力投資,這給水泥行業帶來了無限的想象空間。目前中西部地區仍是“供需兩旺”的狀態,中國水泥協會相關專家表示“目前西部1噸水泥的利潤相當于華東等相對成熟地區1噸水泥的生產用價,且供不應求。”此外,中西部地區單位投資的水泥需求量要比東部地區高,一般來說,萬元投資需要的水泥量,中西部要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10%以上,比東部地區高20%以上。
(2)西部地區水泥生產成本價格低,可以給公司帶來更高的盈利空間。
我國煤炭主要分布在北方,相對于華東、華南,中西部具有距離優勢,因此運輸成本的降低使得煤炭價格較華東華南有明顯優勢,從而降低了水泥生產成本。目前西北地區煤炭價格在300元/噸左右,而華東、華南煤炭價格在600-700元/噸左右,甚至有些地區達到1000元/噸。
海螺水泥某負責人介紹:“按照噸盈利水平來看,2010年西部應該是最好的,其次是南部,然后是中部,東部相對低一點,因此我們很看好西部這一區域的未來發展。”
(3)西部地區落后水泥產能比例還很高,淘汰的空間比較大。
據介紹,西南地區的新型干法比比較低,落后產能淘汰后留下的空間極其廣闊。所以在西部發展新型干法水泥市場前景將非常廣闊。海螺水泥在西部地區的拓展帶來的是最新的技術,將有利于淘汰落后產能,優化當地產業格局。
(4)西部地區水泥產業循環經濟先行,引導企業可持續發展
目前西部地區倡導水泥產業的循環經濟發展,這將為行業健康有序發展帶來良好的開頭,并為企業獲得穩定持續的經營效益打好堅實的基礎。[Page]
海螺水泥謀求西部增長亮點
未來幾年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中部崛起”、“西部大開發”、新農村建設、“環渤海經濟圈建設”、“振興老東北工業基地”以及四川地震災區的重建工作等,都將拉動鐵路、公路、機場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建設投入。與東部地區發展遲緩相對應,西部地區的水泥市場卻呈現出異樣的紅火,在未來的若干年里,西部水泥市場發展潛力將非常巨大。
(1)海螺西部“戰線”
面對過剩嚴重的東部水泥市場,海螺水泥已經開始直視目前的發展戰略,并開始把發展的觸角伸向四川、甘肅等西部省份,以期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
地點 |
生產線建設情況 |
總體規劃 | |
重慶 |
忠縣 |
第一條4500t/d熟料生產線已投產;第二條4500t/d熟料生產線計劃2010年年底投產;首臺水泥磨機已投產;余熱發電系統計劃2010年9月份并網發電 |
4×4500t/d熟料生產線、440萬噸水泥粉磨系統、2×18MW純低溫余熱發電系統 |
四川 |
廣元 |
第一條4500t/d熟料生產線已投產; |
2×4500t/d熟料生產線、440萬噸的水泥粉磨系統、18MW純低溫余熱發電 |
達州 |
第一條5000t/d熟料生產線已投產;年產220萬噸水泥粉磨系統已投產; |
2×5000t/d熟料生產線、440萬噸的水泥粉磨系統、18MW純低溫余熱發電 | |
甘肅 |
平涼 |
第一條4500t/d熟料生產線已投產;第二條4500t/d熟料生產線計劃2011年上半年 |
2×4500t/d熟料水泥生產線、 |
陜西 |
千陽 |
在建 |
2×4500t/d熟料生產線、 |
禮泉 |
兩條4500t/d熟料生產線在建 |
一期規劃建設2×4500t/d熟料水泥生產線及18MW純低溫余熱發電機組 | |
貴州 |
貴定 |
第一條4500t/d熟料生產線已投產 |
規劃產能440萬噸,分兩期建設,每期設計能力為年產熟料150萬噸,年產硅酸鹽水泥220萬噸,每條生產線配套1套9MW純低溫余熱發電系統 |
貴陽 |
在建 |
規劃產能440萬噸,分兩期建設,每期設計能力為年產熟料150萬噸,年產硅酸鹽水泥220萬噸,每條生產線配套1套9MW純低溫余熱發電系統 |
(2)西部生產線效益顯現
2010年海螺水泥上半年中報顯示西部生產線帶來的經濟效益已經展現出大幅增長的態勢。
表1. 2010年1-6月份分區域銷售情況與去年同期比較
銷售 區域 |
2010年1-6月 |
2009年1-6月 |
銷售金額 |
銷售比重 | ||
銷售金額 |
比重 |
銷售金額 |
比重 | |||
東部 |
51.53 |
37.67 |
47.92 |
42.98 |
7.53 |
-5.31 |
中部 |
37.32 |
27.27 |
31.14 |
27.93 |
19.85 |
-0.06 |
南部 |
33.58 |
24.54 |
22.73 |
20.39 |
47.70 |
4.15 |
西部 |
4.94 |
3.61 |
2.34 |
2.10 |
111.01 |
1.51 |
出口 |
9.45 |
6.91 |
7.36 |
6.60 |
28.43 |
0.31 |
合計 |
136.82 |
100.00 |
111.50 |
100.00 |
22.72 |
-- |
注:東部區域包括江蘇省、浙江省、福建省及上海市;中部區域包括安徽省、江西省及湖南省;南部區域包括廣東省及廣西省;西部區域包括四川省、重慶市及甘肅省。 |
從表中可以看到,海螺水泥西部地區銷售金額與去年同期相比翻了一番。
(3)合理的區域布局使公司盈利能力在穩步上升中有突出的增長亮點
海螺轉戰在西北、西南市場時,是在啟動中期時才進入,初來乍到,將要面對的主要競爭對手相較以往進入新市場所遇到的都要強大。海螺在新進入市場進行布點非常慎重,前期都要進行周密分析,此番進入西北市場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經過了前期近三年的市場考察。海螺在陜西的寶雞千陽和咸陽禮泉建線,在與陜西臨近的甘肅平涼、四川達州和廣元也有布點,三省之間形成一個“大三角”區域市場:甘肅平涼和陜西千陽兩點相呼應,切斷了兩省的通路;而陜西境內的千陽和禮泉兩點的“雙保險”加強了對寶雞市場的控制,禮泉還可輻射西安并上行陜北;同樣,在四川達州和廣元也有此意,可以輻射陜西并下行四川市場。這五個點都是地處二級城市,雖不位于省會城市,但都與省會城市保持一定的距離并對其產生輻射;分布式的布局在必要的時候又能夠實施跨區域的聯動,形成對內合圍對外攔截的格局,以達到“攘外安內”的效果。
(4)海螺西進布局思路對公司業績的影響以及前景分析
海螺水泥對市場擁有不錯的把握能力,雖然早在2001年已經有開發西部的相關政策,但眾多項目的啟動時間卻在2007年市場即將進入爆發式增長之前,而目前海螺水泥的內部管理和效率要優于國內同類企業,這會使其在即將步入全面競爭的中國水泥行業中擁有強勢競爭能力。從公司未來1—2 年產能擴張的意圖來看,中西部地區是公司產能擴張的最主要區域,今后兩年的利潤增長亮點將主要依靠在中西部產能的釋放。2010-2011年隨著海螺新建生產線產能的釋放,中西部地區的水泥產能占總產能的比重將快速上升。
然而對于整個行業而言,華東地區嚴重產能過剩,中西部水泥投資已經過熱,盲目擴大產能,行業內人士開始擔憂西部是否會重蹈“浙江現象”的覆轍。事實上,這個苗頭已經出現。由于前期大規模投建,目前產能集中釋放,短短半年之后,不僅供不應求的局面不復存在,此前四川地區水泥企業聯合抵制外來產能,甚至采取主動降價的措施,水泥價格的跌幅高達20%,各大水泥企業紛紛前往西部淘金。
面對眾多的競爭者,生產大規模、低成本、高運轉是海螺的核心競爭力,這是業內對海螺形成的共識。連續的大規模產能擴張將使海螺水泥擁有良好的成長性,將在水泥行業進入成熟期后獲得明顯的競爭優勢。對于這家中國水泥行業的龍頭企業而言,快速的產能擴張和良好的成本控制能力將保障公司未來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中國水泥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zlq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