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上聯水泥:堅持誠信與創新 走可持續成長之路
堅持誠信與創新 走可持續成長之路
——記穩健發展中的山東上聯水泥發展有限公司、山東聯合王晁水泥有限公司
“堅持誠信與創新,走可持續成長之路!”這是山東上聯水泥發展有限公司、山東聯合王晁水泥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黃五湖先生提出的公司行動宗旨和目標。在短短9年多的時間里,他和他的員工演繹著神奇與驚喜,以令人羨慕的業績詮釋著這15個鏗鏘有力的大字:
2001年公司租賃原臺兒莊區年產30萬噸旋窯生產線,令這條生產線起死回生;
2002年把該生產線技改成為全國同類水泥生產線的遙遙領先者;
2003年全年生產熟料37.2萬噸,窯運轉率為92.55%,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實現利稅3000多萬元,為當地經濟貢獻5000余萬元;
2004年香港上聯集團投資2.6億元新建年產85萬噸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
2005年新線建成投產并實現達產達標,日產熟料2800多噸,超設計生產能力,被評為山東省建材行業優質工程。
2006年新線在全市水泥企業中首家通過棗莊市環保局環保驗收和棗莊市安監局安全保護驗收,被評為國家建材行業優質工程。
2007年新廠生產優質熟料95.12萬噸,超設計生產能力26.9%,各項消耗指標達到全國同業同類型生產線的先進水平,公司生產的“泰立”牌水泥熟料被評為“中國馳名品牌”。
2008年公司成立水泥行業技術服務部,首次派出20名技術骨干,僅幾個月成功為廣西貴港臺泥調試了四條日產6000噸水泥熟料新型干法生產線,為南京水泥設計院和臺泥集團盈得高回報,得到他們和同業的高度評價,如此成功的調試效果全國罕見。
2009年集團投資4080萬元新建4.5MW純低溫余熱發電。
2010年集團投資7200萬元增建年產200萬噸水泥粉磨系統。
公司由此先后獲得棗莊市優秀外商投資企業、棗莊市民營功勛企業金獎、棗莊市百強企業、山東省銀行業最佳信貸誠信單位、全國建材行業優秀化驗室、中國公益慈善明星單位、中國品牌信譽示范單位等幾十項榮譽稱號,“泰立”牌水泥連年被評為外省市進滬水泥企業“質量誠信單位”(共253家只評出10家)。總經理黃五湖先生也先后獲臺兒莊區先進個人、棗莊市優秀市政協委員、棗莊市優秀企業家、棗莊市人民政府記三等功、山東省當代十佳儒商、山東省建材系統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
山東上聯水泥發展有限公司、山東聯合王晁水泥有限公司是香港上聯水泥集團的全資子公司,固定資產總投資3.6億元,年產水泥260萬噸。上聯水泥集團隸屬于香港天安集團,該集團在國內投資已超過400億港元,遍布華北、華東、華南各省重要城市。
順利接管,科學管理見成效
2001年初,經過集團的前期考察、論證,于2001年6月正式租賃了臺兒莊區年產30萬噸熟料新型干法生產線。接管初期,面臨許多問題:1.設備千瘡百孔、工藝設備不配套;2.水泥熟料產量低、市場滯銷、工廠瀕臨倒閉;3.人員組織結構不合理,勞動生產率低;4.大部分員工沒進專業學校,沒進行專業培訓,文化程度低,員工崗位技術水平低;5.新組成的高層管理人員來自四面八方,有上海的、周邊的、當地的,許多人水土不服而生病,老廠大多數干部員工憂心忡忡,深怕掉職或下崗。針對以上情況,公司及時提出:“上下齊思進,聯手繪新篇”、“齊心求發展,高效盡歡顏”的理念并采取了“三個月保持三個不變”:1.中層管理人員職位不變,2.員工崗位不變,3.干部員工工資不變,這些措施的實施,給當地員工吃了顆“定心丸”,保證了正常生產。
理順之后,即開展班前半小時培訓活動,讓員工掌握崗位操作技術,提高了員工預防工藝、設備等事故的能力,保證了設備運轉率。并對重點崗位在公司內部公開招聘,實行競爭上崗。
同時,集團投入1000余萬元對制約生產的“瓶頸”進行改造,特別注重環境治理,窯尾電收塵本來冒出大量的煙,里面含有生料粉塵,每小時2.4噸左右,不僅污染了環境,還影響了產量,經過精心技改,2001年9月份,經臺兒莊區環保局現場測量,排塵量低于國家標準要求,既減少了污染,又增加了效益。在2001年8月份的大修中,公司克服了設備沒圖紙、沒檔案的難題,完成設備維修和技術改造163項,隨后的幾個月里,熟料產量不斷攀升,7個月共生產熟料17萬多噸,破了歷史紀錄。7月份,神奇般地把5800噸高標號優質散裝水泥運往深圳重點工程,令許多人目瞪口呆。
以人為本,團隊努力提產能
集團“投石問路”第一炮的打響,給公司注入了“興奮劑”,他們開始集中精力,全力打造自已的團隊,不斷提高整體實戰能力。
“員工靠公司生存,公司靠員工發展”公司總經理黃五湖始終堅信這一點。為做好員工安全、勞動保護,切實維護員工身心健康,為員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公司安排專人及時的購買工作服、勞保鞋、勞保手套、防塵口罩,高溫時發豆奶、西瓜等。從接管之日起,還為員工辦理了人身意外險、社會勞動保險、醫療保險,為員工解除了后顧之憂,使員工安心于工作。公司總經理黃五湖每學年出資,獎勵員工在校子女優秀生、每年春節開展特困職工送溫暖活動、捐資助學活動,員工在公司有了“家”的感覺,他們在搶修篦冷機時,有的手、臉燙起了泡,都無怨言,第二天仍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工作。
擁有忠誠于企業的一支團隊是搞好企業的基石。公司深刻地意識到“僅有德無才的員工,便不能重用”。基于此,公司便開始了組建學習型團隊,從思想理念、行為規范到技術水平進行長期的、全方位的培訓,集團總裁經常來講課,連續幾個月總經理黃五湖親自備課、講課,廣泛在干部員工中注入公司“誠信創新,走可持續成長之路”的廠魂。上海來的專家們對技術業務的培訓使員工規范了設備的巡檢程序化、巡檢的到位化、設備的日常維護、保養的規范;掌握了設備的性能,提高了發現隱患和排除故障的能力,使年平均設備運轉率達到92%以上,超過國內先進水平,又使員工們學會了賴以就業的本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擁有了良將,欲打勝仗,還要靠良好的兵器作保障。公司經常動員機電及崗位人員,廣納眾言、廣開途徑,2002年共投入1000余萬元資金對生料皮帶稱、窯尾密封、增濕塔、噴煤管、生料提升機等進行了一系列改造,設備運行步入滿負荷狀態,當年生產熟料34.8萬噸,超設計生產能力20%多。
[Page]
創效奪標,全面增產創佳績
2003年是水泥行業由近幾年來從低谷轉入峰頂時期,也是山東上聯充滿挑戰的階段,廠門前唯一的通道臺利路西邊因山東修路被堵死,路東是徐州地界因防“非典”而堵死,產品運不出去,原燃材料、設備配件沒路進廠,水泥總公司幫我們向老百姓借了機耕路,用塘渣填實,連夜用槽鋼把只能通手扶拖拉機的小橋架成為能讓煤車通過的橋。盡管小路彎彎曲曲,翻車現象不少,但供應商們說:“上聯有困難,我們再怎么樣也要保證上聯的生產。”
公司為了使旺銷期間滿負荷生產,順利地運輸出去,達到滿產滿銷的良好局面,科學制訂“創效、奪標”活動,把各個車間訂立考核目標,利潤、產量、銷量、質量、安全事故進行綜合考核,并明確職責,責任到人,各司其職,同時還規定獎罰原則和細則。“創效、奪標”活動的開展,使員工們以極大地熱情投入到此項活動中,獎金的取得不再是每位員工的最終追求,他們希望的是自身的價值得到體現,找到一種安全感、榮譽感、成就感,在這種氛圍之下,員工們永不滿足,想方設法進行提“能”,到了年底,又傳出喜訊:創造了年產優質熟料37.2萬噸的良好業績,員工們一年拿到了15個月的工資。
優化工藝,“三高”配方獲專利
棗莊地區的石灰石礦藏豐富,但石灰石品位較低,MgO含量較高在3%左右,鉀、鈉的含量也較高,按照國內優化出的“三高一低”配料方案配出的生料易燒,最低熔點溫度650~700℃,窯氣中的硫酸堿和氯化堿凝聚時,會以熔態形式沉淀下來,并與入窯物料和窯內粉塵一起構成粘聚性物質,而這種在生料顆粒上形成的液相物質薄膜會阻礙生料顆料的流動,從而在窯內結圈、結蛋,有時它們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最后形成為二米左右直徑的大球、大蛋,造成回轉窯不能正常運轉,只好把窯停下來,用風把窯內1500多度的熟料冷卻到人能進去作業,再讓員工拿著大錘和釬子進去,敲碎數十噸重的料球,然后再開窯。重新開窯要用數噸柴油在窯里燃燒,到煤粉能燃著,等溫度提上去,才開始投生料燒熟料,而開不了幾天,又結圈、結蛋,這種現象讓山東人對旋窯水泥煅燒望而生畏,因為它是影響產量和效益的攔路虎。
為克服上述缺點,公司組織攻關小組發明了“三高”配料方案,解決了高氧化鎂石灰石的熟料煅燒結圈、結蛋問題,使窯達到了優質、高產、低耗、安全、文明生產,使高氧化鎂石灰石得到了合理充分利用。這一配方被水泥著名專家林宗壽教授譽為“在國內獨一無二”,并2006年獲國家發明專利。
穩定熟料質量工藝配方的發明,為棗莊地區石灰石的能源節約做出了貢獻,也為地方水泥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提供了曙光。
說服集團,追加投資建新線
“企業做強了,還要繼續做大。”國家水泥產業結構的調整及集團發展水泥的戰略堅定了上聯在臺兒莊追加投資建廠的信心和決心,然而,上聯的水泥市場主要在上海,運輸只有通過水運,水上運輸由臺莊到上海面臨幾大困難:枯水期船運能力弱,水泥運不出去;山東---江蘇航段經常堵閘,延長了運輸周期;走水運比在安徽等地建廠運輸成本每噸高出30多元,公路和鐵路運輸費用更高了。凡此種種不利因素困擾著集團的董事們,但市區領導發展當地經濟的執著感動了公司總經理黃五湖,他則極力說服集團各位董事,不顧身心勞累,和市區領導來往于山東、上海、香港,與集團董事們談起臺兒莊的投資環境,談起山東的礦產資源,談起勤勞樸實的山東人民,遞呈了《日產2500噸熟料新型干法生產線可行性研究報告》、《礦產資源勘查報告》,集團的董事們聽到了、看到了并且來山東親身感受到了建廠的可靠性,終于,山東聯合王晁水泥有限公司2500t/d熟料新型干法生產線于2004年4月份在臺兒莊區頓莊東正式開工建設,該生產線總投資3億多元(當地沒貸款),由南京水泥設計院總承包,于2005年3月建成投產。
科學統籌,規范建設成典范
新線日產2500噸熟料新型干法生產線采用了世界上最先進的五級預熱器窯外分解新技術,備有自主石灰石礦山和內河航運碼頭,這種高起點的科學籌劃為新線規范建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2006年新線綠化全面完成,除道路、廠房、原料堆場外,綠化覆蓋率達100%,生料均化庫、煤均化庫的綠樹隔離區猶如一條玉帶系在腰間,廠區前河水清澈、垂柳成蔭,到處是碧草、鮮花,一條花園式的現代化生產線呈現在人們的視線里。省市領導到廠視察都說:“這哪像是座工廠,簡直是座很好的休閑地。”市政協經濟二組的委員們到廠參觀,評價為是座“文化的殿堂”。
技術服務,外出調試創多贏
由于公司掌握了水泥生產的核心技術,吸納了大批水泥專業人才。為幫助同行業解決達產達標這一難題,壯大自己的技術隊伍,公司于2008年上半年成立了水泥技術服務部。主要從事:新型干法生產線的安裝與調試;承包日產2500噸以上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產線;為水泥廠解決生產配方和工藝流程上的技術難題。外派技術骨干對水泥企業進行服務,不僅補充了業主和設計院技術力量的不足,還使公司員工學到了大量大學里學不到的知識。
長遠規劃,增強實力上項目
上聯集團以“承擔社會責任,滿足用戶需求,提升股東價值,注重員工成長”為核心價值觀,以“占領循環經濟制高點,做基業常青的陽光企業”為愿景。
公司總經理黃五湖遵循集團企業文化理念,積極整合現有資源,集團于2009年7月在現有日產2500噸新型干法旋窯水泥熟料生產線上利用窯頭、窯尾余熱,配置余熱鍋爐,建設一套4.5MW純低溫余熱發電機組,自備純余熱發電。該工程總投資4080萬元,今年8月份并網發電后,每年可新增利潤1056萬元、稅金388萬元;年發電3000萬KWH,節約標準煤1.11萬噸/年,減少CO2排放約3萬噸,并可相應減少其他有害氣體的排放。
為增強公司競爭能力,增加利潤空間,集團在2010年年初又投資7200萬元,為日產2500噸新型干法旋窯水泥熟料生產線配套建設兩條水泥粉磨系統,8月底建成投產后,年生產水泥200萬噸,每年可創利稅3000多萬元。同時,該項目生產所需各種混合材可消化周邊地區產生的粉煤灰、爐渣、脫硫石膏等工業固體廢棄物達20多萬噸,不僅可以使粉煤灰、爐渣、脫硫石膏等廢渣變廢為寶,而且可以部分解決因工業廢渣帶來的環境污染、占用土地的問題,具有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在做好公司內部生產經營的同時,公司黃五湖總經理以其敏銳的發展眼光關注著水泥市場及水泥新型干法生產線的布局,時時把握著自己的企業發展,積極尋找新的利稅增長點,爭取租賃、收購或其它方式壯大企業的規模,提高經濟效益,增強公司競爭力,保持企業持續、穩健的發展。
(中國水泥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編輯:zhangm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