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能效基準專家研討會——聚焦水泥與玻璃行業
9月20日,中德專家就兩國工業能效基準開展了研討和交流,重點關注水泥和玻璃行業工藝生產的能效基準。此次研討會由德國國際合作機構(GIZ)和中國標準化研究院(CNIS)在中德能源與能效合作伙伴框架下舉辦。兩國專家介紹了水泥和玻璃行業的現有能效基準。隨后,來自政府、學術界和工業界的與會者圍繞中德能效測評方法的異同,如何更好地收集數據、保證數據質量以及應對行業內部的復雜性展開討論。
工業能效基準——評估節能潛力的重要工具
中國和德國都致力于提高工業領域整體能效,促進工業節能減排,助力實現碳中和目標。德國承諾2045 年實現碳中和,并制定了一個具有約束力的目標,即到2030年終端能源消耗較2008年減少26.5%。中國承諾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十四五”節能減排綜合工作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 。提高能源效率,減少能源消費是以相對較低的成本減少碳排放的核心手段,其中高耗能行業的能效提高發揮著尤為重要的作用。因此,工業能效基準是本次研討會的重點。
工業能效基準被視為未來評估節能潛力的重要工具。通過能效基準,可以對能效或碳排放水平進行企業內部或行業內部對標,從而促進和支持企業的能源管理,并幫助分析和制定相關政策,提高行業能源效率。在過去十年中,德國一直在討論如何建立行業內部能效基準,但到目前為止,實施工作仍處于起步階段。
會議討論環節展示中德兩國在制定行業能效基準方面都面臨挑戰,如高質量行業能效數據的收集。在德國,企業數據普遍是公開的,而在中國,數據獲取的途徑有限。雙方都強調,收集數據需要訓練有素的專業人員,以避免誤差。在為特定行業制定能效基準時,工藝流程或產品甚至企業所處海拔差異帶來的復雜性問題仍然普遍存在。為了進一步應對這些挑戰,雙方強調希望繼續就能效和碳排放基準進行交流。
編輯:趙華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