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才奎談走新型工業化發展的路子
第一,企業規模小,層次低,集中度低,競爭能力差,甚至講就沒有什么競爭優勢。去年,我國水泥產量7.05億噸,占世界水泥總量18億噸的2/5。全國規模以上(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水泥企業4600多家,規模以下水泥企業還有3000多家,企業平均產量不到10萬噸。而國外水泥企業平均規模為90萬噸,世界前十強水泥企業控制著6億噸的水泥產量,平均規模5660萬噸。僅法國拉法基集團一家,水泥產量就達到1.5億噸,按平均規模計算,相當于我國1600家水泥企業的總和。
第二,工藝裝備落后,勞動效率低。我國水泥企業人均產量只有400噸左右,而世界平均水平為7000噸左右,有的達到15000噸。
第三,水泥結構不合理,立窯水泥比重大,代表世界先進水平的新型干法水泥比重小。目前,我國新型干法水泥比例不足20%,80%以上是工藝落后的立窯水泥。而日本、歐美等發達國家,新型干法技術已占95%以上,其他發達國家也在80%以上。
第四,能源消耗大,生產成本高。水泥生產噸熟料熱耗折合標準煤,國際先進企業為100公斤,我國大中型企業平均為146公斤,比國外先進水平高46%。世界水泥企業噸水泥電耗76度,我國大中型企業平均106度,比世界先進水平高40%。按此折算,我國現在年產7億噸的水泥能耗,在國外可以生產9億噸。
第五,資源浪費嚴重。發達國家石灰石資源利用率高,而我國由于集中化程度低,小水泥企業無序開采,造成了資源浪費。同等數量的石灰石,中國能用100年,而國外可以用到210年以上。
第六,環境污染大。很多小立窯水泥企業以犧牲環保為代價,粉塵排放嚴重超標,平均排放率在1%以上,而新型干法企業約0.5%,而先進的發達國家如日本只有0.01%。
通過比較,我們深深地感到,中國水泥工業要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任重而道遠,必須付出艱苦的努力。
近幾年,我們山水集團在實施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調整時,從一開始就瞄準高起點、高標準、高檔次,在量的增長的同時,更注重質的提升,提高了市場競爭能力,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水泥產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方面走在了全國的前列。
——在規劃上,做到資源綜合利用。我們在有資源、靠近煤礦的地方建設熟料基地,消化的煤矸石和工業廢渣,在有市場、靠近電廠的地方建設粉磨站,消化電廠的粉煤灰。目前,我們噸熟料煤耗為105公斤,接近世界先進水平,比全國平均水平低39%,比立窯水泥企業低52%;噸水泥電耗為85度,比全國平均低21度。山水集團建設的水泥生產線,都是綠色環保生產線,實現了清潔生產。十年前,日本客商到山水參觀,說我們太臟太差了;十年后,他們再到山水參觀,稱贊環境這治理這樣好的企業,在日本也不多見。我們的成功實踐,樹立了水泥企業的新形象,也改變了人們對水泥工業臟亂差的偏見。
——在工藝技術上,全部采用國際先進的新型干法技術,而且實現了生產過程控制自動化。1999年,我們關停淘汰了濟南水泥廠和東方紅水泥廠兩家立窯水泥企業,在山東水泥廠新上了一條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原來兩廠年產水泥80萬噸,在崗職工2200人,經過搬遷兩個水泥廠、建設新的生產線,目前山東水泥廠年產水泥250萬噸,在崗位職工只有850人。原來兩廠人均勞動生產率為340噸,現在山水達到3000噸。我們在收購破產的立窯企業長清水泥廠后,去年建成投產了日產2500噸生產線,全部采用計算機集中控制,實現了“崗位無人值守”。原來該廠30萬噸產量、1000余名職工,現在年產水泥100萬噸,在崗職工只有186人,人均勞動生產率5376噸,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2倍。山水集團噸水泥工資為3—5元,而一般立窯水泥都在20元以上。
——在管理手段上,實現了信息化、網絡化管理。我們除在生產過程實現了計算機控制外,還通過計算機系統管理軟件和工業電視的遠程監控技術,實現了企業物流、銷售、財務結算等的計算機網絡管理和遠程監控,避免了戰線過長造成的管理失控。
我們山水在許多方面已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軌,有些地方還超過了他們。比如,我們項目建設的低投資、快速度。按照我們這些年的經驗,用日產2500噸水泥生產線投資在2億元左右,工期10個月;日產5000噸水泥生產線不會超過5億元,工期不過一年。正是由于我們集團有以上這些優勢,我們提出了新的戰略定位,也就是“十五”期間堅定不移地“做大水泥主業”,2005年達到3000萬噸。在山東發展水泥,我們也進行了認真的分析。去年,山東的水泥產量已經達到7000萬噸,占全國水泥總量的1/10。如果從產量上看,山東市場似乎是已經飽和了。但仔細分析一下,我們這個水泥大省,并不是水泥強省。與全國的狀況差不多,也是新型干法水泥少,落后的立窯水泥多,水泥結構調整的任務相當艱巨。我們提出“做大水泥主業”,不僅是山水集團自身發展的必然選擇,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整合山東水泥,擠壓小立窯水泥企業,推進全省水泥結構的調整?,F在的發展趨勢已經很明顯了,你能發展多少大水泥,就能淘汰多少小水泥。所以,從去年開始,我們加快了水泥主業的發展步伐,今年將建成投產8條水泥生產線,新增生產能力1300萬噸。明年,我們將轉入低成本的整合重組,用市場的機制淘汰落后的生產力。我也相信,山水集團把水泥主業做大之后,必將促進山東的水泥結構調整,這也是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子。
但是,在實踐過程中,我們也發現,僅僅靠大企業集團是遠遠不夠的?,F在,由于立窯水泥數量過多,市場競爭秩序混亂,新型干法水泥在自身發展的同時,還要應對立窯水泥的價格戰,客觀上制約了新型干法水泥發展步伐。另一方面值得關注的是,盡管國家在淘汰落后問題上采取了許多重大舉措,取得了顯著效果,但由于一些地方只顧局部和眼前利益,立窯水泥的建設仍然屢禁不止。2001年新型干法水泥發展速度首次超過立窯水泥,2002年又出現了反彈,新增的立窯水泥竟然比新型干法水泥還要多至少5個百分點。這種不正常的現象表明,淘汰落后、調整結構不是一時解決的問題,需要方方面面共同努力。因此,除了注意發揮大企業集團的市場主體作用外,還必須加強政府的行政手段和執法力度,雙管齊下,堅決讓那些工藝落后、質量低劣、浪費資源、污染嚴重的小立窯水泥企業退出歷史舞臺。
談及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除了產業上進行更新跟進以外,我覺得還有一個重要的方面,這就是克服浮躁的心態。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中,為什么有的企業能夠成為長盛不衰的“百年老店”,而有的企業昨天還紅紅火火,一夜之間就銷聲匿跡了呢?歸結起來,關鍵就在于能不能以平和的心態看待自己的成績,能不能戒驕戒躁,持之以恒地保持原來的創業作風。不少的企業在做大,有了一定的資本積累之后,開始飄飄然,滋長了浮躁情緒,在決策上缺乏論證、盲目武斷,在擴張上不顧條件、釜底抽薪,在實施上講究排場、大手大腳,結果露出敗相,曇花一現,不僅預期的目標沒有達到,而且葬送了美好前程。
我們吸取了許多大企業集團的經驗教訓,時刻敲響警鐘,天天如履薄冰,牢固樹立憂患意識,每天都要從零開始。
——規劃決策上,反復調研論證。我們集團的戰略定位是“做大水泥主業”,但最終形成并明確地提出來,前后論證了兩年多時間,反復征求專家和各層次人員的意見,形成了符合集團實際、操作性強的戰略規劃。
——對外擴張上,充分考慮投資、經營、管理和市場的風險,做到快中求穩、有進有退。我們收購的長清水泥廠,不僅沒有成為包袱,反而成為了財富;收購的青島流亭水泥廠,成為集團出口創匯的基地。
——管理機制上,“國有資本、民營機制、合資企業的管理、軍隊化的作風”。我們對管理運作流程實施重組改造,集團對物資采購、產品銷售、資金結算、技術開發、人力資源配置等進行集中管理,將企業改造成為純粹的生產制造車間和成本控制中心,實現了“權利、義務和責任相統一,管資產與管人、管事相結合”,建立起防范“大企業病”出現的預警預報機制。
——實施過程中,牢牢抓住“低投資”,千方百計地降低技改和建設成本,能自己干的,我們決不委托給施工單位來干。目前,我們已經形成了一支設計、基建、招標、安裝、調試的專業化隊伍,實現了產品到產業的跨越。
企業今后面臨的生存環境越來越嚴峻,新的好的,總是為時代所接受;老的差的,終究會退出歷史舞臺。山水要持續發展下去,必須按照新型工業化發展的要求,與時俱進,不斷提升。
編輯: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