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建材行業若干熱點問題的思考
一、我國大宗建材產品消費量峰值分析預測
傳統的大宗建材產品“水玻陶”產量已達峰值,市場需求總量及消費拐點基本確認。經反復對比分析認為:2020年我國熟料消費量16.12億噸(水泥因品種等級不同,其產量可比性欠缺)、2021年建筑平板玻璃產量81285萬重量箱(4072萬噸)、2017年建筑陶瓷產量101.5億平方米分別已達消費峰值即最高值。
2022年全國平板玻璃產量101278.5萬重量箱,其中建筑平板玻璃3458萬噸,同比下降15.08%,光伏壓延玻璃產量1606萬噸,同比增加53.6%,占全球90%。2021年整個平板玻璃產量102360萬重量箱即5118萬噸(其中光伏玻璃1046萬噸),市場規模達千億元以上。由于建筑節能和消費升級,提升了單位建筑玻璃用量,加上光伏玻璃發展迅速,對沖房地產需求下滑,未來平板玻璃行業發生斷崖式下跌的可能性較小。
據筆者綜合統計,1978年以來我國人均累計水泥消費量為32.22噸,超過主要國家1950年以來人均累計水泥消費量,穩居全球第一。2010年至2021年,我國人均年水泥消費量高達1.66噸,遠遠超過歐美日高峰時期的消費水平,目前歐洲年人均消費僅300千克左右,2021年美國、日本水泥產量分別9200、5008萬噸。2012至2021年我國水泥平均年產量23.41億噸,高位平臺期已有十年,步入下行周期難以避免。2009年,中國建材規劃院準確預測“我國水泥消費峰值將于2020年~2022年產生”。2021年四季度以來湖南省水泥、混凝土產銷量斷崖式下降,根據匯總分析重點企業和行業實際運行情況,2022年干法水泥企業平均停窯天數為170天,預計我省2022年其實際產量將分別下降約20%、25%左右。我國水泥、混凝土及砂石產量分別占全球約55%左右,年消費量已達天花板,預測2023年及今后總需求量還將萎縮。若我國水泥消費下降到歐美日上世紀七十年代年人均700公斤的水平,年產量約為10億噸。
2021年我國建筑陶瓷產量達81.7億平方米,占全球總量的48.3%,與2017年高峰值比較下降近20%,近年來呈持續下降趨勢。加上氣煤價格暴漲,利潤大幅壓縮,市場競爭白熱化,行業洗牌加速。2021年全國規模以上建筑陶瓷企業1048家,呈逐漸減少趨勢,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
二、我國建材行業碳達峰時間分析研判
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發布“2020年,我國建材工業碳排放14.8億噸(不包括電力間接排放約1.7億噸)”,并發出倡議“我國建筑材料行業要在2025年前全面實現碳達峰,水泥等行業要在2023年前率先實現碳達峰”。噸熟料碳排放量為865公斤,約占水泥碳排放的96%。水泥行業若不包括電力消耗間接排放(約0.42億噸),其碳排放即為熟料生產碳排放,據測算2020年我國為13.54億噸(16.12×0.82×1.54×0.44+16.12×107×2.66/1000),完全可以確認已達到峰值。
水泥、石灰(石膏)、建筑陶瓷、平板玻璃、墻體材料碳排放分別位居建材行業前五位。建材行業碳排放總量尤其碳達峰時間,水泥熟料產量是最大、最主要的影響因子,加上前文已分析傳統的“水玻陶”產銷量已達峰值。因此,2021年我國建材行業碳排放大概率已達峰值。
三、砂石產能過剩與質量問題突出
近年來,由于限采河砂和整治關停了大量小型礦山,砂石價格大幅上漲,導致大量資本和政府平臺公司競相介入。最近兩年砂石礦權投資熱持續高漲,隨著產能的陸續釋放,砂石產能將嚴重過剩,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價格將大幅下降,風險已經顯現。水泥與砂石消耗關聯度很高,約1∶8左右。前幾年一些地方河砂起拍價達100元/方以上,2020年湖南郴州10萬噸河砂1555萬元成交,競拍價及激烈程度不斷刷新紀錄,溢價率一度達600%。在當下需求低迷、供給端又不斷釋放的大環境下,最近出現的河砂流拍反映出投資者心理預期與謹慎。由于運距及財務費用對成本及經營影響大,如僅靠貸款布局大型礦山,投資及財務風險較大,不僅難以再現之前水泥業整合的效果,還可能是雷同2022年部分水泥廠虧損的困境。
目前濫用劣質砂石現象較為嚴重,機制砂石質量問題與貪圖便宜濫用“雜燴砂”等較為突出,導致砼工程質量管控難度大。機制砂石看似簡單,實則技術指標(如強度、細度、級配及模數、有害成分等)繁多且要求較高,影響機制砂石骨料質量因素多且較復雜;大部分天然砂也必須經過深加工。建議完善砂石行業管理與質量管控體系,建立“生產—銷售—使用—監管—追溯”質量責任體系鏈,加強機制砂石行業標準化實驗室與質量保證體系建設。高品質機制砂石和再生骨料是發展方向,未來再生骨料將持續增長。
四、水泥混凝土砂石產業融合發展是大勢所趨
水泥與上下游產業融合發展極有利于工程質量,且綜合稅賦下降,也是水泥工業做大做強和提高競爭力的重要途徑。華新水泥(湖南區域)近幾年著力推進水泥+砂石+混凝土+墻材產業融合發展,大大提升了競爭優勢,商混實行現款結賬,短短兩年就占據了郴州約40%的市場份額,也擴大了水泥市場,其經驗值得總結推廣。
大力推動水泥工業補鏈延鏈強鏈,加快水泥+全產業鏈一體化及新能源、物流、綠色建材園區集聚發展,有利于提高競爭力與開拓市場,對推動節能建筑與低碳發展也有重大作用意義。目前商品混凝土運行非常艱難,應收賬款高企。水泥是半成品,由于歷史與體制的原因,水泥生產、使用、建筑工程存在嚴重的隔離現象,責任糾紛和工程質量問題日益凸顯。水泥產業延鏈與融合發展空間很大。
五、水泥納入碳市場為期不遠影響重大
我國即將迎來全面的碳約束時代,碳排放權具有金融價值,已經成為企業發展新的生產要素,也是繼現金、實物和無形資產后又一新型資產——碳資產。預計二年內水泥將納入碳市場,今后平板玻璃、建陶、石灰也將納入,我國現在是免費下達碳配額,且大概率會采用行業基準線法核定配額。今后我國碳價上漲預期較強,碳排放成本將持續增加,若達到120~200元或更高,將會成為穩定或助推水泥價格的重要因素。2021年歐盟碳價最高約760元(折人民幣),漲幅167%。2022年以來全球能源及碳價劇烈波動,但傳統能源價格已跌回2022年年初。歐盟己實施“碳關稅”,意味著出口到歐盟的商品,如果碳排放達不到歐洲相關標準,就得交稅。
水泥產業面臨嚴峻的降碳形勢,壓力與機遇并存。通過經濟及市場化手段推動碳減排,將對我國水泥工業發展與運行產生重大而深遠影響。水泥企業需提前布局,盡早謀劃碳資產(市場)管理、運營(評估碳資產現狀、平衡碳配額、挖潛潛力、布局碳金融)等,積極參與碳(核算核查、監測)標準制定,贏得先機。在碳排放指標的約束下,如何配置、運作碳資產與用好碳配額,如何提高單位產品效益與降低碳排放?我國正抓緊制定一批建材碳排放核算與控制標準、低碳建筑及建材產品標準規范,我省建材協會是其中三項工信部碳排放行業標準的主編單位之一。
六、控煤棄煤和發展新能源目標任務艱巨
我國實行嚴格的能耗“雙控”政策,目前是考核能耗總量及單位GDP能耗,將過渡到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并將目標分解到各省份。如某省部分市州“十四五”期間能耗總增量控制指標不超過25萬噸標煤。綜合分析認為今后水泥、石灰、建筑陶瓷及玻璃新建耗煤項目及跨地級市的水泥玻璃產能置換項目較難實施。主要障礙是能耗及排污指標不能隨產能指標轉移,以及能耗“雙控”政策的嚴格約束,且能耗、排污、產能指標實行嚴格的減量替代(置換)政策。
“先立后破”是加快新能源立起,煤終歸要破(棄)。盡管化石能源價格仍在相對高位,電價也呈上漲趨勢,但控煤棄煤的目標與方向不可能動搖。英法美分別將在2021年、2025年、2035年前關閉所有燃煤電廠,歐盟2035年禁售燃油車。
我國光伏風電技術設備制造業具有顯著優勢,預計十年、二十年后,中國可能變為世界能源出口國,出口的不是石油、煤炭,而是太陽能、風能發電設備。光伏等新能源發展空間巨大,是一條長期投資賽道,其成長性將遠遠超過三十年來的房地產。未來四十年我國能源、產業、消費和區域結構將發生重大的調整。我國2025年、2030年、2060年目標,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分別達到20%(非化石能源發電量比重達到39%左右)、25%、80%以上,任務非常艱巨。2060年,中國光伏風電將達75%~80%以上。儲能是解決風光發電不穩定性、間歇性問題,增強能源系統安全性、靈活性的重要手段。
七、大力推進建材工業用電綠色化
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IRENA)指出:“如今,可再生能源已成為成本最低的能源。對于依賴煤炭的國家,可再生能源是一個極具經濟吸引力的煤電淘汰方案,既可確保其滿足不斷增長的能源需求,還能節約成本。十年間,光伏、風電成本分別下降了85%和56%。在運營成本上,新型可再生能源也優于現有燃煤電廠,發達國家關閉燃煤電廠,轉為使用可再生能源既節約大量成本并減少二氧化碳。”目前我國資源較好的地方,光伏、風電投資及運營成本已接近甚至低于煤電方案,不需任何補貼。
水泥廠利用余熱發電技術已實現35%用電綠色化,推動其率先實現零電工廠已具備條件,對推動工業領域降碳和緩解電力緊張、降低用電成本等將發揮積極作用。
建議完善配套政策措施。一是重點支持企業建設分布式光伏項目,積極推動風光發電站直接接入用戶內部電網,允許企業自建輸電專線和余電上網。二是大力促進企業與可再生能源企業之間開展分布式交易,明確審批條件和過網服務費收取標準。三是結合虛擬電廠等技術,鼓勵開展源網荷儲一體化、智慧能源示范工廠等項目建設,優化能源供需關系,降低對大電網支撐要求。
八、碳減排關鍵路徑與混凝土固碳
據國際文獻報道,混凝土碳化(水泥水化產物與大氣中二氧化碳發生反應)能吸收固定大量的二氧化碳量,不包括通過賦予外部能量等強制吸收二氧化碳的反應。《巴黎協定》也提出了該項技術,但目前有關國際組織未對水泥混凝土碳化吸收二氧化碳量的計算方法達成共識。2021年8月,IPCC(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評估報告,對2010年至2019年的碳平衡(碳排放)進行了模型估算,結果顯示,平均每年碳化水泥量為0.2PgC(折合二氧化碳約為7.3億噸)。換算成單位水泥碳化量為0.185噸二氧化碳/噸水泥。2021年,IPCC提交了混凝土碳化量計算方法和數據的申請,定量計算水泥全生命周期內二氧化碳的排放和吸收固定。基于該計算方法,2050年日本水泥碳化量約為0.095噸二氧化碳/噸水泥。我國水泥產量占全球一半以上,建議有關部門重點支持相關課題的研究工作,意義重大。
建議加強頂層設計,完善出臺消費側、生產者碳排放責任核算與控制方法等。通過強化消費側責任和工程應用要求,倒逼生產方降碳,將有力促進調整建材產品結構與發展低碳建材。僅通過提高能源效率(節能技術)對水泥降碳作用有限。國際水泥及混凝土發展最重要的方向:由生產普通水泥轉向生產混合水泥,降低單位產品中熟料系數,用混合材替代部分熟料。目前國內砼早期開裂等耐久性差的問題非常普遍,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與碳排放增加,其主要原因之一恰恰是早強水泥,它也是導致砼工程質量問題、糾紛越來越多越嚴重的主要因素。我國出廠水泥中熟料系數為0.68,若降到0.55,水泥碳排放可減少18%。
此外廢棄混凝土循環利用與提高混凝土用砂石質量,對全社會碳減排作用效果巨大,需綜合施策推動。
湖南省建筑材料聯合會丁美榮
湖南省建材標準化委員會肖燦
編輯:孫蕾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