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川東全行業虧損 四川水泥過剩壓力凸顯
四川我國水泥產量大省,近幾年來在規模宏大的規模重建及經濟發展的帶動下,水泥工業發展蓬勃振興,各類水泥投資項目呈現“井噴”式發展,新線建設如火如荼,但在水泥產能逐漸釋放的背景下,區域產能嚴重過剩的局面表現得越來越為凸顯。
據中國水泥網統計,2009年四川水泥產能達到13150萬噸,而實際產量僅為9117.07萬噸,產能利用率僅為70%左右,產能過剩的陰影攏繞。價格是供求關系的指示劑,曾經區域P.O42.5散裝水泥價格一度達每噸600元以上的巔峰,但在產能逐步釋放的壓力下,價格開始一路下行。進入2010年,區域水泥價格更是節節走低:3月份成都市場水泥價格下調了40、50元/噸;進入5月份,水泥價格進一步滑落了20元/噸左右;進入6月份,峨勝、亞東等水泥企業再次下調水泥價格40元/噸左右。當前,成都及周邊地區企業P.O42.5水泥出廠價格已經跌破300元/噸,一路創價格新低。
但這并不是四川水泥價格的谷底。川東某大型水泥企業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告訴記者,“達州水泥價格在歷經了多次的調整后,P.C32.5出廠價格200元/噸,P.O42.5出廠價格230元/噸”。達州作為僅有600萬人的二線城市,水泥產能卻有1200萬噸。在此同時,達州海螺的二期日產5000噸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主體工程已經開工,如果順利建成投產后產能將會再擴充200萬噸,達到1400萬噸規模的巨量,而當地的實際需求量在500-600萬噸。規模重壓之下,水泥企業紛紛祭起了價格利劍,進入了以價格應對市場的低端競爭模式,最終的結果是區域價格的探底。同時,在市場無法消化產能的作用下,部分水泥企業已經停窯限產。
“川東地區已經全行業虧損”,上述水泥企業負責人的語氣中透露出對行業發展的無奈與隱憂。大量的產能投入市場,勢必造成市場布局紊亂,過度競爭的結果,最終損害的必然是企業自身利益和行業的健康發展,帶來災難性的結果。
(中國水泥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lch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