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一水泥企業在煙氣自動監測上“動手腳”,生態環境部披露20起自動監控領域弄虛作假典型案例
為切實提升重點排污單位自動監測數據質量,打擊自動監測數據弄虛作假違法犯罪行為。2022年,生態環境部聯合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在全國范圍內繼續開展深入打擊危險廢物環境違法犯罪和重點排污單位自動監測數據弄虛作假違法犯罪專項行動。
與此同時,生態環境部開始不定期公布典型案例,旨在保持對環境違法犯罪行為從嚴懲處的高壓態勢,充分發揮典型案例的示范引導作用。
在自動監控領域,2022年以來,生態環境部先后于2022年6月、11月以及2023年2月公布了3批20起典型案例。
從地域分布來看,20起典型案例涉及浙江、安徽、江蘇、江西、河南、云南、天津、河北、福建、山東、湖北、四川12個省份。其中東中部地區被通報的典型案例較多,占總數的90%。例如浙江有3起,安徽有3起,江蘇、天津、山東、福建各有2起。西部地區僅有四川1起、云南1起。從中不難看出,東中部地區的執法力度相對較大,案件辦理水平相對較高,案件具有較高的啟示意義和借鑒價值。
從違法主體來看,20起典型案例涉及19家企業,1家第三方檢測機構。其中,19家企業大多來自紡織、鋼鐵、能源、水泥、建材、食品等傳統產業。從違法領域來看,5起涉及大氣環境污染,15起涉及水環境污染。
從違法情形來看,既有簡單粗暴的,如山東泰安寧陽縣泰新煤矸石磚廠故意斷開數據采集儀電源干擾自動監控;也有“技術高超”的,如福建泉州海峽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在煙溫探測儀上加裝電阻器件,致使自動監測煙氣流量、排放量減少。
既有明目張膽的,如河南鄭州新密市金門污水處理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先以稀釋水樣的方式干擾COD自動監測數據,后又擅自修改COD自動監測設備消解時間參數,直接導致COD監測濃度偏低;也有手段隱蔽的,湖北咸寧祺樂針紡印染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利用自動監測設備內嵌軟件,人為修改COD修正因子,篡改生成虛假監測數據。
既有自己動手的,如天津市東盛工貿有限公司環保負責人劉某多次修改基準氧含量,導致氮氧化物折算濃度降低;也有買通他人的,如安徽省六安市海洋羽毛有限公司委托第三方檢測機構安徽綠實檢測技術有限公司偽造比對監測數據。
自動監控領域弄虛作假為何屢禁不止?
近年來,各地各部門持續組織打擊重點排污單位自動監測數據造假專項行動,嚴厲打擊重點排污單位篡改、偽造自動監測數據或者干擾自動監測設施正常運行的違法犯罪行為,但是,仍有個別企業寧愿鋌而走險頂風作案。如今,自動監控領域已是環境違法行為頻發的領域之一,相關違法行為為何屢禁不止?
一方面,企業法律意識淡薄,利益沖動強烈。弄虛作假的目的就是為了掩飾超標排放的違法行為。而超標排放的現實原因,就是為了省污染治理的錢,讓污染防治設施、在線監測設施,成為應付執法檢查的擺設,甚至成為超標排污的掩護。
一些第三方機構也受利益驅使,“拿人錢財替人消災”,為滿足客戶“特殊”要求,編造、篡改檢測數據,提供虛假報告,助其順利“通關”,以收取額外“好處費”,獲取更多客戶資源。例如生態環境部近日通報的典型案例中,安徽臨泉縣胡臺新型建材有限公司自2019年起委托某環保材料公司鋪設秘密輸氣管線,將氮氣充入樣品氣體中稀釋污染物濃度,以達到自動監測數據“合格”的目的。
另一方面,自動監控技術含量較高,存在違法行為易消除、事實難查清、證據難固定的情況,特別是部分運維單位技術嫻熟,為追逐利益蓄意弄虛作假,很難第一時間發現,從而促使排污單位心存僥幸,寧愿鋌而走險。
針對屢禁不止的自動監控領域弄虛作假行為,最好的對策就是不斷提升生態環境部門尤其是基層生態環境部門監管執法能力,持續保持監管執法高壓態勢,釋放嚴格監管強烈信號,徹底打消排污單位僥幸心理。
2022年5月,生態環境部相關司局負責人在新聞發布會上表明立場:“誰弄虛作假,誰就觸碰了‘帶電的高壓線’,我們堅決‘零容忍’,發現一起、查處一起?!?nbsp;
“保真”“打假”推動自動監控領域 環境違法行為逐步減少
事實上,自動監測數據被“污染”造成的危害要大于生態環境污染本身。正因如此,近年來,打擊自動監控領域環境違法行為的力度不斷加大。
2022年1月,國務院印發《“十四五”市場監管現代化規劃》,對排污單位污染源自動監控(測)設備運維機構嚴格監管,嚴厲打擊自動監控(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
同月,生態環境部印發《“十四五”生態環境監測規劃》提出,“完善監測數據弄虛作假等違法行為管理約束和調查處理機制,對數據造假行為嚴查嚴罰,確保監測數據真實、準確?!?nbsp;
2020年以來,生態環境部、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已連續組織開展嚴厲打擊危險廢物環境違法犯罪行為專項行動,2021年,將重點排污單位自動監測數據弄虛作假環境違法犯罪行為納入專項行動打擊范圍。
2022年7月,生態環境部出臺了《污染物排放自動監測設備標記規則》,推動污染物排放自動監控管理步入了精細化、科學化、現代化的軌道。
此外,近年來,生態環境部大力推進監測標準化,累計發布監測標準1200余項。同時,落實監測機構評審補充要求,嚴格事前準入和全過程質控,從源頭上落實“誰出數誰負責、誰簽字誰負責”責任追溯制度。
據統計,2021年1月至2022年9月,全國生態環境系統查處涉及自動監控環境違法案2000余起,向公安機關移送300多起,罰款2億多元。嚴肅查處30余家環評單位環評文件弄虛作假和120余起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典型案件。
總體來看,在“保真”“打假”兩手發力的強大震懾下,自動監控領域環境違法行為是逐步減少的。
以安徽為例,近年來,安徽省自動監測數據日均值超標企業逐年下降,2021年較2020年下降38.7%,2022年1月—10月較去年同期下降了35.9%。
生態環境保護領域拒絕任何形式的弄虛作假,在自動監控領域,我們同樣堅持“零容忍”。凡是弄虛作假的,一律嚴懲重罰,讓他們“得不償失”;凡是涉嫌犯罪的,一律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絕不姑息。
編輯:孫蕾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