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山閉坑5年后才實施修復 督察進駐發現這些亂象!
記者從海南省生態環境廳獲悉,2023年第二批海南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此前已啟動進駐工作。就在國慶前夕,進駐的督察組公開曝光了三亞市和白沙黎族自治縣兩起生態環境問題典型案例。“礦山整治修復滯后、污水處理設施運行效率低下”,一些熟悉的字眼進入人們的視野。
白天看現場晚上查資料,
兩宗典型案例“現身”
2023年第二批海南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進駐工作于9月13日啟動。來自海南省生態環境廳的信息顯示,本批次共兩個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當天,海南省第三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已進駐三亞市,省第四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進駐白沙黎族自治縣開展督察工作。
此次督察明確,將重點關注貫徹落實海南省委、省政府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決策部署情況;中央生態環保督察整改和省百日大督察整改落實情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和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推進情況,以及人民群眾反映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解決辦理情況等。
聚焦重點難點,深入企業一線。9月17日起,第三督察組分小組對三亞市各區開展下沉督察。組長率隊前往西島、三亞市垃圾填埋場、水源池飲用水水源地水庫大壩、月川棚改區、牛坡嶺南新農場礦山等地,就垃圾處理、污水處理、水源地保護工作、工地揚塵治理、礦山修復治理、生態破壞等情況進行現場調研督導,推動督察問題整改。
截至9月23日,海南省第三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已向三亞市調閱資料共13批446份,下沉核查點位251個,覆蓋三亞市吉陽區、海棠區、天涯區和崖州區。
在白沙黎族自治縣,海南省第四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同樣由組長帶隊,采取“四不兩直”方式,暗訪白沙浦棉橡膠加工廠、白沙木棉磚廠、英歌采石場等地;前往白準村、紅嶺村、阜龍鄉污水處理廠等地,就重點生態環境問題開展實地督察調研,并與相關職能部門、當地鄉鎮干部交談,實地了解情況。
白天看現場核實情況,對群眾信訪舉報問題整改落實情況進行現場抽查或回訪;夜晚則加班加點翻閱資料、開會討論、制定計劃,兩宗典型案例就這樣被“揪出來”。
礦坑周邊農藥隨意堆放,
閉坑礦山遲遲不開展修復
經督察組與三亞市共同核查發現,三亞市廢棄礦坑整治不徹底,現有礦山修復治理滯后,生態環境問題突出。
記者關注到,在典型案例的通報中指出,隨著三亞市的不斷發展,先后出現了較多的建筑用石料礦山,由于未嚴格落實開采規定,停采后礦山修復治理問題凸顯。
目前,三亞市55個廢棄礦坑中,9個粘土礦坑實施自然修復,6個花崗巖礦坑于2011年修復完成。除調整為生態公園、紅色項目、機場建設用地和部隊自行修復等7個廢棄礦坑外,其余33個廢棄礦坑由林業部門負責修復整治。三亞市林業局2019年完成了33個廢棄礦坑整治驗收。但此次督察發現,廢棄礦坑整治不徹底,對廢棄礦坑放任失管、存在諸多亂象。
督察指出,礦坑周邊隨處堆放農業種植產生的農藥、化肥包裝容器等廢棄物,對水庫水質、土壤、地下水等造成嚴重影響。
一方面是廢棄礦坑整治不徹底影響生態環境,另一方面則是現有礦山生態修復推進緩慢。
在《海南省自然資源和規劃廳關于加緊推進整治礦山突出問題的通知》中明確要求,全省生產礦山、關閉礦山應分別于2021年底前和2022年底前完成整治工作。但此次督察發現,礦山修復工作推進緩慢,地質環境得不到及時恢復。
現有9家閉坑礦山中,大園礦山尚未開展修復,大出水村、抱坡村等2家礦山未完成修復,鐵爐港、坡加村、立才農場十隊、北羅嶺、荔枝嶺、龍樓隊等6家礦山在督察進駐前一個月三亞市才組織開展修復驗收工作。
不僅如此,在2022年,三亞市資規局財政支出審計報告中指出,北羅嶺、荔枝嶺礦山閉坑5年后才實施修復,修復治理滯后,礦山安全及環境隱患長期存在。
督察還發現,組織修復驗收的閉坑礦山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復綠效果不佳、修復治理不到位的情況。
▲已修復的坡加村礦山坡面坑底裸露、復綠效果不佳(圖自海南省生態環境廳典型案例通報)
此外,“以修復之名行開采之實”,涉礦山整治頻頻出現的字眼,也出現在三亞市此次的督察中。
督察發現,2021年,三亞市大出水村礦山閉坑后,未嚴格按要求落實修復治理,且未拆除撤出礦區內破碎、篩分、傳送等選礦設備,初步統計2021年至2023年8月,共非法銷售碎石約70萬立方米。盡管相關部門先后5次發文督辦,要求大出水村礦山業主限期撤出設備并開展修復,但截至督察時該問題仍未得到解決。
大出水村礦山生產線未撤出、持續加工生產(圖自海南省生態環境廳典型案例通報)
曝光的典型案例通報中指出,三亞市礦山企業對生態環境保護重視不夠,修復治理主體責任落實不到位;資規、林業、綜合執法等相關部門對礦山問題失察失管,監管不到位。
督察組將進一步調查核實有關情況,并按要求做好后續督察工作。
九成縣城小區管道存在問題,
102套農村污水收集處理設施損壞嚴重
另一份通報的典型案例則指出,白沙縣水污染治理工作推進不力,城區污水管網不完善,鄉鎮污水處理廠“兩低”問題突出,農村污水處理設施運行不正常。
白沙縣地處海南熱帶雨林核心區,是海南母親河南渡江的發源地和海南最大水庫——松濤水庫重要的水源地。然而,白沙縣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為50.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縣城小區排水管網不完善,155個小區中有143個小區不同程度存在管道錯接、破損、堵塞等問題。相關部門雖然進行整改,但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僅實現晴天截流污水,雨天仍溢流排放。
在鄉鎮,污水治理廠網不配套,源頭設置不科學,污水收集不到位。查閱10個鄉鎮污水處理廠運行報表,其中7座污水處理廠負荷率低于60%,6座污水處理廠進水化學需氧量日均濃度低于60 毫克/升的排放標準,“兩低”問題突出。
七坊鎮污水處理廠進水化學需氧量在線監測濃度低(圖自海南省生態環境廳典型案例通報)
“重建設、輕運維”,農村污水治理中常出現的問題,也在白沙縣存在。
在督察通報中記者看到,截至督察時,白沙縣已建農村污水收集處理設施的550個村隊,其中79個村隊的102套設施損壞嚴重,列入大修名單,后續投資維修資金高達2000多萬,相關部門和鄉鎮在農村污水設施“建、管、用”方面監管不到位。
細水鄉什寒村污水處理設施已停用(圖自海南省生態環境廳典型案例通報)
這些“通病”,一方面是白沙縣落實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不到位,涉及污水治理規劃、建設、運維、管理等工作前瞻性和全局性統籌謀劃不足。另一方面也如督察通報中所指,縣水務局、住建局、農業農村局、發改委、生態環境局等相關部門和相關鄉鎮落實責任不夠,未形成合力,從而導致污水治理成效欠佳。
后續督察組將進一步調查核實有關情況,做好督察整改“后半篇”工作。
編輯:戴冬虞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