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西部大開發總投資6822億元
今年是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十周年,記者5日從國家發改委了解到,國家計劃2010年西部大開發新開工23項重點工程,投資總規模為6822億元。有關人士指出,西部大開發下一個十年規劃正在制定當中,主要側重于產業轉移、加快城鎮化進程等,而內蒙古區域振興規劃也有望于今年出臺。
西部大開發投資力度大大增強
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策略以來,西部經濟增長取得了累累碩果,而記者從相關渠道了解到,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的十年規劃也正在擬定。
事實上,中共中央政治局早在5月底研究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總體思路和政策措施的會議就指出,要以更有效的舉措,對西部進一步完善扶持政策,進一步加大資金投入,進一步體現項目傾斜。
發改委有關人士指出,國家計劃2010年西部大開發新開工23項重點工程,投資總規模為6822億元。而2009年,國家計劃西部大開發新開工18項重點工程,投資總規模僅為4689億元。專家分析,從投資力度較去年大大增強的趨勢來看,國家對西部大開發新一輪的支持力度將會更大。
據介紹,23項重點項目中,交通運輸方面包括滬昆客運專線長沙至昆明段,成都至貴陽鐵路樂山至貴陽段,西安至成都客運專線西安至江油段,寶雞至蘭州客運專線,成都至重慶客運專線等等,而能源利用方面包括廣西防城港核電一期工程、四川大渡河猴子巖和雅礱江桐子林水電站、西部光伏電站建設、西部風電基地建設、西部農網改造升級工程等等。
產業轉移將成投資亮點
“今年新開工的23項工程主要集中在交通設施建設、加大資源能源利用力度方面,但是從未來發展趨勢看,新的十年規劃可能會在城鎮化、布局承接產業轉移方面投入更多。”中信建投首席宏觀分析師魏鳳春對上海證券報記者表示。
全國經濟地理研究會會長陳秀山也持相似觀點,他對上海證券報記者表示,在歷經十年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之后,西部大開發的下一步將會注重人力資源發展,人才引進,著重承接東部產業轉移,更加突出高科技產業的發展。“西部也有發展高新技術的基礎,西安就是全國第四大高新技術產業基地,而成都也有電子科技基礎。”陳秀山指出,隨著東部產業向西部轉移,西部地區對外開放度會進一步增強。
魏鳳春認為,西部地區由于一直以來經濟不太發達,因此對該區域進行開發,資金會成為非常關鍵的問題。“需要地方政府和一些利益既得企業讓利,政府放開一些投資領域,吸引更多的民間資本和外部資本進入,才能真正完成西部大開發”。
上海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胡月曉表示,西部大開發的過程將給當地建材行業帶來旺盛的需求。他認為“機械、建材、金融等行業將繼續受益于投資的高增長”。
企業所得稅將繼續優惠
西部大開發工作會議指出,今后十年,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總體目標是:西部地區經濟綜合實力上一個大臺階,基礎設施更加完善,現代產業體系基本形成,建成國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資源深加工基地、裝備制造業基地和戰略性新興基地,生態環境保護上一個大臺階,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得到遏制。
會議同時明確的還有西部大開發在中國區域協調發展總體戰略中居于優先的地位。
在具體措施方面,首先是以培育特色優勢產業為龍頭,大力發展農牧業、現代工業和服務業,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使西部地區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
西部大開發政策時限也延長了十年。對西部地區屬于國家鼓勵類產業的企業,減按15%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即西部地區的現行稅收優惠政策將繼續按照15%的企業所得稅政策執行。這意味著西部地區企業的所得稅將再享有10年的稅率優惠,該措施有利于西部地區吸引外來投資。目前我國已經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率為25%。
此外,對煤炭、原油、天然氣等資源稅由從量征收改為從價征收。這意味著6月1日實施的新疆資源稅改擴大至西部12省區市。稅改范圍由油氣拓寬至煤炭、原油、天然氣。”。[Page]
率先實施生態補償政策
第二個西部地區十年規劃以增強自我發展能力為主線。新政策加大了對西部地區均衡性轉移支付力度,推進地區間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用于教育、醫療、社保、扶貧開發等方面的專項轉移支付重點向西部地區傾斜;中央投資項目將重點投向西部地區民生工程、基礎設施等領域。
距離“建立生態補償機制”進入國家重要議事日程已有5年時間,作為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區和水源涵養地,西部地區成為首個突破口。
西部大開發工作會議上明確,在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方面,西部地區定位為“全面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據悉,中央已經決定在西部加快實施有利于保護環境的生態補償政策,逐步提高國家級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標準,增加對上游地區重點生態功能區的均衡性轉移支付等。
政策出現方向性轉變
當《國際金融報》記者將這個重大消息告訴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袁鋼明時,他認為:“這只是國家十年來西部大開發政策的延續和完善。”
袁鋼明告訴記者,今年是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十周年,同時也是這一戰略實施的關鍵一年,中央今年終于在這一戰略上有了重大的轉變和突破。
袁鋼明所指的“有重大轉變和突破”的政策就是上個月18日國務院批復設立的重慶兩江新區掛牌成立。“這標志著繼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之后,第三個國家級開發開放的重點新區,正式登上了我國改革發展的歷史舞臺。”
袁鋼明表示,西部大開放實施至今,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得到國家在政策上的支持。
袁鋼明告訴記者,和國務院批復設立重慶兩江新區相比,此次國家發改委宣布今年投資6822億元用于西部開發的政策只是“小巫見大巫”。前一個政策說明國家在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的政策制定中方向已經開始轉變,而后者只是整個政策中的一個棋子。
五項要求將被落實
袁鋼明對記者表示,過去十年的西部大開發最缺少的就是稅收優惠和資源價格被長期壓制。“沒有稅收優惠政策導致外資和民營資本一直沒有進入到西部,資源價格被國家長期壓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阻礙了西部地區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袁鋼明指出,從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起,中央不僅沒有對外資企業和民營企業投資西部在政策上有所傾斜反而給東部地區過多的優惠政策。“西部地區大多數沒有進入國家鼓勵行業的企業所得稅都在40%左右,但外資在東部投資的企業所得稅只有24%,出口加工企業的所得稅只有5%。”
袁鋼明表示,新一輪的西部大開發不僅要使西部在稅收方面享受更加優惠的政策,另外國家相關部門必須加緊對資源性產品價格的改革,使西部的經濟發展不再依靠國家的巨大投資和東部的產業轉移,發揮資源優勢才是西部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方向。
內蒙古區域規劃年內或將出臺
繼新疆、西藏發展規劃出臺之后,權威人士對記者表示,內蒙古發展規劃有望于年內出臺。
從資源儲備來看,內蒙古自治區的能源綜合實力全國第一,在煤炭資源方面,內蒙古已查明煤炭資源儲量超過7000億噸,居全國第一位,風能資源居全國之首,太陽能資源居全國第二位,內蒙古油氣資源也非常豐富。
該人士對記者表示,對資源能源,尤其是煤炭資源的開發將會成為內蒙古區域規劃的重要內容。此外,內蒙古傳統優勢產業包括農牧業等等也將受惠。分析人士認為,內蒙華電、富龍熱電、平莊能源、遠興能源等內蒙地區的能源類股票將會迎來較好走勢。
(中國水泥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wwb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