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鹿泉水泥節能減排在危難中前行
水泥,曾經讓河北鹿泉連續5年挺進“全國百強縣”行列;還是水泥,讓這個“水涌若珠傾”的城市終日被粉塵所籠罩。
“2008年后我們連續2年獲得河北省宜居城市金獎,要是在4年前,連想也不敢想。”鹿泉市委書記郝竹山說。這幾年,鹿泉市通過調整產業結構,淘汰落后產能650多萬噸,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比2005年下降48.6%,粉塵排放削減80.8%,二氧化硫排放削減93.9%。
落后的生產工藝,讓鹿泉人吃盡了苦頭
“鹿泉人均四兩土,白天不夠晚上補。”所謂的“土”,就是水泥工業日夜噴吐的粉塵。
鹿泉石灰石礦藏豐富。上世紀70年代,鹿泉水泥業迅速發展,“小水泥”一度遍地開花,鹿泉也一躍成為華北地區最大的水泥生產基地。到1997年底,鹿泉全市水泥企業達到166家,年產量超過1400萬噸。憑借水泥,鹿泉2000年至2004年連續挺進“全國百強縣”行列,并一度占據河北省縣域經濟頭名。
“迅速崛起的水泥行業,讓鹿泉人展開了眉頭,但落后的生產工藝,也讓鹿泉人吃盡了苦頭。”鹿泉市環保局副局長侯志平說,當時的水泥企業全部采用機立窯生產工藝,“這種工藝就像平時用的火爐子,從窯上面的進料口把石灰石等生料加進去,經過煅燒,從下面的出料口把熟料倒出來。在這個過程中,粉塵沒有經過任何處理,就全部排放到大氣中。”
“原來無論什么時候都是灰蒙蒙一片,嚴重時甚至連對面來人都看不清模樣。”鹿泉市曲寨村的馮印泉大爺仍然清楚地記得當時的情景,“果園蘋果上有土,地里玉米上有土,連包心菜里也包著土。”
來自環保局的數據顯示,當時鹿泉全市的水泥企業年排放粉塵超過20萬噸,鹿泉市空氣質量常年處在4至5級,最差的時候,全年二級及以上天數只有75天。鹿泉人自嘲地形容這座城市:晴天是洋(揚)灰廠,雨天是水泥廠。
淘汰落后產能是個痛苦的過程
2009年4月3日,隨著河北省委副書記、石家莊市委書記車俊鄭重地按下起爆按鈕,鹿泉市長城水泥廠一座10萬噸的機立窯轟然倒地。這是鹿泉市最后一座被拆除的機立窯。這一爆,也終結了鹿泉長達50年的水泥機立窯生產工藝。
“走到這一步,我們花了整整12年的時間。”鹿泉市常務副市長周永會感慨地說。1997年,鹿泉市痛下決心,堅決關停散濫的小水泥企業,向這個占據財政收入半壁江山的第一支柱產業開刀。
很快,產業轉型的陣痛就讓鹿泉人幾乎無法忍受。因為鐵腕關停小水泥,鹿泉市被擠出了“全國百強縣”行列,在河北省的排名直線下滑。
“節能減排,淘汰落后產能是個很痛苦的過程。但當時我們的思路很明確,我們寧肯暫時犧牲一些財政收入,也要擠掉‘污濁’的GDP;寧肯犧牲排名,也要堅決經濟轉型。”時任鹿泉市委書記的安樹國回憶道。
到2007年,鹿泉市一舉關停取締90家小水泥企業,削減生產能力352萬噸,粉塵排放總量一下子減少到1.97萬噸。
剩下76個機立窯,個個手續齊全、合理合法,最小的生產能力也在8萬噸以上。這些窯怎么辦?等量替代。就是新上大型水泥項目必須等量購買被淘汰的小水泥產能。這意味著,每一個新上水泥項目,都必須在市場上尋找到足夠的淘汰產能,才能夠成功立項。如此,“關小”與“上大”實現了有機結合、同步啟動。
大氣質量好轉了,增長質量上去了
傍晚的鹿泉海山公園,熙熙攘攘。眾多居民在這里散步、健身、唱戲,空氣里彌漫著淡淡花香。
“原來哪能聞到花香,看到山啊?現在天藍了,心情當然更舒暢了。”家住鹿泉市富康小區的李大爺已經習慣了來這里打打太極拳、和老伴一起欣賞夕陽美景。
大氣質量上去了,經濟質量并沒有因此下來。鹿泉市曾經的166家小水泥生產企業,如今已經被3家大型水泥企業、8條工藝和設施在國內領先的節能減排示范生產線所取代。雖然產能比以前減少了將近300萬噸,但稅收卻凈增7000萬元。能耗比過去降了近一半,對財政的直接貢獻則提升了一倍。
不僅如此,淘汰關停機立窯后的土地、廠房等閑置資產,為引進高新技術企業、現代服務業等新興產業提供了條件。
“類似電子信息、食品加工這樣的高科技企業,對生產環境要求非常高。在這方面,過去一直是鹿泉經濟的短板。但是現在,卻變成了一個強勁的經濟增長點。如果不是當初下定決心治理小水泥,這樣的局面是不可能出現的。”周永會說。
(中國水泥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zhaomin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