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海螺水泥:滄桑巨變展新顏
“吹響復蘇的號角”,這是2002年2月14日《南京日報》在南京海螺水泥有限公司成立不久刊登的一篇報道。斗轉星移,從企業的復蘇、創業、發展,南京海螺已走過了十多個年頭,而今的南京海螺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幅綠蔭環抱、生產有序的繁榮景象?! ?

現廠區概貌
南京海螺前身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9750工廠,即南京江北水泥廠,年生產能力10萬噸。由于債臺高筑,經濟困難,1997年12月被迫停產,1998年7月正式破產。后經南京軍區首長和安徽省領導牽線搭橋,由安徽海螺集團收購,于1998年10月成立南京海螺水泥有限公司。
導入海螺模式,企業獲得新生。
公司成立后,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對內部進行全面的改制,壓縮機構,合崗并職,轉崗分流,使原有職工減少三分之一,即由400人減少到150人,并全面導入海螺管理模式,一點一點地輸入企業文化,使職工思想觀念逐步發生變化。起初,部分職工對改革持觀望態度,模糊、被動地接受改革,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從企業取得的成效中,職工感到了新機制的活力,主動適應改革,支持改革,觀念一轉活力來,企業由此邁出新步伐。
開展技術改造,壯大競爭實力。
依靠集團實力,南京海螺成立后迅速地開展了技術改造:
1998年10月至2001年12月,公司進行復產和一期技術改造,投入資金500余萬元,對原有設備進行技術改造,產能由10萬噸增加到30萬噸。
2002年至2003年,公司進行二期技術改造,投入資金1600萬元,建設一臺Φ3×9M水泥磨,新增產能30萬噸,年產能達到60萬噸。
2003年至2004年,公司進行三期技術改造,投入資金8000萬元,建設2條Φ3.8×13M水泥磨生產線,新增產能120萬噸。
經過幾次技術改造,南京海螺形成了年200萬噸的生產能力,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大大提高?! ∫劳泻B萜放疲卣逛N售市場。
公司充分利于海螺品牌優勢和質量優勢,經過多年的市場建設,產品已被廣泛用于南京地區一些重點工程,如:長江三橋、寧啟鐵路、寧淮、寧蚌高速鐵路、過江隧道、滬寧高速等,以及江北眾多房地產工程項目。
銷售促進生產發展,自公司成立以來,累計銷售水泥1247.38萬噸,實現銷售收入25.36億元,利潤1.7億元,上繳地方稅收1.6億元, 2003年起連續多年被評為南京市浦口區納稅大戶,2003年被評為在寧外地企業先進單位。
強化基礎管理,提高運行質量。
從一個破產走過來的企業,基礎管理一切從頭抓起,公司在導入集團管理模式基礎上,不斷建立健全公司各項管理制度,探索管理方面的新路子,03年3月份,公司成立了4個專業管理小組,即基礎管理小組、經濟運行管理小組、設備物資管理小組、工藝質量管理小組,充分發揮檢查、考核、研討的作用,堅持這一管理方法,有效地杜絕了關鍵環節上的管理漏洞,不斷向精細化管理邁進,使企業在實踐中創新,在創新中開拓,開創了企業良性發展的新局面。
注重員工培訓,加強隊伍建設。
南京海螺前身是一家軍工企業,轉業軍人多、家屬多、技術人才少,同時在公司改制過程中,技術人才分流多,致使崗位人才水平參差不齊,員工的整體素質難以適應公司發展需要。水泥人網l:k hRb5P
解決人才的出路,就在于加強員工的培訓。為此,公司建立了員工培訓考核、使用、待遇相結合的制度,因地制宜,去繁就簡,采取集中與分散、自學與辦班、走出去與請進來、以師帶徒等多種方式,培養實用型人才。培訓緊跟發展,發展促進了培訓,培訓為公司創造了人才,也為公司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持續進行環境整治,廠區舊貌換新顏。
在員工心中,如今仍清楚的記得公司成立時廠區的景色,由于原工廠停產兩年,廠房陳舊,雜草叢生,垃圾遍地。公司成立后,全體動員,持續進行環境治理,通過技術改造,小改小革,采取多項環保措施,有效地控制跑、冒、滴、漏現象。為了環境的整潔,先后拆除廢舊建筑物,大力開展綠化美化,整治衛生死角,員工們在“為構筑人類美好生活空間”的同時,也在不斷地改變著自己的工作生活環境。
(中國水泥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zhaomin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