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冷暖大佬談|宋志平: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近年來,國內水泥需求持續下滑,2023年初至今,國內水泥價格下行壓力極大,多地爆發價格戰,即便是華東等熱門地區,水泥價格也跌至歷史低谷。鑒于房地產行業態勢,業內對水泥未來需求并不樂觀,對市場態勢走向充滿迷茫。
水泥行業如何應對當前困局?中國建材集團原董事長、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會長宋志平的一些觀點值得業內深思。
行業是一個大系統,企業是這個系統的組成部分,只有整個系統健康了,每個企業才能健康發展;系統不健康,單個企業的發展會非常艱難。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行業發展不好,任何企業都難以獨善其身。只有行業價值實現了,企業價值才能得以維系和提升。
早些年的中國水泥行業十分混亂,行業內企業的生存環境異常惡劣。大家都在比產量,看誰生產的水泥多,可生產出來,又賣不出去,市場根本沒有那么大的容量,于是又拼價格,比誰賣得便宜。自殺式的壓價競爭導致以次充好,各類質量事故層出不窮,甚至危及整個行業的生存。
在2009年的中國國際水泥峰會上,宋志平提出了一個觀點:“行業利益高于企業利益,企業利益蘊于行業利益之中。企業個體的小道理應該服從于行業整體的大道理。”
宋志平表示:“煤炭、鋼鐵行業就是我們的鏡子,行業好的時候,企業就好;行業差的時候,即使最好的企業也會遇到困難,從這么多年的實踐中大家都已經看到了。所以,我們的行業精英應該靜下心來,研究如何提高行業的整體效益。”
過去,水泥企業往往只埋頭于自己的發展,在市場上進行的往往是企業之間簡單的甚至是惡性的競爭。企業總希望打敗別人,一枝獨秀或“幾枝共秀”,卻忽視了整個行業的系統性問題。
事實上,就全國來看,由于水泥行業重要的上游資源——石灰石比較豐富,新建一條水泥生產線,在技術和設備上并不復雜。所以,一枝獨秀的想法不符合現實情況,只能把行業拖入打惡仗的亂局。在水泥行業中,重要的不是先做好哪一個企業,而是如何先把行業做好。
從管理學上分析,道理是什么呢?工業化時代是供不應求的時代,企業推行“泰勒式”的科學管理,著眼點是提高效率、多生產產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在充分競爭的時代,企業又提出圍繞“質量、服務、價格”三要素進行競爭,希望能夠做到物美價廉。這種靠簡單擴大規模來提高效益的思路,成為傳統制造企業的管理思路。
但在現在的過剩經濟時代,那種依靠增量發展降低成本,進而獲得效益的做法已難以奏效。企業只考慮自身是不行的,必須考慮行業系統的最優化,考慮行業內企業的共同利益。
行業要實現可持續的健康發展,需要企業家們達成共識,共同培育一個健康的市場。
一個健康的市場要具備兩個條件:首先,大企業要有一定的議價能力,成為主導市場健康發展的重要力量;其次,企業之間要從惡性競爭、過度競爭走向理性競合。
推進市場的健康化發展,總得有企業做先行者。大企業對行業負有更大的責任,應當系統、全面、長遠地想問題,應當引導整個市場良性運行,帶領大家互利共贏。光治自己的病不行,要把整個系統的病治好才行。
比如對中國建材來講,聯合重組從一開始就不是零和游戲,而是共生多贏之舉。所謂共生多贏,就是“大家都賺錢”。我們希望在行業繁榮的情況下,大家都能贏利。在行業中不能光我們自己“吃肉”,而讓大家“喝湯”,應該有均富和共富的思想,讓大家一起共享行業健康化發展帶來的成果。這是后來中國建材堅持做“整合者”而不做“新增者”的原因。可以說,這也是根據行業現狀、遵循市場經濟規律所做出的一種必然的戰略選擇。
正所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在當前行業態勢下,國內水泥企業更應該講全局、講“藍海”、講共贏。
編輯:曾家明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