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平:義利相兼,從企業價值到社會價值
01企業價值:經營之道是賺錢之道
企業歸根結底是一個經濟組織,企業歸根結底要有效益,企業歸根結底要發展。作為經營者,首先要明白辦企業是為什么。企業的根本任務就是提高經濟效益,創造價值,做價值型企業。
什么是價值型企業?這要從公司制的產生說起。現代公司制是在市場經濟中為降低交易成本而產生的。一家一戶的交易會帶來巨大的交易成本,而合伙成立公司,有組織地開展采購、銷售和生產活動,交易成本就會大大降低,企業利潤和股東回報也會大大增加。公司制的產生就是為了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股東收益,直到今天,這個初衷仍沒有改變。
做價值型企業,應當圍繞增加企業價值來考慮問題。企業的目標就是實現利潤最大化,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當然,企業還有更多的目標,如員工滿意、為社會做貢獻等。但作為市場的經營主體,企業要實現發展,歸根結底要獲取利潤。
利潤是第一目標,是基礎。一本CEO語錄中曾經說,對一個企業的經營者來講,永遠是利潤,利潤,利潤。企業有了利潤,所有者才會增加投資,銀行才會給企業貸款,企業才能低成本地擴張和發展,員工才能有更好的工作、學習環境與幸福的生活。因此,企業必須把創造利潤作為生存與發展的基礎。
那么怎么理解利潤?利潤是經營出來的,財務只是對利潤的真實歸納。每個經營者都要本著“利潤、利潤、利潤”的原則做好日常經營工作,包括銷售、采購價格、生產成本、質量等,只有把這些環節全方位做好才能增加企業利潤。如果經營者不到位,不能把績效觀傳遞到管理末梢,沒有恰當的商業模式,整個系統不閉環,就不會產生利潤。做價值型企業除了追求利潤目標外,還要構筑業務專長、核心競爭力以增強發展后勁,這也是企業價值的內容。
在企業價值的衡量標準中,獲利能力是重要的量化指標,即我們常講的投資回報率。通過資產負債表、損益表和現金流量表這三張財務報表,一個企業的價值故事便可一覽無余。
創造良好的績效既是企業的出發點,也是企業的重要目標。關于這點,我曾講過一個理念,沒有比客戶對企業有信心更重要的事、沒有比員工對企業有信心更重要的事、沒有比投資者對企業有信心更重要的事。
對企業而言,投資者、客戶、員工的信心至關重要,而這三個信心最終要用企業良好的績效來實現。我們的員工要以創造績效為榮,以創造價值為榮。如果不樹立這樣一種績效文化,我們就無法滿足投資者的要求,就不能使所有者滿意,就會失去很多發展機會。而如果有了良好的績效,我們就可以從資本市場上獲得支持,推動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取勝,并給予社會更多回饋。
因此,企業上下都要明白企業的目標是什么,從而從根本上理解控制定員、控制成本、控制費用的重要性。特別是對于企業的一把手來說,既不是當官的,也不是傳統的管理者,一把手應該首先是個經營者,是個“經濟人”,其核心能力是經營能力。
經營之道就是賺錢之道。賺到錢的不見得都是好的經營者,但賺不到錢的一定不是好的經營者。企業一把手一定要從根子上轉變觀念,把全面提升企業效益作為根本任務,交出漂亮的財務報表,創造更多的價值。
02行業價值: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行業是一個大系統,企業是這個系統的組成部分,只有整個系統健康了,每個企業才能健康發展;系統不健康,單個企業的發展會非常艱難。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行業發展不好,任何企業都難以獨善其身。只有行業價值實現了,企業價值才能得以維系和提升。
以我之前所在的水泥行業為例。早些年的中國水泥行業十分混亂,行業內企業的生存環境異常惡劣。大家都在比產量,看誰生產的水泥多,可生產出來,又賣不出去,市場根本沒有那么大的容量,于是又拼價格,比誰賣得便宜。自殺式的壓價競爭導致以次充好,各類質量事故層出不窮,甚至危及整個行業的生存。
在2009年的中國國際水泥峰會上,我提出了一個觀點:“行業利益高于企業利益,企業利益蘊于行業利益之中。企業個體的小道理應該服從于行業整體的大道理?!蔽覍Υ蠹艺f:“煤炭、鋼鐵行業就是我們的鏡子,行業好的時候,企業就好;行業差的時候,即使最好的企業也會遇到困難,從這么多年的實踐中大家都已經看到了。所以,我們的行業精英應該靜下心來,研究如何提高行業的整體效益。”
過去,水泥企業往往只埋頭于自己的發展,在市場上進行的往往是企業之間簡單的甚至是惡性的競爭。企業總希望打敗別人,一枝獨秀或“幾枝共秀”,卻忽視了整個行業的系統性問題。事實上,就全國來看,由于水泥行業重要的上游資源——石灰石比較豐富,新建一條水泥生產線,在技術和設備上并不復雜。所以,一枝獨秀的想法不符合現實情況,只能把行業拖入打惡仗的亂局。在水泥行業中,重要的不是先做好哪一個企業,而是如何先把行業做好。
從管理學上分析,道理是什么呢?工業化時代是供不應求的時代,企業推行“泰勒式”的科學管理,著眼點是提高效率、多生產產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在充分競爭的時代,企業又提出圍繞“質量、服務、價格”三要素進行競爭,希望能夠做到物美價廉。這種靠簡單擴大規模來提高效益的思路,成為傳統制造企業的管理思路。
但在現在的過剩經濟時代,那種依靠增量發展降低成本,進而獲得效益的做法已難以奏效。企業只考慮自身是不行的,必須考慮行業系統的最優化,考慮行業內企業的共同利益。
行業要實現可持續的健康發展,需要企業家們達成共識,共同培育一個健康的市場。一個健康的市場要具備兩個條件:首先,大企業要有一定的議價能力,成為主導市場健康發展的重要力量;其次,企業之間要從惡性競爭、過度競爭走向理性競合。
推進市場的健康化發展,總得有企業做先行者。大企業對行業負有更大的責任,應當系統、全面、長遠地想問題,應當引導整個市場良性運行,帶領大家互利共贏。光治自己的病不行,要把整個系統的病治好才行。
比如對中國建材來講,聯合重組從一開始就不是零和游戲,而是共生多贏之舉。所謂共生多贏,就是“大家都賺錢”。我們希望在行業繁榮的情況下,大家都能贏利。我常說,在行業中不能光我們自己“吃肉”,而讓大家“喝湯”,應該有均富和共富的思想,讓大家一起共享行業健康化發展帶來的成果。這是后來中國建材堅持做“整合者”而不做“新增者”的原因。可以說,這也是根據行業現狀、遵循市場經濟規律所做出的一種必然的戰略選擇。
正所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為此,多年來,我不厭其煩、不遺余力地倡導建立合作共贏的行業價值體系,給大家講全局、講“藍?!?、講共贏,我覺得這是我對于行業價值的理解和一份責任。
03社會價值:義利相兼,以義為先
盈利是做企業的重要目標,但僅有利潤還不夠,還要積極踐行社會責任——對內遵紀守法、規范運作、善待員工;對外誠信經營、保護環境、回饋社會,提供更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提供更多稅收,創造更高回報。
企業要把自身價值融入社會價值最大化的目標之中,為社會謀福利,為人民謀幸福,賺陽光下的錢,賺增進福祉的錢,賺讓大家都滿意的錢,絕不能把企業利益凌駕于社會利益之上。一個成功的企業,一定要將積極承擔社會責任作為最崇高的使命;一個積極履責的企業,也必然會得到社會的贊賞和支持。
我參加過不少社會責任方面的論壇,我曾在第三屆金蜜蜂CSR領袖論壇上,以“站在道德高地做企業”為題做了一場演講,沒想到演講視頻的網上點擊量竟超過1600萬次,出乎我的意料,這說明企業的社會責任問題已經越來越為人們所重視。
我的核心觀點是,“小勝靠智、大勝靠德”。做企業要始終堅守道德底線,站在道德高地。所謂道德高地,就是在發展觀方面,把人類的福祉、國家的命運、行業的利益、員工的幸福結合起來;在利益分配方面,遵循共享、共富的原則;在管理方面,把環保、安全、責任放在速度、規模和效益之前。
古人講,“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句話用在做企業上就是企業要盈利,但前提是把德行和責任擺在首位。一個企業要想快速發展,得到社會的廣泛支持,應該把對經濟價值的追求和對社會價值的追求有機結合起來。無論是謀劃戰略、管理創新、推進改革,還是團隊建設,都要問問道德高地在哪里。既能賺錢又能守“道”,這樣的企業才是好企業。
通過這些年的企業實踐,我覺得,做企業可以分為三個層面:
在微觀層面,要做好自身的經營、管理、創新、改革等各項工作,創造良好的效益,這是一切的基礎。
在中觀層面,充分發揮大企業的領袖作用,推動行業健康有序發展,搭建一個共生共享共贏的平臺,進而提升企業的個體價值。
在宏觀層面,把企業成長放在道德高地上進行思考,關心人類福祉、國家命運、社會進步,關心蕓蕓眾生的幸福和苦難,關心效率和公平的相互促進。
企業成就的大小源自目標追求的高低。做企業要堅持道德的至高追求,把責任擔當的意識、悲天憫人的情懷融于自身價值追求。企業應有仁者的素質、修養和胸懷,有感恩的心態和愛人的思想,有包容理念和利他精神,只有具備了這樣的境界,企業才能有更強的競爭力和生命力。這正應了那句古訓:厚德載物。
可能有人會說,做企業就得埋頭做事,你講的這些內容是不是太寬泛了,太大了。但我認為,企業不光是一個掙錢機構,而是一個有責任感、有情懷的、和社會共生的機構。真正的企業家要站得更高,有全局觀和強烈的責任感,關心國家和民族的命運,關心社會的和諧與穩定,關心年輕一代的成長,關心文化的傳承和現代思想的傳播。把企業發展與國家戰略、社會利益緊密聯系在一起,精通經營哲學、文化理念、企業責任等深層次問題,創造先進的思想并以此引領企業健康發展,這是企業家最重要的使命。
一流的企業需要一流的思想,一流的思想塑造一流的企業。中國的企業如果要做世界一流企業,就要給全行業做出前瞻性指導,發揮引領作用和領袖風范,最后落腳在思想文化這個層面。企業文化、企業哲學、企業精神應該貫穿整個企業,這些深層次的思想至關重要,應該好好地研究。
編輯:曾家明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