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泥:產能政策轉向下 戰略華麗轉型的先行者
古語云:“識時務者為俊杰”,今日則要說:“識時代者為俊杰”。當代的水泥大企業的成功已經不僅僅是生產、管理成本的降低,而是一個融合了政策、資金、市場、物流、生產的大系統工程。水泥產能政策的轉向,使企業戰略也隨之發生變化,前期以新建為主擴張方式的大企業,將目光迅速轉向并購。
眾多水泥大企業中,臺泥在轉換中反應最為靈敏,在38號文發布后僅兩個月就拿下了昌興礦業,實現了華麗轉型。近日,記者見到了臺泥副總黃健強先生,謙厚的黃總笑著告訴記者“政策只是加快了臺泥、昌興雙方的合作,其實臺泥早有長遠戰略”,并就收購后的雙方的動向做了介紹。
收購昌興 “一石二鳥”
說到收購昌興礦業,黃總用一個詞形容——“一石二鳥”。昌興礦業是一個區域性分布式企業,有800萬噸的產能在華南市場,并在重慶、貴州、四川、遼寧有在建生產線。昌興礦業想回歸并發揚本業,而臺泥一直希望能都達到在大陸5000萬噸的目標,雙方意愿相符,且一直關系甚好,合作順利成章,皆大歡喜。黃總說:“這個決策不是頓感,應該有長遠戰略,辜董事長的宏觀把握、魄力和思維,在這次的并購中展現無遺。而政策只是促進雙方迅速完成并購的外因。”
收購昌興之后,雙方經營將采取雙軌制,昌興完全維持原團隊繼續經營,“昌興經營的也不錯,我們不僅取得他們的股權、他們的資產,也要取得他們的人才。”雙方的整合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業務的整合。雙方業務融合,并借由此次并購與海螺更加緊密的結合。4月1日,在珠三角水泥企業協同下,漲價20元/噸,應該說就是市場整合的力量;
二是采購平臺的整合,優化渠道,降低成本。
三是兩個團隊經營績效的比較,互相學習融合,達到“1+1>2”的效果。
未來思路 穩步拓展
談到并購昌興礦業后臺泥下一步的思路,黃總堅定地說,“我們思路仍然是先鞏固華南市場,再進入其他地區,新進入的地區,不一定要做大,但要保證獲利。”
原昌興礦業旗下的生產基地中,遼寧遼陽一線將于今年5月份建成,貴州與重慶生產線在下半年或年底也會陸續投產,而四川廣安剛剛開工,與昆鋼的合作也在深入中。
提及福建市場,前期經濟發展落后于周邊省份,當地市場沒有領軍企業,市場和生產基地相隔較遠,公路運輸成本高,這些都為臺泥、華潤等水泥大企業通過便利的水路運輸進入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機遇,成為了臥居華南水泥大企業拓展重點關注的區域。但同時,福建市場政策封閉、礦山資源品質不高成為了水泥大企業在當地建廠的巨大瓶頸。
臺泥很早就進入了福建市場,但苦于一直找不到礦山和大規模場地,因此在福州先行設立了粉磨站,但黃總表示“我們不會放棄福建市場”,除繼續尋求比較好的礦山和地點,粉磨站建設也在考慮中——福州兩期三個磨,后期打算再建兩個磨,建廠整地已經整好,申請立項正在進行中。
福建主要生產基地在龍巖,當地石灰石剝采比高,交通運輸條件受限,運到沿海的廈門就要80塊以上的運輸成本,運到閩北地區費用更高,且本地水泥企業規模上比較小,生產成本高、余熱發電效果也不好,生產成本高。相比于兩廣地區,臺泥福州粉磨站熟料從江蘇句容供給更有優勢,運輸費用僅約在50~60元/噸,優勢明顯。受市場需求旺盛,江蘇句容原1條6500 t/d生產線供不應求,于2009年底投產了第2條生產線(6000 t/d),目前每個月大約有8~10萬噸熟料運到福州。
市場才是主導力量,對未來福建水泥市場,筆者認為政策門檻遲早都會打開,成為水泥大亨新的利潤增長極。
(中國水泥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zhuling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