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前治:對高速增長水泥行業的思考
但凡投資水泥就能賺大錢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去式。如今隨著水泥業的快速發展,水泥工業呈強勁發展態勢,僅是新型干法水泥的比重就已經高達80%以上。然而技術的不斷進步,產能的不斷擴大,隨之帶來的產能過剩的問題也不斷凸顯出來,要發展,就要堅持“淘汰落后產能”、要推進“兼并重組”、要走“低碳經濟”道路,這一系列以科學發展為本的觀點被眾多行業領導、企業代表們強烈呼吁。
3月31日,中國水泥協會會長雷前治在2010年中國水泥協會理事大會暨行業形勢報告會上發表了他對高速增長水泥行業的思考。
雷前治認為,水泥業要全面快速發展,就必須清楚了解“十二五”計劃中的“生產總量、企業規模結構、產業升級”等這些問題的思考。
一、認清水泥總產量的問題。一個企業的水泥產量直接關系著企業的經濟效益,那么中國的水泥企業要發展,就一定要認清中國的總產量究竟有多大?在中國水泥市場前景是否廣闊?
二、認清企業規模結構的問題。近幾年,我國水泥企業集團的生產規模迅速擴張,為加快水泥工業結構調整步伐,政府近期推出的一系列政策表明了在今后一個時期內將繼續支持戰略重組。
從國際角度看,當今中國的水泥已占據世界水泥的半數多,其中世界五強中我國水泥企業就占據55%。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我國水泥企業有4000多家,其中產能超過1000萬噸的企業有18家,而真正有新型干法的水泥企業不到400家,其中大于2000t/d以上的新型干法200多家。在這200多家企業中,其企業規模結構也是參差不齊。
但是,要讓一個大企業去以一個標準的結構來重組眾多中小企業,從現實角度來看確實是個比較棘手的問題,中小企業形成的規模結構不一定適合大企業的飛速發展,而大企業也會覺得企業自主發展的空間過少。除此之外,重組那些歷來以立窯產能為主、多種工藝并存、企業規模小、技術落后、能耗高、環境污染嚴重的小企業則更是難上加難。盡管大中小企業相結合是行業恒古不變的發展模式,但似乎沒有絕對的標準能衡量出大企業就一定得大發展,中小企業就必定衰敗。在我國當前還有近1000家中、小型企業危中求穩,在夾縫中日子過得還是不錯。因此要給中國水泥定一個標準的企業規模結構,才能為大企業創造更多的條件,使大企業在發展的同時,帶動中小型企業共同發展,這才是我們十二·五規劃所要解決的關鍵所在。
三、認清產業升級的問題。水泥產業要怎樣實現產業升級,低碳經濟下如何實現水泥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這和水泥企業的直接決策人有著緊密的關系。用事實說話,回首中國60年的水泥企業風雨兼程,原本許多巨頭企業,因為一個領導人的決策失誤,最終造成整個企業垮臺敗落。早年堪稱亞洲第一的峨嵋,曾幾何時在水泥行業獨占鰲頭,而現如今峨嵋的破產,終究其根源就是一個領導者的一個決策失誤。在當今這個競爭激烈的市場經濟下,能不能把水泥企業經營百年老店、百年品牌,關鍵就要看決策者的決策能力。決策得好,那么企業可有就繁榮昌盛,反之,一個決策失誤,就能讓整個企業瀕臨破產。
最后,雷前治呼吁每一個水泥企業家,水泥協會的各位成員都應該積極思考,集思廣益,形成一個促進水泥健康發展的思路,并且希望水泥產業在這次經濟社會轉型的過程當中保持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好勢頭,使這幾年改革開放的成果,特別是結構調整的成果得到更好地鞏固。
(中國水泥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zlq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