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周]第六屆余熱發電國際峰會在滬召開
3月23日,“2010國際水泥周”之第六屆余熱發電國際峰會在上海新天哈瓦那大酒店隆重召開。中國水泥網總顧問、原國家建材局局長王燕謀、工信部產業政策司處長袁克蘭、中國水泥網高級顧問高長明等行業領導專家出席了會議,中國建筑材料工業協會科技部部長周清浩主持了會議。來自水泥及相關設備行業眾多企業領導嘉賓出席會議并作行業技術發展報告。
在會議中,嘉賓們分別就“余熱發電”技術發展與應用發表各自的見解,并且闡述了他們在余熱發電領域中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本次會議在搭建技術交流平臺的同時,促使我國水泥行業節能減排的有效實施,推動水泥行業整體效益的提高。
以往幾屆會議中,上海盛合新能源公司有關于引進的Kalina循環的進展報告一直頗受關注,往往能引來一片熱議,此次也一樣。不過,今年的會議上,中材節能發展有限公司也加入了Kalina等非水工質循環技術的研究探討行列。
中材節能公司副總董蘭起在峰會上做了《非水質循環在水泥余熱發電中的應用分析》的報告。報告內容圍繞理論余熱發電量、非水工質循環與Ranken循環比較、ORC及Kalina工程實例及存在的問題展開闡述,對余熱發電的技術使用角度認為Kalina或ORC循環在技術上完全可行;Kalina或ORC與Rankine相比在低溫廢氣熱源具有一定的優勢,在200℃以下廢氣熱源的條件下ORC具有一定的優勢。但是董蘭起認為,非水質循環也具有其局限性,例如,非水質循環在目前的技術條件下余熱發電投資較高;非水質循環運行的安全性以及維護成本過高;對于ORC循環來說,進一步降低投資是推廣的關鍵;對于Kalina循環來說還需在系統和裝備上進行深入研究;當能源愈加緊張時必定會促進ORC和Kalina的發展。
對于中材節能對Kalina循環等非水質循環技術的質疑,上海盛合新能源公司總裁張高佐在隨后的報告中,承認新技術Kalina循環確實存在某些缺點,他認為,Kalina循環系統的優勢時期是采用氨-水混合物工作介質,具有沸點和凝結點的溫度不固定、熱物理特性隨氨濃度變化、熱容量不隨溫度變化、冰點溫度極低的特性,這些特性使其循環效率大幅提高,同時也實現朗肯循環無法實現的低溫余熱熱電轉換。但是,卡琳娜循環系統在工程應用上有著熱源溫度不宜超過650度、系統設備材料不宜含銅、須在氨法規有效管理條件下使用等局限性。同時張高佐表示“無論什么技術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有其優缺點”、如何揚長避短、有效應用于生產、科技進步是殊途同歸之路。目前,公司通過不過采用Kalina循環可以和Rankine循環組合應用項目已經在貴州泰安水泥3200t/d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上應用,利用汽輪機排汽凝結放熱,充分利用高、低熱源共存時的余熱發電。
峰會最后,中國水泥網CEO邵俊主持的”技術交流論壇“,七位專家與參會來賓積極互動,就“余熱發電設計優化”以及“余熱發電裝備最新進展”展開熱烈討論,并就企業在現實生產中遇到的困惑作了現場解答,氣氛非常活躍。
峰會詳情請關注:水泥周余熱發電專題,明天將要進行的是國際水泥周系列會議之2010中國水泥除塵技術高峰論壇,敬請關注。
(中國水泥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whn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