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周]蔣明麟:低碳經濟與產業結構調整
3月22日下午,國務院參事室副主任蔣明麟出席由中國水泥網主辦的“2010國際水泥周”,他希望通過本次水泥周的各個峰會對建材產業在發展低碳經濟中如何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節能減排、推動自主創新、實現產業可持續發展起到積極作用,并在“國際水泥并購高峰論壇”上做重要報告。
在報告中,他表示,能源和氣候變化已經成為全人類共同關注的重大而迫切的問題,而這兩者都與高碳排放有著密切的關聯:碳密集的能源結構和生產方式、能源消費方式,越來越導致全球的能源的巨大消耗,促使能源供應的緊張,最終的結果將是不可持續的;而高碳的排放,則對地球生態環境產生嚴重的破壞,大氣污染、溫室效應等越來越威脅到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乃至人類的生存。面對這些危機,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本特點的低碳經濟應運而生。走低碳發展之路,逐步減少對化石能源等高碳資源的依賴,已成為世界各國促進經濟社會和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選擇。
低碳經濟是以碳排放為度量的人類經濟活動,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其中包括低碳能源系統、低碳技術、低碳產業體系。低碳經濟的實質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創新清潔能源結構,其核心是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發展觀的轉變。
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下,各國紛紛提出用綠色經濟和綠色新政應對金融危機和氣候變化的雙重挑戰,把發展低碳經濟看作是緩解當前經濟危機和今后長期發展,實現全球經濟轉型的重要途徑。我國作為世界人口最多、經濟基礎薄弱和經濟快速增長的發展中大國,面臨著長期和艱苦的發展任務。我們需要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高度,通過學習和借鑒發達國家的有效經驗和做法,積極推動我國低碳經濟發展。
2009年9月胡錦濤總書記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的講話明確提出,我國要大力發展綠色經濟,積極發展低碳經濟;2009年11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到2020年我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
工作重點
(一)加強低碳經濟發展戰略研究,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完善扶持政策。要采取更加有力有效的措施建立和完善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法律制度。一方面,提高立法層次,以法律規范形式明確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基本方針和原則。另一方面,將綠色經濟、低碳經濟發展理念和相應發展目標納入各級政府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及年度計劃,統籌協調各級政府及其部門的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抓緊研究制定《發展低碳經濟指導意見》《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新型能源產業發展規劃》等。制定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財稅、金融、價格等激勵政策,創造發展低碳經濟的良好環境。
(二)扎實推進節能減排,加強生態環保建設。全面落實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強化目標責任評價考核,加快節能減排重點工程建設,抓緊出臺《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管理辦法》,深入實施“節能惠民工程”和推廣高效節能技術。大力發展生物質能、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有序發展水電,積極穩妥地發展核電,大力減少碳排放。確保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達到15%左右的目標。廣泛開展植樹造林,增加森林碳匯,力爭到把2020年森林面積比2005年增加4000萬公頃,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13億立方米。
(三)研究探索利用市場化機制,推動企業自愿節能減排。在全面強化落實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制的同時,我們應當充分利用市場手段來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把“碳排放指標”作為一種“商品”進行交易,使企業能夠在減少碳排放的同時,獲得相應的經濟利益。從而使政府的行政目標和企業的經濟目標取向一致。2008年8月成立的北京環境交易所和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為我國環境類權益提供了市場交易平臺,推進了環境權益交易的市場化進程。
(四)加強經濟結構調整,組織開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試點。我國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階段,我們必須在努力增加能源供給的同時,堅持節約優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積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產業結構,推動企業自主創新,鼓勵節能新技術研發,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建材行業長期以來,積極開展工業廢棄物的綜合利用,每年都大量消納了品種眾多的工業和城市廢棄物作為建材工業的原料和燃料,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建材工業已經成為目前我國開展循環經濟的重要的鏈接點和途徑。
(五)建立有效的低碳技術開發和轉讓制度。應當抓緊研究和建立支持低碳技術研發和低碳技術轉讓的政府引導資金;加大對節能、清潔能源、碳捕集利用和存封等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投入;加強技術方面的能力建設和人員培訓,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強與發達國家的合作,引進和消化發達國家在發展低碳經濟中的新技術。
(六) 建立和完善溫室氣體排放的檢測體系。要逐步建立和形成排放檢測的指標體系、標準體系、考核體系和相應的獎懲體系。適時頒布環境會計準則體系。
除此之外,政府應在加強金融、稅收對低碳經濟發展的支持,加強和完善國際合作機制等政策促進低碳經濟發展。
關于產業結構調整
從國家層面講,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是一產、二產和第三產業之間發展比例的調整,一、二、三產業內部的各個行業發展的比例調整問題。
建材產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的原材料工業,屬于第二產業。同時建材產業又是消耗資源、能源大,是工業領域六大耗能產業之一。同時也是排放溫室氣體的大戶。當前,由于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拉動了建材產業產能和產量的高速增長。在產業規劃布局和產業結構調整的滯后的情況下,使得某些建材產品如:水泥、平板玻璃的產能總體過剩。因此,如何使建材產業在推進低碳經濟發展的環境下,促進產業可持續健康發展,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同時也面臨著難得的機遇。關鍵在于我們如何變壓力為調整產業結構的動力,在于我們分析建材產業未來發展的前景,著重在總量控制、淘汰落后、兼并重組、節能減排、自主創新五個方面確實針對建材產業各個領域進行研究和探索,扎實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的有效措施。產業結構調整是一個多方位的調整,其包括產業的技術結構調整、產品結構調整、產業企業結構調整、產業空間布局調整、企業所有制結構調整等。我們討論的“全球水泥并購”問題,是針對企業結構調整中的一個重要問題,他不僅僅是一個企業結構的調整,還會因此帶動,產業的技術結構、產品結構和產業空間布局調整、企業所有制結構調整等一系列問題。全球水泥并購是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必然遇到的問題,是市場經濟發展中資本流動追求利潤最大化規律所導致的。對此,我們應當有充分的準備, 做大做強我們的企業,積極應對全球水泥并購對我們的挑戰。我們要認真執行國務院提出的“走出去”戰略,有條件的企業應當積極穩妥地參與國際競爭,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培育和發展真正意義下的國際跨國企業。
在推動低碳經濟發展的進程中,在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和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的進程中我們應當使建材產業成為資源、能源消耗少、溫室氣體排放小,與環境友好的新型的綠色產業,為我國對外承諾的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的能耗比2005年降低40%至45%貢獻建材產業的力量;為推動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探索有力的途徑。“我相信經過全行業的共同努力,這個目標一定能夠達到”,蔣明麟表示。
(中國水泥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編輯:wwb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