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低碳之路:我們還能做什么?
從淘汰落后產能、到余熱發電、再到除塵環保,中國水泥行業的低碳經濟事實上已經走過很多路,做了很多事。如今,我們還能做什么?近日中國水泥網記者采訪了即將出席3月22日-28日“2010國際水泥周”的幾位專家,專家們均表示,水泥低碳之路我們還可以做很多事情。
從“兩高一資”向環保產業邁進
“臟、亂、差”,“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曾經是對水泥企業的描述,隨著生產工藝、技術裝備的不斷進步,水泥企業一改原有形象,在目前現代化的水泥生產企業中,我們再也看不到冒著黑煙的煙囪和漫天飛舞的粉塵。
近年來,我國大力推廣建設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淘汰立窯等落后產能,取得顯著成效。據了解,在能耗方面,立窯生產水泥熟料的單位熱耗約為950大卡/千克,新型干法窯為780大卡/千克;在排放方面,普通立窯生產線的粉塵排放量為2%,生產1噸水泥,就要排放20千克的粉塵,而新型干法工藝的粉塵排放量僅為0.15千克-0.2千克/噸。因此,落后產能的完全退出,對水泥工業的節能降耗工作將產生巨大影響。2009年底,國務院38號文件中更明確要求各省必須盡快制定3年內徹底淘汰落后水泥的時間表,落后產能的基本完全退出已經指日可待。
在積極淘汰落后的同時,我國水泥行業也在余熱發電、粉磨系統節能改造、粉塵治理和利用工業廢棄物、垃圾、城市污泥等方面做著不懈努力。
數據顯示,水泥生產線配套余熱發電,一般可以提供生產所需用電的30%左右,產品的綜合能耗大幅下降。同時,一條5000t/d生產線配套建設9MW余熱發電機組,每年約減排2萬多噸的CO2排放,其在節能減排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視。
另外,近年來我國水泥生產企業越來越多的使用粉煤灰、脫硫石膏、鋼渣等工業廢渣來生產水泥,“吃進去的是廢棄物,吐出的是高質量的水泥”,中國水泥工業正向資源綜合利用邁出新的步伐。目前,北水、海螺、越堡等水泥企業已經在水泥窯處理城市污泥、有毒有害廢棄物、工業固體廢棄物和生活垃圾等方面取得了成效。我國的水泥行業正在逐漸改變“兩高一資”(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性)的社會形象,向環保產業邁進。
水泥行業低碳之路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近年來我國水泥行業在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方面成績斐然,但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有很多路要走。
在發達國家水泥工業并不被認為是高污染產業,相反,水泥工業正在扮演者城市凈化者的角色。據水泥專家、中國水泥網高級顧問高長明介紹,在德國,水泥生產從2003年就已經實現了零污染。統計數據也顯示,2005~2009年,世界水泥工業共銷納焚燒了近9000萬噸廢料,并且由于水泥窯具有煅燒溫度高,不產生二次污染,受到了各國的廣泛認可,并被認為是實現廢棄物處理的無害化、資源化和產業化處理的有效途徑。
日本一直被認為是垃圾處理事業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其水泥工業利用水泥窯處理廢棄物方面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太平洋水泥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包勤立介紹說,在日本,垃圾處理的相關政策、配套設施齊備,政府會綜合考慮不同各種垃圾處理方式在環境、處理方式等方面的利弊,通過競投標從中選擇最環保,最經濟、最可靠的方式進行垃圾處理,水泥企業因為無二次污染而被選中。據了解,目前日本太平洋水泥噸水泥可以處理450公斤左右的廢棄物(包括工業廢棄物、城市生活垃圾、污泥、垃圾焚燒灰),企業因此而獲得的處理費用可觀。“與日本相比,國內在水泥窯協同處理廢棄物方面相對落后。不單單是技術、裝備方面,更重要的是缺乏政策的引導。政策引導到位,技術、設備的問題都可以通過加大研發力度或者引進而解決”,包勤立表示。
政策、科研、技術、配套設施等問題不單單是我國水泥企業協同處理廢棄物所遇到的困難,他同樣是我國水泥工業發展循環經濟,尋求低碳發展不可回避的問題。在去年的哥本哈根會議上,中國承諾的是到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在今年的兩會上,低碳經濟成為熱議話題……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水泥行業該如何應對?
目前,在以節能減排為重點的技術結構調整我們仍有潛力,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產品結構調整仍有發展前景,以存量重組為重心的組織結構調整仍有拓展空間的情況下,其實,我國水泥行業的低碳發展之路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3月22-28日,由中國水泥網主辦,以“低碳經濟下的水泥工業”為主題的“2010國際水泥周”將在上海新天哈瓦那大酒店隆重舉行。期間,將邀請行業領導、專家、企業家共同探討我國水泥工業的低碳發展之路。全球水泥并購高峰論壇、第六屆余熱發電國際峰會、2010中國水泥除塵技術高峰論壇、水泥窯協同處置廢棄物論壇(暨第二屆利廢大會)、長三角地區水泥市場峰會、第二屆物料自動計量與定量給料技術交流會、國際水泥行業粉磨技術高峰論壇七場精彩會議集中亮相,敬請關注。
更多信息請登錄2010國際水泥周專題。
(中國水泥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zlq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