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水泥混凝土專家入選中國工程院2023年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
8月31日,中國工程院發布《關于公布中國工程院2023年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的公告》。名單共655人,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73人,其中有兩位研究方向為水泥混凝土相關的專家:北京工業大學崔素萍、武漢理工大學胡曙光。
兩位專家簡歷如下:
崔素萍
崔素萍,無機非金屬材料研究領域專家,1964年生于山西省晉中市,北京工業大學材料與制造學部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北京學者獲得者、國家級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等。兼任中國硅酸鹽學會理事及水泥分會副理事長、中國材料研究學會理事及環境材料分會副理事長/秘書長、中國建材聯合會專家委員及教育學部主任、北京市硅酸鹽學會副理事長、建筑材料學報和硅酸鹽通報編委等。
現主要從事高性能水泥材料低環境負荷制備與高效應用研究工作,主持完成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973課題、北京重點基金,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群體項目研究,執行負責材料循環綠色制造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國家級)、工業大數據應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北京市學術創新團隊建設。研究成果2次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以及省部級科技獎勵9項,其中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出版專/譯著7部,發表學術論文160多篇,授權發明專利和軟著權80多件,參與制定標準5項。開拓了水泥材料生命周期分析與生態設計及流程多維調控研究領域,率先開展水泥生產協同處置危廢、污泥的研究與應用,并取得系列創新成果,推動引領水泥行業綠色發展科技進步,被評為全國建材行業優秀科技工作者、第三屆建材行業十大科技創新人物。技術支撐北京等大型都市無廢運行和工程建設材料需求,被評為北京市有突出貢獻人才。
擔任材料科學與工程國家一流本科專業負責人、一級學科博士學位點負責人,主持教育部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及北京市教育教學項目研究、北京市教學創新團隊建設,持續創新專業教育改革,形成了數字化綠色化協同的材料生命周期工程人才培養特色,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北京市教學成果特等獎2項,被評為北京市師德先進個人。
胡曙光
胡曙光,1957年7月出生,湖北武漢人,水泥與混凝土材料專家,工學博士,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學科首席教授,博士生導師,“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硅酸鹽建筑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胡曙光于1982年從武漢建筑材料工業學院硅酸鹽材料工程專業畢業后留校任教,歷任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1987年獲得武漢工業大學無機非金屬材料碩士學位,1992年獲得武漢工業大學無機非金屬材料博士學位;1995年12月年至2000年1月歷任材料學院副院長、黨委書記、學校黨委副書記;2000年1月至2002年12月任湖北大學黨委書記;2003年1月至2021年1月歷任武漢市副市長、武漢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市委副書記、市政協主席。2002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3年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005年任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學科首席教授,2013年任硅酸鹽建筑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胡曙光長期從事先進水泥基復合材料設計理論與制備技術,高性能混凝土研究,特種水泥與混凝土制品研究與新產品開發,環境與生態建筑材料制備原理與應用技術,重大工程混凝土應用技術開發等研究。
為積極響應國家環保政策,貫徹綠色低碳發展理念,2023年9月12-13日,中國水泥網將在河南鄭州舉辦“2023水泥‘雙碳’大會暨第十屆中國水泥節能環保技術交流大會”,助力水泥行業向更低碳、更節能、更綠色的高質量發展邁進。
會議同期將舉行“2023水泥行業‘雙碳’先進企業”頒獎儀式以及“雙碳”裝備展,會后還將組織參觀濟源中聯水泥有限公司“全球首條鋼渣捕集水泥窯煙氣CO2制備固碳輔助性膠凝材料與低碳水泥生產線”。
編輯:李曉東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