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過剩產能金融出重拳
產能過剩的嚴峻性,不只存在于傳統行業中,已開始蔓延到國家倡導的新興產業上。如何引導產業良性發展正考驗著宏觀調控智慧。
中國“一行三會”配合中央遏制產能過剩,出臺了迄今為止最嚴厲的金融政策,禁止對嚴重產能過剩項目盲目放貸。信貸投放要體現“區別對待,有保有壓”原則。有專家分析認為,在當前“保八”無虞的前提下,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體現出“調結構”優化經濟增長質量的政策意圖。
信貸難冷出重拳
今年創紀錄的銀行新增貸款給中國經濟注入了大量流動性,在發生食品供應短缺或自然災害的情況下,上述情況可能造成國內物價大幅飆升。這可能促使監管機構再出重拳抑制明年的信貸增長和貨幣供應。而2009年11月份的數據顯示,銀行信貸等數據和工業增加值的增長仍然活躍,產能過剩仍然沒有得到初步遏制。
中國央行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金融機構09年11月份新發放人民幣貸款2,948億元,高于10月份的人民幣2,530億元。11月份新增人民幣貸款數據高于預期。此前接受道瓊斯通訊社調查的9位經濟學家的預期中值為人民幣2500億元。
中國11月份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較上年同期增長29.74%。10月末M2貨幣供應量較上年同期增長29.42%。11月末人民幣貸款余額較上年同期增33.79%,增幅小于10月末的34.19%。11月份工業增加值較上年同期增長19.2%,1-11月城鎮固定資產投資較上年同期增長32.1%,增幅低于1-10月份的33.1%。數據顯示,中國11月份社會商品零售總額較上年同期增長15.8%,較10月份的16.2%有所放緩。
針對信貸增速不減和工業增加值過快,09年12月16日,中國四大金融部門聯合發布了一份指導意見,表示將進一步做好金融服務,支持重點產業調整振興和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這份指導意見是迄今為止中國就計劃如何遏制過剩產能和鼓勵新興產業等問題發布的一份最為詳細和嚴格的文件。
該指導意見規定,對于不符合重點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和國家已經明確為產能過剩的行業,以及不符合市場準入條件的企業或項目,禁止通過新發公司債和股票等方式融資。
但本輪抑制過剩產能的行動可能將再次面臨中國政府在21世紀初經濟增長時期曾經遇到過的挑戰:當時地方政府經常無視中央政府政策,鼓勵投資以加快本地區經濟的增長。
通過抑制鋼鐵、水泥等行業的產能過剩,中國政府希望能避免不當投資、不良貸款和失業局面。但它同時還希望向制藥、環保等行業提供足夠的資金,以推動新興產業的增長并支撐起經濟的復蘇。到目前為止,中國的經濟復蘇還主要依靠政府投資項目的推動。
2009年大部分時間,中國政府都在談論產業結構調整以及通過兼并重組和科技進步等方式振興紡織與汽車等關鍵行業的問題。從9月份起,中國政府還不斷表示要限制產能過剩行業的投資。
09年12月16日發布的這份指導意見對銀行和證券公司的金融工作提出了詳盡的要求,此外,中國央行同時也要求金融機構明年均衡放款。這都表明,中國政府不會很快全面解除刺激政策,但可能會重點強化經濟結構調整,并平衡通貨膨脹風險和促進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
指導意見稱,對于重點產業企業在境外投資國家建設急需的能源、礦產等戰略資源,開展境外資源勘探和開發,金融機構要做好信貸支持。這反映出中國在努力獲得海外資源。
中國還將探索擴大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以分散企業向海外發展所面臨的匯率風險。中國政府宣布,將鼓勵小企業以不同抵押方式貸款融資,比如說促進中小電子信息企業以知識產權抵押融資。此外,中國央行還在其第四季度貨幣政策報告中稱,2010年要把握好貨幣信貸增長速度,引導金融機構均衡放款,避免過大波動。這表明,繼今年新增貸款出現巨額增長后,中國央行正爭取在避免過快削減貸款以支持經濟增長和放緩信貸以管理通貨膨脹預期之間取得平衡。
成效如何值得期待
此次出臺的遏制新政中,對金融業產品和服務創新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
比如,鼓勵銀行業采取銀團貸款模式對產業鏈中輻射拉動作用強的骨干重點產業企業加大信貸支持;鼓勵中小銀行業與國有大型銀行差異化競爭,合理確定對重點產業中小企業貸款的期限、利率和償還方式;鼓勵銀行業開展境內外并購貸款,支持企業兼并重組。并明確表示,對重點產業企業在境外投資國家建設急需的能源、礦產等戰略資源,開展境外資源勘探和開發,以及向境外轉移過剩的生產能力和成熟技術,金融機構要做好信貸支持和外匯收支等配套金融服務。
《意見》還提出,進一步推動多層次、多元化直接融資體系建設。積極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利用資本市場開展兼并重組;創新適合重點產業企業發展需要的債券產品,支持汽車金融公司發行金融債券,擴大中小企業集合債發行規模,為符合條件的重點產業企業上市融資創造條件。
《意見》提出要創新中小企業保險產品和承保模式,探索建立使用國產首臺首套裝備的保險風險補償機制,推動國內貿易信用保險發展,支持國內信用銷售。吸收更多非銀行金融機構進入銀行間外匯市場,進一步豐富和發展外匯市場產品,為重點產業企業規避匯率風險提供更多市場工具。積極引導民間資本參與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加快發展私募股權基金、風險投資等,鼓勵有條件的境內上市公司實施境外并購。規范發展股權質押貸款,等等。
《意見》發布之前,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第四季度例會也表示,要繼續落實“有保有控”的信貸政策,調整優化信貸結構,加大信貸政策對經濟社會薄弱環節、就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業轉移等方面的支持,有效緩解農業和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嚴格控制對“兩高”行業、產能過剩行業以及新開工項目的貸款。
顯然,《意見》的出臺進一步豐富了繼續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的內涵。
怪圈輪回恐難除
長期以來,中國工業經濟運行未能跳出“扶持發展、快速膨脹、產能過剩、綜合治理”的怪圈。究其原因,與投資推動經濟增長模式息息相關,也與信貸結構欠合理不無關系。
據工信部報告顯示,目前鋼鐵行業產能過剩超過1億噸,而今年以來新開工項目同比增長20%左右;水泥產能過剩3億噸,而在建水泥生產線超過200條,將新增產能超過2億噸,一些重點水泥生產大省如浙江、江蘇、安徽、山東等,都存在產能過剩問題;鋁冶煉行業產能利用率僅為65%左右,而在建的氧化鋁、電解鋁產能仍達560萬噸和200萬噸;平板玻璃去年產量為5.74億重量箱,連續19年居世界第一,已擁有生產線203條,而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在建的玻璃生產線近120條,一旦建成,產能大幅過剩的現象將有增無減。
信貸政策不單純是貨幣行為,其既要滿足實體經濟需求,實現特殊時期政策目標,又要促進經濟可持續增長。為應對金融危機,避免實體經濟下行,從2008年開始,中國宏觀經濟貨幣政策基調經歷了從穩健、適度從緊、從緊、積極、審慎靈活到當前適度寬松的轉變,可以說是在把握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變化中不斷尋求平衡。2009年政府又果斷出臺“一攬子刺激計劃”,其中信貸政策成為刺激計劃的重頭,力挺經濟重回應有的增長軌道。
國內不失時機地加大投資力度,本是應對經濟下滑的重要決策,但推動經濟增長的同時,卻也吹大了產能過剩泡沫,不但削減了投資資金的產出效應,也為逐步復蘇的中國經濟埋下結構失衡的隱患。目前,產能過剩的嚴峻性,不只存在于傳統行業中,已開始蔓延到國家倡導的新興產業上。如何引導產業良性發展正考驗著宏觀調控智慧。
分析人士指出,在當前“保八”目標實現無虞的前提下,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關乎“調結構”優化經濟增長質量的發展戰略。預示刺激經濟的政策取向正由“總量政策”向“結構性政策”的方向轉變。如果能夠有效改善信貸結構,將有助于促進實體經濟的可持續增長。
(中國水泥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hdj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