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行]從地震災害頻發看水泥產業發展
杭州援建青川災后重建建筑工地
了解災后重建情況
加勒比島國海地2010年1月12日下午,發生里氏7級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預計死亡人數超過10萬人。
據“法國應急建筑工程師基金會”多名建筑專家的調研評估,太子港多數建筑使用劣質鋼筋、水泥和混凝土,安全情況不容樂觀。建筑專家認為,水泥、混凝土、鋼材等產品及建筑質量不過關是海地首都太子港在地震中遭遇如此大規模災難的原因之一。
工程項目正在緊張趕工
2008年5月12日發生的汶川大地震對我國也造成了極大的危害和損失,主要原因在于地震強度高為里氏8級,以及災區的特殊地理環境。經歷此地震之后,國家對災后恢復重建工程抗震設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據通達中國水泥萬里行團隊在杭州援川指揮部的建設現場了解到,目前四川災后重建項目都將按照抗震設防烈度為8度標準進行建設,在結構上均采用框架架構,房頂為整體澆注。同時,水泥、混凝土等建筑材料的質量對建筑物的安全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因此災后重建的建筑材料供應商均選擇了信譽優良的生產企業。
世界范圍內的地震等自然災害頻發,對建筑材料的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對推動建材行業的向前發展有著積極的影響,對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有著積極作用。以水泥為例,許多小立窯等落后產能生產的水泥,雖然價格低,一定程度上迎合了部分低端市場的需求,但部分企業產品質量不穩定,強度存在隱患,并且,落后生產工藝的能源成本高,不利于節能減排,被淘汰也是大勢所趨。
(中國水泥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lch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