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行]重慶科華水泥:低調的華麗
萬州科華廠區遠景
2010年1月9日,通達中國水泥萬里行來到重慶科華集團,水泥是該集團的主要產業,目前年產能達到800萬噸,貢獻集團全部利潤的85%左右。集團董事長趙寶忠和多位股東都來自中國著名的水泥之鄉--浙江蘭溪。科華集團是浙江民營企業在西部創業成功的典范,中國水泥網CEO邵俊稱其董事長為“最重要的西部創業浙商”。在拜訪科華期間,隨行記者采訪了科華集團副總裁祝雪峰,并且跟隨萬里行團隊一起參觀其位于萬州的生產線。親身感受了科華低調中透出華麗的企業風格,用南玻院教授級高工嚴榮樓的話就是:一切都太正常了。記者在參觀參訪中也能感受到企業沒有特別突出的亮點,但是也找不到太大缺點。
科華水泥在重慶市場占據優勢
圖1:科華集團投產和在建產能分布
(注解:石柱一期5000t/d和綦江一條3000t/d為在建,其余均已投產。在科華集團計劃中,科華在重慶奉節還有一條5000t/d線,目前尚在籌建中,所以沒有計入。)
其中石柱一期5000t/d和綦江一條3000t/d為在建,其余均已投產。在科華集團計劃中,科華在重慶奉節還有一條5000t/d線尚在籌建中,所以沒有計入。
科華集團03年開始投資重慶水泥行業,到09年在重慶水泥產量已經達到600萬噸,和重慶拉法基分庭抗禮,各占重慶市場的15%市場份額,品質也得到了市場的認可。市場范圍上,科華側重重慶以北、拉法基則重在重慶南部,據副總裁祝雪峰講:雙方市場范圍除了綦江有部分重疊之外,其余基本是分割的,頗有楚河漢界的意味,而對于其他新進的大企業如海螺、冀東等,科華先入為主,具有一定的品牌溢價;在市場目標上,仍然以民用為主,包括市政工程、地產、新農村建設等,這些項目又以市政為主要的對象,至于重點工程包括高速鐵路、公路、隧道、橋梁根據年份不同占到總體銷量的15%-30%。
在企業布局上,重慶科華雖然仍多以公路、鐵路運輸為主,但是其目前最大的生產基地萬州科華則毗鄰長江,以往主要用于原材料的運輸。但是記者在參觀時了解到,目前其年吞吐量250萬噸的碼頭擴建將在年底完工,由于水路運輸成本估計是公路的三分之一,屆時將利用水路加強對重慶市場的控制,鞏固其優勢。
見微知著,科華水泥“提前半步”踩準市場變化節奏
在科華集團發展歷程之中,最為重要的決策之一應該是2003年決定放棄當時火爆異常的浙江水泥市場,轉而開拓重慶市場,在企業開創初期就預見性地避免陷入“浙江現象”的泥沼,實現健康和良性的發展。對此,祝雪峰也頗具感慨:2003年科華決定走出浙江,在重慶投資兩條2500t/d的生產線時,浙江尤其是蘭溪水泥行業都非常震驚,因為當時水泥價格最高賣到500元/噸以上,形勢非常好。但科華水泥也理性地意識到,恰恰是市場太過瘋狂,水泥行業國家準入門檻又低,再加上浙江民間資本充足,投資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資金非常多,產能過剩的出現是個必然。
至于投資重慶,科華集團主要考慮到的是當地市場和政策的支持,重慶是新興直轄市,由于新建三峽工程,而有百萬移民涌入,這些都能帶動大量的水泥需求。此外政府招商引資力度很大,出臺的優惠政策比較多,比如西部開發政策,三峽庫區,老少邊窮的政策支持,這些政策疊加使得該市場空間優勢比較明顯。
此外,當記者問到控制產能過剩的政策出臺對科華集團的影響時,祝雪峰表示:科華其實在07年左右就完成了現在整個的規劃和生產線的手續,目前已經沒有新建生產線的打算,所以國家政策的出臺對科華來講其實是一個“遲來的好消息”。因為之前就有如冀東、海螺、昌興這些大集團和眾多中小企業投資這里,造成產能激增,“如果早點出臺,重慶的水泥發展會更好、更健康,科華的日子也會更好過一點”。[Page]
科華集團副總裁祝雪峰接受媒體專訪
與媒體記者合影
樸素的成本、風險管理策略
科華集團和大多數開創型企業一樣,股東往往就是管理者,避免了公司治理上管理層和所有者之間的利益沖突而導致的資源浪費,這種明晰而簡單的產權構成至少在這一階段幫助科華快速有效的成長。管理人員對自己財產的負責就會使得企業的決策更加謹慎,執行也更為認真,因而看似簡單的策略往往表現良好的效果。水泥行業資深專家、中國水泥網CEO邵俊說:水泥廠的管理就那幾個方面,只要愿意管就能管得好。
因此,科華集團在其成本和風險控制上并沒有太多復雜的設計,思想直接而樸素,煤電是水泥成本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科華也占到70%左右。所以對于煤電成本管理,祝雪峰表示:由于附近沒有大的煤礦,所以煤的來源多是小煤礦,科華首先要選擇那些有信譽的單位建立長期合作關系,此外最重要的就是加強檢測環節,確保煤的質量和發熱量達到要求;在用電方面,余熱發電能夠節約三分之一的用電量,另外比較重要的就是用好峰谷電,谷期的電價便宜,要能用足。最后,科華每個廠都擁有有自己的礦山,保障原材料供應,進一步降低成本。
在風險管理上,作為民營企業,科華雖然目前銀行授信額度很大,但是仍然非常注意自己的資金鏈安全。同時為了降低企業的風險,科華成功實施并實現了零應收賬款的策略。這種策略顯然會引起包括政府在內的多方強烈的反對,但科華同時進行的“讓價格不讓市場(既讓利不讓道)”的策略起到很大作用,為了得到現款支付,寧可降價銷售也不能失去市場。有意思的是,在前幾天萬里行采訪重慶拉法基瑞安這個目前科華最有力的競爭對手時,拉法基的策略恰恰相反,為了維持一個較高的價格,會允許有一部分的賒賬,雙方策略迥異卻都獲得成功,可謂是“條條大路通羅馬”的又一明證。
科華未來的發展:依然謹慎而保守
在問及對重慶未來市場的看法時,祝雪峰表示,目前全國水泥行業已經沒有好的空白區域了,過剩普遍存在,未來很多省份都會經歷類似“浙江現象”,重慶也不例外。
據介紹,目前重慶投產產能4600萬噸,在建還有2000萬噸,雖然其中1700萬噸在三年后會被淘汰,最終達到5500萬噸,但未來兩年會有7000萬噸產能,市場需求樂觀估計大概在5000萬噸左右,產能過剩、價格下行是必然趨勢,未來兩年重慶水泥行業很可能會重新洗牌??迫A現在已經完成在重慶的布局規劃,最近沒有新建生產線的想法,要專注于已有的市場,充分挖掘潛力,降低成本,為以后的價格戰做好準備。
相比如今許多企業以上市為目標,科華目前暫時還沒有上市融資計劃,公司未來資金來源仍然是銀行貸款和本身的經營利潤。至于對其他企業的兼并重組,祝雪峰認為:眼下大家日子都還好過,現在談成本大希望小,但是企業以后要根據市場狀況實施多元化發展,包括骨料、混凝土和房地產等。
小結:品牌的末端,將進入資本的競爭
通達中國水泥萬里行活動一大目的就是促進企業的交流,這個交流不僅僅是企業技術層面的,還包括企業管理者理念的內容,萬里行在大理三德走訪時三德總經理高銓壯認為市場競爭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質量、成本、品牌和資本,他認為目前水泥行業已經進入品牌的末端,即將開始資本的競爭。至少在重慶市場,這句話有一定道理。目前無論是拉法基還是科華都正在享用品牌的溢價,但是這種溢價隨著重慶水泥產能過剩情勢的明朗可能逐漸消失,市場進入價格競爭時,重慶的拉法基瑞安背靠世界500強之一,在資本上比起沒有上市的民營企業自然強上許多,但是其在安全和環保上的巨大投入卻使得成本上漲,一旦喪失了品牌溢價,未來也將面臨強烈沖擊。另外加上海螺、冀東、昌興、賽德等都布重兵于西南,這都給重慶今后兩年的水泥格局增添了變數。
(中國水泥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zyz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