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冷暖大佬談”|馬維平:水泥產能尚未達峰 供需矛盾還會加劇
近年來,國內水泥需求持續下滑,2023年初至今,國內水泥價格下行壓力極大,多地爆發價格戰,即便是華東等熱門地區,水泥價格也跌至歷史低谷。鑒于房地產行業態勢,業內對水泥未來需求并不樂觀,對市場態勢走向充滿迷茫。
就此,近日,中國水泥網與堯柏水泥集團原董事長、總裁馬維平博士就水泥行業如何應對當前市場變化,未來行業將面臨怎樣的挑戰等問題展開了詳細交流。
馬維平認為,當前水泥行業同2015年一樣,都遭遇了經濟的轉型期,面對房地產、基建和整體經濟態勢的下滑,水泥需求萎縮,供需矛盾加劇,導致行業態勢步入低谷,但是與2015年相比,當前行業還面臨兩大方面的不同。
供需矛盾方面,當前水泥行業實際產能規模比2015年有了明顯的提升,而且由于還有大量生產線尚未投產,國內水泥產能規模并未達到歷史最高峰。一邊是產能繼續增長,另一邊是需求已經步入下行周期,兩者共同影響下,當前供需矛盾更加尖銳,產能過剩的程度比2015年要嚴重,行業要走出困境比當年更難。
市場前景方面,2015年國內房地產和基建領域依舊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為后續的水泥需求恢復提供了強力的支撐,但是當前房地產市場已經飽和,基建方面經過近些年的大規模建設,空間越來越小,水泥行業未來需求缺乏支撐。馬維平甚至判斷,今年可能是中國水泥產量維持在20億噸以上的最后一年。
鑒于當前的行業態勢和未來水泥需求走勢,馬維平認為行業應該在供給、需求以及未來態勢等問題方面形成共識。
短時間來看,錯峰生產等供給側措施依然是當前市場態勢下,行業自救的一種暫時性手段,但并非長久之計。
錯峰生產從實行以來,范圍上不斷擴大,從東北到北方,再發展到全國;時間上不斷延長,從冬季到夏季,再到如今幾乎每月都錯峰生產。但隨著供需矛盾的加劇,錯峰生產力度越來越大,發揮的效果卻越來越差。
行業應該認識到,錯峰生產等供給側措施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供需矛盾,更不能將“寶”押在錯峰生產上,應該認清行業現實,為長期發展尋找到一條出路。
而長期來看,國內水泥需求將出現大幅度的下滑,去產能刻不容緩。
馬維平表示,當前國內水泥人均消費量仍然在1.4噸左右,遠遠高于歐美發達國家人均400公斤的人均消費量,未來國內人均水泥消費量可能降至700公斤左右。
同時,鑒于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水泥需求進入下行通道后需求下滑速度,綜合考慮我國經濟建設的需要和消費習慣等因素,未來8-10年國內水泥需求可能降至10億噸左右。
在此背景下,加速去產能,推動行業綠色高質量發展勢在必行。對此,馬維平給出幾點建議:
1、取消產能置換。過去幾年,產能置換并未真正的化解行業產能過剩問題,甚至讓大量僵尸產能,落后產能借助產能置換,變身先進產能。加之新建大型生產線超產能力大,導致行業產能過剩問題日益嚴峻。
2、停止以擴產為目的的技術改造。近年來,國內大量水泥企業大力推進提產改造。一條5000t/d生產線,改造后實際產能可能達到7000-8000t/d,加劇了產能過剩問題。建議利用設定能耗配額、碳配額等方式,限制企業開展以擴產為目的的技術改造。
3、淘汰落后產能。利用能耗指標、環保指標以及碳排放強度等約束性條件,迫使不符合要求的落后產能退出市場,進而化解產能過剩,并實現水泥行業整體發展水平的提升。
4、加速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行業需要在綠色礦山、資源利用、污染物減排、碳減排以及智能化建設等等相關領域加大推進力度。
馬維平感嘆道,當前水泥產能35億噸左右,未來10年大概率降至10億噸左右,如果不能在化解產能過剩方面取得實質性成效,屆時產能利用率不到30%。化解產能過剩已經迫在眉睫,再等下去行業會越來越困難,市場態勢會越來越惡劣。
關于馬維平博士:
馬維平博士,1982年2月畢業于上海同濟大學,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材料學博士。在建材行業從業41年。歷任豪瑞集團美國區高級工藝工程師、產品開發部經理,拉法基集團中國區副總裁,南方水泥集團高級顧問,意大利水泥集團中國區總裁、首席代表,堯柏水泥集團董事長、總裁,西部水泥總裁,中國水泥協會副會長等職務。
編輯:曾家明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