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水泥全行業虧損真相調查
生產工藝技術國內領先的浙江水泥企業,卻處于價格和經濟效益國內低谷的怪圈,被業內稱為“鍋底”。“誰也不能吃掉誰,誰也不能打垮誰”,整個市場進入一個“低成本,低價格,零讓利,我打死你,你打死我”的競爭僵持階段,這是導致“浙江現象”的真正原因。
浙江水泥企業正醞釀新一輪的提價。
“之前提價10元/噸,企業仍處于盈虧的平衡點上。”業內人士表示,提價后,杭州市場的P·O42.5散裝水泥均價在255元/噸,仍不及烏魯木齊同型號水泥價格520元/噸的一半。
“甚至是業內管理做得非常不錯的三獅,在提價前也有虧本出廠。”有業內人士表示,其德清三獅在提價前,企業出廠含稅價約190元/噸,凈虧10元/噸。
生產工藝技術國內領先的浙江水泥企業,卻處于價格和經濟效益國內低谷的怪圈,被業內稱為“鍋底”。
日子有些難捱 今年三次停窯限產但杯水車薪
浙江省水泥企業在繼年初、4月和6月后,于8月下旬開始第四次全省“限產”計劃。雖然一再的停產或者是限產保價,但浙江水泥企業的日子依然難捱。
“去年,浙江省水泥企業統一停窯58天,水泥市場情況卻沒有多大起色。”紅獅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章小華說今年的形勢將更趨嚴峻。
中國建材集團南方水泥副董事長、浙江三獅集團董事長姚季鑫亦證實浙江水泥遇到了問題。“2008年水泥價格最低的時候,我們賣200元/噸,熟料最低的時候賣165元/噸。”浙江水泥亟待“脫貧”。
曾幾何時,浙江的水泥行業笑傲全國。
2001年,浙江的建材行業效益全國領先,其總產值和實現利潤額分居全國的第四和第二,水泥行業的利潤更占到全國的四分之一。但從2004年下半年起,浙江省水泥價格持續低迷,企業效益低下。到2007年底,浙江的新型干法生產線達到100%,遠超50%的全國平均水平,成為全國率先進入水泥工業現代化的典范。但是,從此也進入一個怪圈:新型干法水泥雖然質量優質,但卻比其他省市的立窯水泥價格低賤。
2008年,浙江水泥依然沒有擺脫產能過剩、過度競爭,價格低下的困境,噸水泥利潤率位列全國倒數第三。
“現在浙江的水泥價格仍在歷史低位,幾無利潤可言。”業內人士表示,2008年浙江全省新型干法窯運轉率或不足75%,而根據國際通用指標推算,水泥窯運轉率低于78-80%,當地水泥行業將面臨艱難時期。
“四萬億投資項目落地浙江的較少,重大工程項目不多,因而對水泥的需求難有大的增幅”,章小華說,雖然房地產市場的復蘇會使得需求上升,但不少的開發商拿地后并不急著興建,“所以這一部分的需求也仍是未知。”
需求萎靡,改變供求關系便成為重點。浙江水泥企業在今年已經有過三次停窯限產。“六月份的那次效果并不理想,”業內人士表示,“停產也就是解決一部分前段時間價格太低而滯銷的水泥產品,如果一味生產下去,接下來的產品也沒有地方存放,所以要先賣一部分再開工。”
8月17日,新一輪的停窯限產率先在浙江登峰水泥啟動。“為進入旺季后再次提價做些準備。”
而事實上,杭州市場在限產后提價10元/噸,約在255元/噸,“即使這個價格也僅是保本”。長江證券分析說,此前浙江噸水泥虧損10元(全部成本),而未來要獲取一定利潤還須再次提價。
“這并不是根本辦法,是沒辦法的辦法”。姚季鑫對此也頗為無奈。
產能泛濫之殤 浙江水泥協會兩次“上書”要求調控
目前,浙江新型干法生產線88條,實際熟料產能8400萬噸,水泥產能1.6億噸,需求量約1億噸,嚴重供過于求。正是由于在產能總量把握上的失控,使得浙江水泥市場過度競爭、價格低下而一度處于高產出低利潤的狀態。
數據顯示,上半年,浙江省規上工業水泥產量為4743.2萬噸,同比增長1.4%。如果按2008年底的水泥產能15062.9萬噸計算,上半年水泥的產能利用率僅為63.0%,價格卻仍在底部徘徊。
產能過剩狀況突出。
浙江省水泥協會此前曾偕同會員企業兩次“上書”,要求對全省水泥行業產能過剩和惡性競爭進行調控。[Page]
第一次在2007年6月,浙江省水泥協會致函浙江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浙江省經濟和貿易委員會,要求加強浙江水泥總量控制,停止全省新生產線建設,主要是針對一些大型水泥企業在新建高產能水泥生產線的行動;第二次是在2008年10月,浙江省水泥協會攜手98家水泥企業上書省政府,要求制止一些水泥企業在浙江繼續擴充產能的行為。
“兩次‘上書’,背后的問題是同一個:浙江水泥的產能已經飽和。”業內人士介紹,短期的停窯限產并不能根本性解決低價競銷的局面。
浙江省水泥協會兩次呼吁,水泥是高能耗產業,不可再盲目建設新的水泥生產線,這將嚴重影響浙江全省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他們建議浙江省政府采取果斷行政措施,停止一切水泥生產線建設,做到水泥、熟料產能的零增長。同時,加強產業政策的執行力度,依法淘汰落后生產企業,控制水泥總量,凈化水泥市場。
浙江省發改委曾回應,浙江省水泥行業產能過剩的問題主要是2004年以前審批過于寬松造成的,將按照國家有關水泥工業的產業發展政策,妥善處理浙江水泥行業存在的問題,逐步限制和淘汰不符合產業政策的小廠,對新項目的審批嚴格把關。
但同時省內現有的生產線大多數都符合國家的產業政策,對此很難進行調控。而對于企業之間的市場競爭,政府也不宜干預。
此后,省發改委曾希望對行業企業進行引導,在石灰石資源比較豐富的長興、常山、建德建設三大水泥生產基地,在沒有石灰石資源的溫州、臺州等消費地建設粉磨站,將電廠發電產生的粉煤灰等資源進行綜合利用,最終形成布局合理、有序開發的局面。
然不僅浙江,乃至全國的過剩形勢并未有好轉。今年8月2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點評批評水泥行業“盲目擴張”,9月6日,工信部下發了 《水泥行業準入條件 (征求意見稿)》,對水泥行業準入設置了高門檻。
而在此前的6月底,浙江省政府發出關于進一步推進浙江省水泥工業轉型升級工作意見的通知,暫停審批新上水泥項目。
有準備復蘇 亟待行業“凝固”的化學反應
在最新一輪的浙江水泥漲價中,不再是南方水泥的“獨角戲”而孤單落幕。這一次,海螺、紅獅和紅火等都參與合作配合,而江蘇、上海、浙江三地也價格聯動,競合中,浙江水泥正期待復蘇。
目前,浙江水泥主要有四方力量,南方水泥、紅獅水泥、海螺水泥以及其他中小水泥企業。南方水泥通過聯合重組控制了浙西南、浙北和浙中的骨干企業,在省內的市場份額達到60-70%,成為最大的水泥廠商。紅獅水泥引高盛入股,占據浙中沿江一線,水泥產量位居第二。海螺水泥則坐鎮建德,雖然水泥產量不高,但其布局沿江沿海,并倚靠其國內市場的整體優勢,實力不容小覷。而中小水泥企業,則利用自己“小、快、靈”的特點游走市場,與各方苦苦周旋。
在企業看來,要想改變利潤率低的現狀,行業內必須要有領頭羊。姚季鑫說,浙江有很多狼,但是浙江沒有虎,浙江有很多群魚,但是浙江沒有龍。他認為當行業發展高潮過去之后,浙江各水泥企業間的實力依然旗鼓相當,“誰也不能吃掉誰,誰也不能打垮誰”,整個市場進入一個“低成本,低價格,零讓利,我打死你,你打死我”的競爭僵持階段,這是導致“浙江現象”的真正原因。“要有一個龍虎巨頭將我們‘撈出’水生火熱。”
中國建材集團南方水泥公司扮演了救世的角色。
2007年8月,中國建材集團成立南方水泥公司,開始了以江浙為中心的市場重組整合。先是與光宇集團就浙江水泥有限公司省內股權轉讓簽約,再是與尖峰合作;后又收納立虎山水泥等多家民營水泥企業。又歷時9個月終將浙江最大的水泥企業三獅集團攬入懷中,不僅占據了浙江水泥行業的主動,更一舉超越海螺,成為國內水泥制造行業的“新老大”。
“現在浙江省的水泥價格基本上已經能由南方水泥控制了。”中國建材旗下南方水泥有限公司常務副總裁、虎山集團公司董事長張劍星說,一向被稱為國內水泥市場“鍋底”的浙江省有望借南方水泥的整合走出低谷。
姚季鑫在2008年出席第二屆水泥浙商大會時曾感慨萬千,“就在幾年前水泥和鋼鐵價格比例是1:10,現如今浙江的水泥價格只有鋼鐵價格的1:25;2000年初煤炭幾乎與水泥等價,如今也已經突破千元大關,而現在的水泥價格甚至比1993年還要便宜。”
獲得定價權,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
“南方水泥將在集中采購設備、原料、耗材方面向整合要效益,還將以南方水泥管理委員會為紐帶,協調旗下水泥企業的定價行為。”張劍星說,他們每半個月就會開一次價格碰頭會,協調定價,共同托高轄區內水泥價格。
而紅獅、海螺等的共同參與更增加了區域內定價權的掌控。“至少要讓價格的降幅超過成本的上漲,這樣不至于一再虧損。”某水泥企業老總如是說。
章小華也認為,當形成一定的規模,在產生規模效益的同時,加強公司內部的協同、公司與公司之間的協同,形成合力,才能有效提升集團整體競爭力。面對目前復雜的市場環境,他表示:“外部壓力也可以轉變為企業提升管理水平、增強創新能力的重要動力,通過困難的洗禮,企業將變得更加強大。”
(中國水泥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hdj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