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行]第十一站山水集團:我們不怕大企業的競爭
廠門前懸掛的30項獎牌
綠樹叢中的生產線
發展的文化: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機遇,加快發展,造福我們的職工,人人有崗位、人人有錢賺、人人有飯吃。
干事的文化:為所有想干事的人提供舞臺,讓干成事的人名利雙收,鼓勵職工施展才能,奉獻才智,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富有的文化:要在物質富有的同時,做到精神也要富有,有理想、有思想、有人格、有志氣、重感情、顧大局。
法制的文化:通過建立嚴格的制度、合理的規則、科學的機制,實現激勵與約束的協調統一。
忠誠的文化:忠誠集團黨委,忠誠山水事業,對自己承擔的一切任務高度負責。
精細的文化:要給自己定好位,首先知道我是誰、我應該干什么,然后干好8小時,干精8小時。
這些是來山水集團之前了解到的山水集團企業文化,有著如此質樸卻實在文化的山水集體深深地吸引了記者。8月29日,當“通達中國水泥萬里行”的車隊來到山東濟南,山水集團的熱情便感染了隨行的每一個人。次日,我們的車隊一大早就來到了山水集團廠區進行第十一站的采風交流。山水集團副總經理、總工于玉川熱情接待了萬里行一行并接受了中國水泥網專訪。
“當家人”張才奎深受集團員工推崇
在一個多小時的采訪過程中,于玉川口中提到最多的是山水集團的“大家長”張才奎,“沒有我們張總,就沒有山水的今天” 于玉川感慨地說。
從1990年張才奎接過山水集團的前身——山東水泥試驗廠“帥印”至今,已經有近20個年頭,山水集團從水泥行業中的“老大難”,發展成為行業內的領軍企業之一,這位企業的“大家長”付出了太多太多。
于玉川介紹說,1990年以前,有這樣一個順口溜“水泥廠水泥廠,不出水泥出廠長”這就是當年描述山水狀況的真實寫照,當初山水集團的設計產能為55萬噸,然而每年的實際產量卻不足10萬噸,13年里廠長走馬燈似地換了11任,企業連年虧損。
然而,張才奎上任后,大刀闊斧的改革,從嚴治廠、責任到人,狠抓企業管理,企業迅速實現扭虧為盈。2001年,張才奎和他的團隊將企業“三足鼎立,兩翼齊飛”發展戰略,調整為“做大水泥主業”,并制訂了立足山東,沿膠濟鐵路“東進西擴、南北輻射”的全新思路,全力推進水泥業務。
今天,山水集團在山東省的15個地市已經擁有25家公司,熟料產能2100萬噸,水泥產能達4000萬噸。在遼寧擁有沈陽、本溪、遼陽、大連、丹東五個生產基地,熟料產能500萬噸,水泥產能近千萬噸,穩坐山東、遼寧水泥行業第一把交椅。[Page]
黨委書記、董事長張才奎是山水集團的“大家長”
山水集團副總經理、總工于玉川熱情接待了萬里行一行
翻身不忘毛澤東 致富感謝鄧小平——山水集團的感恩文化
一來到山水廠區,“翻身不忘毛澤東 致富感謝鄧小平”十四個醒目的大字便吸引了萬里行成員的眼球,在山水集團,他們稱之為“感恩文化”。
于玉川表示,“企業的發展壯大離不開各級政府的支持,我們要懷揣一顆感恩的心,回饋社會,企業員工的發展離不開公司搭建的發展平臺,我們要努力工作,積極創新報答公司”。
這樣的感恩文化讓山水人的發展空間更大,讓企業的發展更快,讓山水集團的凝聚力更強。
成功上市 推動企業進一步快速發展
2008年7月4日,山水集團在香港成功上市,公司名稱“山水水泥”,股票代碼0691.HK,成為中國水泥行業第一只紅籌股。股價從發行之初的2.80港元,攀升至現在的5港元以上。這里面,有大市漸暖的因素,但最重要的在于山水驕人業績,讓這支股票昂首走強。公司的成功上市讓山水集團再次駛入發展的快車道。
于玉川表示,上市不僅讓山水收獲了大量的發展資金,更重要的是讓山水集團的管理理念與國際相融合,品牌的影響力也逐步擴大。[Page]
萬里行成員參觀中控室
山水集團高管與萬里行成員合影
早謀劃、早準備,化“危”為“機”
山水集團上市恰巧趕上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水泥市場需求急劇下滑。2008年,全國水泥產量同比增長只有2.81%,與2007年增幅11.43%相比,降低8.62個百分點,創下1991年以來的增幅新低。這給山水的發展帶來了不小的挑戰。
然而,面對困難,以張才奎為首的山水集團不等不靠,積極應對。于玉川介紹說,2008年下半年以來,集團公司相繼組成多個工作組,圍繞影響和制約企業發展的一些重大問題,先后組織開展了多次大規模的集中調研活動,深入所屬企業“一對一號脈、面對面開方”,研究制定具體的發展思路、內控指標和整改措施,積極應對,是企業逆市增長。
2008年,山水集團創出了水泥銷售2511.2萬噸,同比增長45.7%;熟料銷量546.6萬噸,同比增長21.2%;營業收入為75.01億元,同比增長81%;凈利潤為5.39億元,同比增長154%的好成績。
理性看待市場 坦然對待競爭
在談到目前行業的熱點話題“產能過剩”的問題時,于玉川如是說:“目前水泥行業總產能是過剩的,但新型干法的產能是不過剩的。以山東為例,2008年全省水泥產銷量為1.38億噸,其中新型干法水泥只占56%,約有6000萬噸的落后產能,隨著落后產能的退出,市場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當記者問道如何看待海螺集團、冀東水泥進入山東市場發展時,于玉川顯得非常坦然:“我不覺得大企業集團的進入是件壞事,大企業管理規范,而且好溝通,對規范市場,創造合理的利潤空間都很有好處。相反,過多的小水泥企業,行業集中度低才是影響發展的最大弊端。”
詳細點擊專題:通達中國水泥萬里行
(中國水泥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zlq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