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拉法基瑞安水泥學習
賠付結果之所以相差如此懸殊,追根溯源還是由于國內企業經營上的短視和僥幸心理所導致的投保意識淡薄。
西皮流水
有媒體報道,近日平安產險對外宣布:該公司將賠付截至目前汶川地震的最大一筆賠款,金額為7.2億元,賠款對象為拉法基瑞安水泥有限公司。這是商業保險雪中送炭的又一次充分體現。消息讀罷,頗感欣慰。
然而,筆者同時也注意到這樣一個訊息:汶川地震保險賠付總額不到20億元。也就是說,拉法基這一家公司獲賠金額居然占到了整個震災賠付總額的1/3!
這是令人深感遺憾的。同時,這樣的賠付結果也揭示了一個淺顯卻又深刻的道理:買不買保險真的不一樣!
兩條截然不同的重建道路
鑒于地震這樣的“天災”一般不在財產險理賠范圍內,所以不少人都關心“拉法基究竟買了啥保險”。
事實上,此次拉法基向保險公司主要買的是擴展了地震責任的財產一切險,此外還有機器損失險和利潤損失險。此次賠付中,利潤損失險占了大頭。
保險賠款這根救命稻草給拉法基帶來的益處也是不言自明的:地震發生后,水泥成為災區重建必需的重要建材,拉法基快速恢復生產的需求非常緊迫。
獲得保險公司的巨額賠款之后,這家公司不僅渡過了難關,在企業的重建與迅速恢復生產方面,也遠遠走在了其他受災企業的前面。
而對那些沒買保險的企業而言,災后重建工作因為是需要等國家的相關政策、靠國家的統一撥款,顯然恢復生產遠沒有拉法基那樣來得如此順暢。
相信這些企業聽到“7.2億元”的理賠金額時,大多會后悔:如果當初也能像拉法基那樣有足夠的風險意識,投保企業的商業保險,企業的災害風險就完全可以轉移給保險公司。如今,卻只能由企業自身來承擔這一承擔不了的風險——既要災后重建家園,又要加快企業的運轉,而這一切恰又面臨資金短缺等多重因素的制約。
這不由讓人感嘆:與沒買或沒足額買保險的企業相比,拉法基真是地震災區的幸運企業。而在其獲7.2億元保險巨款后,眾多未投保的企業或許能夠更深刻領悟到7.2億元的重量。
投保意識缺失是主因
筆者查到的一組數據顯示:如果要完成規劃確定的目標和重建任務,恢復重建資金總需求經測算約為1萬億元。如果扣除掉幸運的拉法基的賠款,整個汶川地震中遭到毀滅性打擊的企業所收到的賠款僅剩13億元都不到,遠不能滿足恢復生產的需要。
根據保監會日前發布的《“5·12”汶川特大地震保險理賠工作基本完成》資料顯示,截至今年5月10日,保險業合計支付地震賠款16.6億元人民幣,其中,已賠付保險金11.6億元,預付保險金4.97億元,結案率96.7%。
賠付之所以如此之少,追根溯源還是由于投保率低下:根據有關資料統計,我國自然災害賠款占災害損失的比例不到5%,遠低于36%的全球水平,一般公眾和企業的損失幾乎得不到賠償。如果再從汶川看四川,感受會更刻骨銘心:2007年四川全省保費僅211.91億元,財產險和人身險的保險深度分別為0.89%和2.3%,低于全國水平。地震重災區的人身險覆蓋率也僅為10%,遠低于全國15%的水平。
此外,在閱讀這些數據之時,筆者獲知這樣一條訊息:國內投保利潤損失險的企業寥寥無幾,而外資或合資公司購買的比例較大。在這次的賠付結果中,企業獲得的補償也恰好成正比。
但如果把企業沒買保險,歸結為大家不知道風險的危害,不知道企業可以通過買保險轉移自身的風險,這顯然說不過去。災區的企業投保率偏低,更大的原因還是在于這些企業經營者對自身企業發展的目光之短:經營上存在誤區、利潤上存在盲區、甚至官位上存在短期的行為都導致了保險意識的缺失。
比如這次拉法基投保的財產一切險,雖然覆蓋面甚廣、功能也相當強大,但由于其不菲的價格——水泥企業財產一切險的費率約在5%左右,遠高于財產綜合險——令不少經營者望而卻步,絕大多數國內企業寧可抱著僥幸心理得過且過。
而從這些未投保也未獲賠的企業身上所折射的出國民保險意識之低更是耐人尋味。
如果這種保險意識低下的現狀,需要以地震作為教訓才會醒悟,那無疑更是一種悲哀。
(中國水泥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zlq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