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材料邀你來賞綠色礦山
湖南臨澧南方新材料在眾山之間如何“出圈”?
關于我們對生態文明底色的路徑探索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當礦山美景住進壁紙世界,當“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美”的生態畫卷深度還原,生態文明在華南材料得以生動實踐。
關于背景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中,首次將生態文明寫入憲法,國務院關于全國礦產資源規劃(2016-2020年)的批復中明確要求,到2020年基本形成節約高效、環境友好、礦地和諧的綠色礦業發展模式。按照國家相關要求,各省(區、市)以及市縣級礦產資源規劃對綠色礦山和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建設的目標任務和進一步細化落實,規劃期末,全國擬建設綠色礦山的數量約1.3萬個。
關于復綠
湖南臨澧南方新材料(臨澧胡家灣建筑石料用灰巖礦),開采礦種為建筑石料用灰巖,生產規模為 900 萬噸/年,開采方式采用山坡露天開采方式,開采區域內采用逐臺階、自上而下的開采方式。開拓運輸方案采用公路開拓汽車運輸。目前一采區已形成 7 個平臺,其中一個平臺已經開采完成,并形成邊坡。
打破國內礦山復綠傳統做法。當前,大部分礦山還在采取掛網噴漿、栽種爬藤類植物、填土植草等,這些措施前期效果相對好,后期效果差,成效緩慢。湖南臨澧南方新材料通過與中科院、安徽理工大學合作,恢復生態完整性、提高土地的生產力,建立自然演替的自然生態系統,美化礦區生態環境。
土地復墾確保邊坡穩定。因地制宜進行地形重塑,景觀再造,本著減少工程量和對受損土地的擾動的原則,根據現狀地表物質組成,保持地形地貌的穩定性與景觀性,適當修整和找平,并對坡區進行剝離,這樣既可以提高邊坡整體穩定性,以消除滑坡或泥石流地質災害隱患,也解決平臺覆土的需求。
構建新的生態系統。遵循“保證一年四季常青”的原則,采取種與播相結合,高與低搭配的方法,形成先鋒植物、長期定居植物、短期植物、四季植物更替的人工群落系統。實行草灌、常綠與落葉植物相結合,快速形成覆蓋表層土壤的植物群落,構建新的生態系統。
美學價值得以體現。根據待修復區自身特征與區位條件,配置不同返青、植株高低和覆蓋度的灌草和花卉,廠區周圍設計為仿古景觀墻和遙望亭,構成了礦山建筑的獨有風格。
關于成果
以山為底色,實現效益最大化。通過系列對礦山的生態恢復治理措施的實施,實現礦區可持續發展的同時也獲得最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以山為底色,改善周邊生態環境。礦區內營造適生的灌草植被,發揮了生態系統的功能,維持了生態平衡,綠水青山間,提高當地人民的生活質量。
以山為底色,塑造綠色礦山品牌。湖南臨澧南方新材料現生態修復面積為12.5萬平方米,修復率達100%,經中科院專家組驗收并對修復效果予以肯定,榮獲中國建材和諧企業稱號,成為湖南綠色工業旅游景點之一,并于2022年10月獲批納入湖南省自然資源廳公示的省級綠色礦山名錄。
編輯:鄒舒堯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