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为什么叫中东,扒开腿挺进嫩苞处破苞疼,十九岁国语版免费观看完整高清,最好看的2018免费观看在线

宋志平:企業怎樣既做大又做強

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會長 宋志平 · 2023-03-28 21:14 留言

企業的邏輯是成長的邏輯

企業成長是一個自然過程,是協調均衡的有機成長。企業的邏輯就是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由強到優的成長邏輯。企業就像一棵樹,不同的階段會經歷不同的成長,也會有不同的需求,先生存,再長高,再長粗,最后枝繁葉茂、碩果累累,長成參天大樹。企業亦是如此,一般也會先經歷快速成長期,之后進入穩定期與成熟期,最后成為百年老店。

企業的發展是分階段的。成長期最重要的事就是迅速做大,這符合市場經濟和現代工業最基本的規律,有了規模才可能產出更好的效益。打個比方,要增產一萬斤糧食,種一萬畝地比一千畝地更容易實現這個目標。尤其在國際競爭中,如果我們連“大”這個實現規模效益的基礎都沒有,連“望其項背”的資格都沒有,又何談與那些跨國公司對標,甚至趕超呢?

社會上有一種聲音,認為中國的世界500強有大而不強之嫌。我覺得這要積極正面地看待。的確,500強主要是指營業規模,大不意味著強,但是小一定不強。企業在快速成長階段,確實比較重視速度和規模,不然就難有出頭的機會。這就好像大森林里的樹木都拼命往高處生長,只有長得快才能獲得更多的陽光雨露,而小樹因為第一輪沒有生長起來,只能蜷縮在低處,得不到充足的養分。

做企業也是這樣,沒有速度和規模,后面獲得的資源就有限了。企業不成長一定會消亡,這是大邏輯。

當然,做大對企業來說是基礎,但卻不能將此作為目的,不能“貪大”,否則很可能會不顧規律,走上盲目擴張之路。前幾年,中國企業有過一輪瘋狂的“跑馬圈地”運動,不少巨無霸企業都轟然倒塌了。原因就在于企業一味地追求規模,為大而大,忽視了內在素質和核心競爭力的提升。

因此,企業只做大不行,還要在強和優上下功夫,核心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要強,企業效率和獲益能力要優。

事實上,我們這些年對企業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從最初的做大做強到后來的做強做大,再到做大做強做優,再到今天的做強做優做大,這些說法的調整體現了我們對企業發展的深度思考。

企業的戰略目標與國家經濟發展的階段、企業成長的規律、國際競爭的要求是相吻合的。把“做大”放在“做強做優”之后,不是做大不重要,而是更強調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質量效益。過去,企業家見面總是問有多少員工、多少銷售收入、多少產量;今天,我們問得比較多的是賺了多少錢,負債率是多少。關注點的轉變表明了中國企業發展理念的進步。

奇跡越不出規律的邊界

我曾同時擔任中國建材和國藥集團董事長,并將這兩家企業雙雙帶進世界500強。許多人認為,這是個奇跡;也有許多人問我:你執掌的這兩家企業,一家做建材,一家做醫藥;一家處在周期性行業,一家處在非周期性行業,你是怎么當這個“跨界掌門”的?富士康總裁郭臺銘還曾經跟我開玩笑說:“一個人怎么能同時管理兩家完全不相關的企業?你要么是個奇人,要么是個精神分裂者。”

我不是什么奇人、怪人,也沒有三頭六臂,同時領導兩家企業的挑戰確實很大,我要經常轉換思考的“頻道”。但是任何奇跡都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是遵循規律辦事的結果。

什么是規律?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告訴我們,規律是事物內在的本質的固有的聯系,決定著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向。規律是客觀的,就像寒來暑往、四季更替,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企業的經營活動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有規律可循的。把握了這些規律和相通的道理,就能有針對性地做出判斷。

事實上,不同企業的業務范圍、經營管理模式千差萬別,但萬變不離其宗,就是要遵從基本的經濟運行規律。尤其是大企業,在決策形成、戰略制定等方面很相近,而且企業規模越大就越相近。把握好這些規律,分析好經濟形勢、行業走向、市場需求以及自身條件等各種因素,才能在此基礎上去談戰略、談發展。

像中國建材和國藥集團為什么能成功開展行業整合?規律是什么呢?市場經濟是過剩經濟,過剩了之后就要由大企業進行市場整合,全世界都是這樣做的。

過去100多年,西方有過若干次大規模重組,現在正經歷第六次重組浪潮。誰來擔任整合者呢?不同國家有不同的發展沿革,中國大企業的崛起形成了央企占主導的特點。央企多是由過去的工業部、工業局轉化而來,企業領導者往往對行業的全國布局和資源情況很了解,能通盤考慮戰略問題,這是很重要的思想基礎。而地方企業有著很強的地域概念,大家打來打去,誰都不服誰。

另外,在科技研發、國際化能力、工業化基礎、管理實力等方面,央企有著獨特優勢,這讓它們成為天然的整合者。從民企來看,大家愿意接受整合,并不是看中央企所謂的壟斷地位,而是因為遵循了做大做強的市場規律。我國有央企、地方國企、民企,央企進一步公眾化、市場化,和民企高度混合、深度合作,這是形成大企業的必由之路。

對于中國建材和國藥兩家企業的快速發展,有人說是運氣好,有人說是“奇跡”,但兩種說法都不太準確。我認為,所謂的運氣就是發現了那些不容易被發現的內在規律,而“奇跡”一定在規律之中,越不出規律的邊界。成功的人不一定最聰明,只有發現規律,遵循規律,并且老老實實做事的人才能成功。

所以說,中國建材和國藥的發展絕不是靠運氣,更不是“好大狂”,我們只是循著事物發展的內在邏輯做事。作為企業領導者,一定要認真思考規律,規律找到了,事情就好辦了,雖然做的事情看上去很冒險,但只要在規律之內,就不會偏離軌道。

時時提防大企業病

企業的成長總會經歷由小到大的過程,長到一定階段就會成熟,成熟是好事,但成熟之后,卻很容易沾染大企業病。這是企業發展中繞不過的坎。我把大企業病的特征概括為:機構臃腫、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士氣低沉、投資混亂、管理失控,或兼而有之或全部有之。做企業必須始終保持清醒頭腦,防微杜漸,克服大企業病,確保健康穩健發展。

2013年,中國建材總部搬到位于西長安街的新總部大樓,大家都很高興。不過,我卻在搬家那天給干部員工潑了盆“冷水”,告誡大家絕不能有李自成進城式的驕傲思想,要知道自己從哪里來,要往哪里去,使命和責任是什么,時時警惕和防范大企業病。

古人講“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企業做大容易滋生驕傲、懶情、享樂等毛病,一旦思想麻痹大意,開始養尊處優,危機就會悄悄到來。

管理學大師吉姆·柯林斯曾對企業成長做過深入研究,他有三部管理經典《基業長青》《從優秀到卓越》《再造卓越》,其中《再造卓越》講的便是大企業為什么會倒下,為什么有的企業倒下就銷聲匿跡了,而有的企業卻能東山再起、再度輝煌。

書中講到卓越企業倒下的五個過程:一是狂妄自大,二是盲目擴張,三是漠視危機,四是尋求救命稻草,五是被人遺忘或瀕臨死亡。

企業衰落的五個階段不一定依次出現,有可能跳過其中某一階段,同時衰落周期也不同,有的企業走完五個階段耗時30年,有的僅用了五年,雷曼兄弟等大企業更是一夜間倒閉傾覆。

當然,企業衰落是可以逆轉的。如果前三個階段不自暴自棄,就有生還希望;如果深陷第四階段,就要趕緊中止不停搜尋救命稻草的行動,轉而重拾穩健的管理模式和堅定的戰略思維。

企業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面對失敗和困難,企業絕不能丟棄理想和激情,用柯林斯的話說就是:即便受挫,也要再次昂起高貴的頭顱,永不低頭,這就是成功。像紐科公司、IBM、諾思通公司都曾陷入過低谷,最后經過調整自救,都再鑄輝煌。

正反兩方面的例子告訴我們,公司只要沒有深陷衰落的第五階段,就仍有可能翻盤,起死回生。企業要想避免衰落、再造卓越,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一是規模做大以后要有憂患意識,不能沾沾自喜,妄自尊大,被暫時的勝利沖昏頭腦。二是在擴張時要突出主業,有所取舍,不做與企業戰略和自身能力不匹配的業務。三是出現危機時不能掉以輕心,要全力應對,防止風險點和出血點擴大。四是解決問題時不能有“病急亂投醫”的僥幸心理,要對癥下藥,千萬不能盲目補救,否則只會拖垮企業。

世界上沒有強者恒強的道理,即便是最好的企業都可能倒下,所以做企業要保持清醒認識,盡早察覺問題,找到避免衰落的自救藥和工具箱,避免重蹈失敗的覆轍。《再造卓越》里有句話:爬一座高山可能需要10天,掉下來卻只需要10秒。這是給所有企業的醒世恒言。

做企業取決于格局與能力

做企業,格局與能力很重要。企業能否壯大取決于格局夠不夠大,能否攻堅克難取決于企業蘊含的能力。

格局是企業的時空觀,古人講“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講的就是格局問題。能力是企業的內在素質,指的是卓越企業應具有的特殊能力,而不是一般性經營能力。格局和能力需要相互匹配、相互促進。中國企業要想走向世界,成為一流的跨國企業和百年老店,需要我們的企業家有更大的格局和更強的能力。

企業的格局主要反映在四個方面:

一是企業領導的認知格局。企業領導要見多識廣,了解市場情況、行業走勢、技術和商業模式的新變化,洞悉重大機遇,“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交四方友”。

二是企業的戰略格局。不同的戰略格局會帶來不同的結果。制定戰略時,既要鎖定目標,也要確定市場范圍,應是明確目標后,缺什么找什么,而不是有什么做什么。小企業也可以有大格局,比如隱形冠軍都是以國際市場為目標市場。

三是企業的工作格局。企業怎樣看待資源,怎樣制定分配機制,怎樣處理環保、安全和效益的關系,怎樣面對競爭者等,這些都是格局問題。

四是處理復雜問題的格局。對待復雜問題要戰略上藐視,戰術上重視,站在問題之上、問題之外看問題,用歷史的、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學會把問題簡單化。處理問題要拿得起,放得下,有取有舍,當斷則斷,抓主要矛盾。面對困難要有平常心。一方面認真解決處理好問題,另一方面用發展解決問題,費過多精力在小問題上糾纏,不如騰出手來做些新業務,用新業務的成績“以豐補歉”。

做企業需要格局,格局越大,企業就越自信。現在中國企業正處在亟須轉型和自我超越的關鍵階段,我建議大家在思考戰略、目標、管理、發展時,甚至在遇到困難和問題時,更多從格局出發展開思考。

企業的能力,不只是企業管理、市場開拓等應知應會的一般能力,更是卓越企業應有的特殊能力,具體如下:

一是捕抓力,主要是對機遇的捕抓能力,企業要善于發現并把握機遇,保持敏銳嗅覺,持續跟蹤學習。

二是整合力,企業不應只有創造資源的能力,關鍵是要有整合資源的能力。

三是創新力,企業競爭力的強弱取決于創新力,如果不能持續創新,企業再大也沒有競爭力,在成長中遇到巨大風險就會轟然倒塌,更不可能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

四是承壓力,做企業會不停地遇到難題,我們要有逆勢而上的定力,耐得住寂寞,耐受住困苦,不拼到最后一刻絕不放棄。

五是復原力,是指企業抗風險的能力和企業受到打擊后的恢復和再生能力。企業要把風險和困難當成成長過程,保持良好的心境,用我們的生命力和賦予企業的希望來渡過難關,這是企業最重要的特質。

企業要高質量發展,從大到偉大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目前,我國經濟已經從高速增長階段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高速增長解決的是“有沒有”的問題,解決的是“大”的問題,在這個階段,我們是以大小論英雄,拿著望遠鏡尋求速度和規模;而高質量發展解決的是“偉大”的問題,解決的是“強”和“優”的問題,在這個階段,我們要以素質論英雄,拿起放大鏡尋求質量和效益。

高質量發展不是對高速增長的否定,而是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的跨越。增長與發展不同,熊彼特于1912年寫的《經濟發展理論》一書對此有精彩描述。他說一萬輛馬車還是馬車,這叫做增長;而由馬車變成蒸汽機車發生了質的變化,這才叫發展。我國已經解決了馬車增量的問題,目前要解決的是怎么造出機車頭來,需要的是質的變化。

高質量發展的企業,是一貫用改革創新思想引領的企業,是面對環境變化、技術更新,有著源于改革創新強大動力的企業。

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內涵主要有四點:一是結構和運行高質量,企業的組織架構、投入產出比、資產回報率、社會貢獻率等方面表現優異。二是技術素質和創新能力高質量,持續強化創新驅動,推動產品向供應鏈高端發展。三是產品和服務的高質量,把最優的產品和服務提供給客戶、分享給社會,這是做企業的最根本態度。四是組織和團隊的高質量,通過建立學習型組織,強化文化建設和人才的培養引進,切實提高人才質量,激發創新活力。

我國著名學者劉俏在《從大到偉大》一書中講到,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我們需要重新思考企業的發展戰略,在做大的基礎上,更加重視提升自身運行質量和持續發展能力,開始從大到偉大的第二次長征。

書中還講到,目前我國的大企業已有不少,但是堪稱偉大的企業還不多。從大到偉大的主要目標有三個:一是規模大,即具有足夠的體量,對行業乃至全球經濟具有顯著影響力;二是效益好,即不斷創造不俗業績并保持行業領袖地位;三是可持續,必須經過實踐的歷練和時間的考驗,能夠經歷市場變幻、風吹雨打,做到基業長青,積累長盛不衰的國際名聲。

除上述三個目標以外,我認為,偉大的企業還需要具備長久的核心競爭力,以及良好的企業文化,并積極履行和承擔社會責任。

編輯:曾家明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水泥網立場。聯系電話:0571-85871513,郵箱:news@ccement.com。

最新評論

網友留言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水泥網立場

暫無評論

發表評論

閱讀榜

2025-03-25 14:18:46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流县| 镇巴县| 荥阳市| 泰安市| 武城县| 巨鹿县| 田东县| 连云港市| 周至县| 庆城县| 金塔县| 丽水市| 盘锦市| 株洲市| 福海县| 安仁县| 调兵山市| 凤翔县| 凯里市| 波密县| 贵南县| 洪雅县| 射阳县| 尉氏县| 凌海市| 蒙阴县| 青海省| 南昌县| 泰宁县| 龙泉市| 东乡族自治县| 特克斯县| 洪雅县| 富源县| 黑山县| 建德市| 丰都县| 资阳市| 甘南县| 永安市| 缙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