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產能過剩趨勢全國蔓延
4月份全國水泥平均價格去年10月以來首次出現回升。按照目前的勢頭,今年仍將是水泥工業發展好年頭,但同時,全國總體產能過剩的趨勢仍將會比較嚴重。中國水泥網記者在由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主辦、海螺集團承辦的“水泥工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暨應對金融危機保增長——海螺論壇”上了解到。
本次論壇的主題是:“水泥工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暨應對金融危機保增長”,既探討水泥工業長遠發展,如何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又著眼當前,研究如何有效克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保增長。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會長張人為、中國水泥協會會長雷前治,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處長劉明,工業和信息化部處長呂桂新,中國水泥協會秘書長孔祥忠,以及海螺集團董事長郭文叁,中國建筑材料集團董事長宋志平,中國中材集團公司總經理譚仲明,華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李葉青,河北冀東水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增光,山東山水水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才奎,浙江三獅集團董事長總經理姚季鑫,中國聯合水泥集團有限公司崔星太總經理,吉林亞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徐德復,北京金隅集團董事長蔣衛平,天瑞集團董事長李留法,紅獅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章小華,甘肅祁連山水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楊皓等12強及兩大水泥央企巨頭出席論壇。中國水泥行業最頂尖的精英團隊齊聚一堂,陣容豪華。
總體行業形勢趨好
對于金融危機背景下的中國水泥行業當前發展形勢,與會代表普遍表示樂觀,受國家4萬億投資的利好刺激,第三、四季度水泥需求拉動效果更加明顯。
目前水泥工業經濟運行出現了初步止跌趨穩的趨勢,1-4月份全國水泥產量4.29億噸,同比增長10.2%;其中4月份當月同比增長10.8%,是自去年8月份水泥產量增速下滑以來最高的同比增長率。4月份全國水泥價格平均每噸283元,環比上升0.6元,是自去年10月以來水泥價格的首次回升。
工信部原材料司呂桂新處長也表示,前五月全行業總體保持了較快的發展,主要經濟指標好于預期,價格水平見底回升,經濟效益基本平穩,水泥完成固定資產投資也大幅增長,他預測,按照目前的勢頭,不出意外,今年仍將是水泥工業發展好年頭。
產能過剩趨勢全國性蔓延
中國水泥協會會長雷前治充分肯定了當前水泥行業發展的利好形勢,并預測今年上半年全國水泥行業投資增速仍將保持二位數,但是他同時也不無憂慮地說,二位數的投資增速并不是什么好事,投資過熱帶來的產能過剩問題也十分嚴重。
事實上,當天的會議上,被提及最多的詞語便是“產能過剩”。產能過剩的問題已經不僅僅是華東、華南地區特有的現象,山東、河南、湖北等地都有過剩“預警”,甚至連行情一向耀眼的甘肅、青海、寧夏等西北地區也出現了過剩趨勢。甘肅祁連山水泥集團董事長楊皓說,目前甘青兩省在建的水泥生產線有12條、產能1640萬噸,擬建的有7條、產能1060萬噸。甘青兩省現有產能2600萬噸,而在建、擬建項目的產能超過2700萬噸,如果這些產能全部釋放,即使淘汰兩省剩余的1000萬噸落后水泥產能,總產能仍將達到4300多萬噸、人均產能將超過1.4噸。按照年均15%的增速測算,2-3年后甘青水泥需求大約在3000萬噸,屆時產能過剩將超30%。
而河南省產能過剩的問題已經開始暴露,天瑞集團董事長李留法在發言中稱,2008年河南省已經基本淘汰落后水泥產能,但水泥固定資產投資的速度也非常驚人,05-07年連續三年位居全國第一。目前河南省熟料產能7000萬噸,水泥產能1億噸以上,但仍有新線在建,到今年年底,水泥總產能將超過1.2億噸,出現嚴重的產能過剩。
問題最嚴重的仍是浙江地區。浙江省已有水泥產能1.4億噸,省內市場需求只有1億噸,人均水泥1800公斤,人均產能2500公斤。紅獅水泥章小華稱,2008年浙江全省企業統一停窯58天,然而水泥市場仍然沒有大的起色。
大企業應起引領作用
產能過剩、重復投資、投資過熱,產能集中度偏低,如何解決好這些問題關系著中國水泥工業健康、可持續發展,關系著水泥工業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順利推進。2008年全國水泥總產量13.9億噸,共有5000余家水泥企業,而前10家大企業產能約占總產能30.3%。可以說,大企業的發展決定著水泥工業發展的總體方向。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張人為會長在會上強調,大企業應該在推進行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中起到引領作用。
張人為會長認為,大企業應更加重視戰略管理,努力使自身的發展與市場需求、與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應引領、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特別是在推進企業組織結構調整;應在引導并推進行業發展循環經濟,節能減排上作出應有貢獻;在推進我國水泥工業走向世界,大企業也應打造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產業的進程中起引領作用。中國水泥協會會長雷前治在會議最后總結時建議,大企業間應逐步建立起協商機制,通過相互溝通交流、相互學習,上下同心,才能切實把握好新型干法水泥的發展方向。
(中國水泥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zlq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