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为什么叫中东,扒开腿挺进嫩苞处破苞疼,十九岁国语版免费观看完整高清,最好看的2018免费观看在线

水泥行業“十五”規劃

    水泥是國民經濟建設中不可缺少的基礎原材料。就目前世界技術水平分析,還沒有一種材料在近期內會代替用途廣、用量大的水泥。

    改革開放以來,水泥工業獲得了較快發展,為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然而,水泥產量的快速增長主要是以立窯水泥的發展為支撐的。進入“九五”以來,水泥總量過剩、優質旋窯水泥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2000年我國優質旋窯水泥最低需求量為1.45億噸,而旋窯水泥產量只有1.2億噸,其中先進的新型干法預分解窯水泥產量只有0.6億噸,遠遠不能滿足經濟建設的需要。許多應該使用旋窯水泥的工程只能用立窯水泥代替,導致混凝土耐久性差,工程使用壽命縮短,甚至造成重大工程事故。另一方面,立窯水泥的快速發展是以浪費資源、高耗能、高污染為沉重代價的,已經給我國的環境保護、資源、能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巨大壓力。

    “十五”期間,建筑業現代化、環境保護、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水泥工業提出更高的要求。水泥工業結構調整、產業升級任務十分繁重。制定水泥工業“十五”規劃,對于引導行業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 現狀及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現狀

    2000年全國共有水泥生產企業7000多家,工業總產值1251.39億元,從業人員165.61萬人,分別占建材工業的40%和53%;截至2000年底全國水泥年生產能力約7.15億噸,當年水泥產量5 .97億噸,超過世界水泥總量的1/3,其中4529家國有及年產品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含500萬元)的非國有水泥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340.6億元,銷售收入1152.16億元,利潤總額7.63億元。

    建立起了門類比較完整的科研開發和工程設計、施工隊伍,對引進的新型干法預分解窯的關鍵技術和裝備進行了消化、吸收與創新。建成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大型水泥生產線,擁有日產2000噸以上水泥熟料生產線45條(其中4000T/D以上11條)。并已向國外成套出口水泥技術與裝備。

    (二)“九五”取得的成績

    1.技術進步成績顯著 “九五”期間,國家確立了“由大變強、靠新出強”的建材工業發展戰略。針對新型干法水泥投資高、投資效益低的狀況,提出了新型干法水泥發展要堅持“技術創新、優化設計”和“低投資、國產化”的方針。從工程設計抓起,通過技術創新、優化設計,提高了設備的國產化率。日產2000噸和4000噸水泥熟料生產線裝備國產化率分別達到90%和70%以上。同時,通過對項目加強管理,實施項目業主負責制和招投標制,降低了工程投資,使企業獲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有效地解決了“技術”與“經濟”脫節問題。近幾年投產的新型干法預分解窯生產線噸水泥投資已降至400~500元(與“八五”相比降低了1/2以上),建設工期縮短到12個月左右,并能順利實現達標達產。通過改造,部分立窯企業的技術裝備水平和產品質量也有了進一步提高。

    2.水泥工業結構調整取得了進展 在“控制總量、調整結構、發展先進、淘汰落后”以及“限制、淘汰、改造、提高”的水泥工業發展方針指導下,水泥行業形成了淘汰和發展的有機結合。 “九五”期間,預分解窯水泥熟料生產能力達到6000萬噸,比“八五”末新增2000萬噸,年均增長10%,是預分解窯生產能力增長最快的時期;全國完成淘汰小立窯3069條,壓減落后生產能力6335萬噸,初步遏制了“小水泥”生產能力快速增長的勢頭;同時,國有企業改革進一步深化,一批企業初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有20多家水泥企業成為上市公司。這些企業已形成較大生產規模,產權結構走向多元化,運行機制更加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水泥企業平均規模由“八五”末的7萬噸提高到10萬噸。

    (三)存在的突出問題

    1.產業結構不合理 盡管“九五”期間水泥工業結構調整取得了進展,但工藝落后的小型企業仍占絕大多數,先進的預分解窯水泥生產能力占總生產能力不足10%,落后的立窯生產工藝占77%;平均生產規模約10萬噸,約為國際水泥企業平均規模的1/10。我國最大的水泥企業安徽海螺集團2000年產量為800萬噸,前10家水泥企業生產集中度僅為5%,總生產能力3500萬噸,僅為世界排名第一的拉法基水泥公司年水泥生產能力的1/4。42.5兆帕及以上高標號水泥僅占10%,特種水泥占1%,散裝水泥占19%。而在國外,水泥生產基本是采用新型干法生產工藝。2000年世界新型干法水泥產量約占其總量(16億噸)的60%,在韓國、泰國、日本和德國分別占其水泥總量的100%、97%、94%和90%,部分新興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東亞、東南亞國家的水泥工業發展大有后來居上的勢頭。

    2.水泥生產能耗高,浪費資源和污染環境的現象還相當嚴重 1999年我國大中型水泥企業每噸熟料燒成標準煤耗為156.35千克,比國際先進水平高50%以上,每年多消耗能源3000多萬噸標煤。目前大多數水泥企業(尤其是小型企業)環保設施不完善,難以做到達標排放。眾多的小型企業礦山開采不規范,普遍存在亂采濫挖現象,造成資源嚴重浪費。

    3.低水平重復建設屢禁不止 “九五”期間,水泥產量增長1億多噸,其中預分解窯水泥產量約2000萬噸,僅占新增產量的20%,落后的立窯和小旋窯水泥產量8000萬噸(主要為立窯),占新增產量的80%。產量增長仍以落后的立窯水泥為主。

    4.控制總量、淘汰落后任務十分艱巨 淘汰關閉落后的小立窯廠涉及到轉產、債權債務、銀行貸款、職工安置等方方面面的問題,面臨著很多困難和阻力。

    5.水泥工業對外開放和利用外資步伐明顯放慢 “八五”期間,水泥工業對外開放和利用外資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先后完成了大連小野田、煙臺三菱、江南小野田、山東大宇、江蘇京陽、秦皇島淺野等一批大型合資、外商獨資項目,還利用世行、亞行和外國政府貸款建設了一批大型水泥生產線。“九五”期間,除完成“八五”末啟動的都江堰和江西亞東等為數不多項目外,水泥工業利用外資幾乎處于停滯狀態。

    二、需求預測及預分解窯水泥發展條件分析

    (一)“十五”期間影響消費的主要因素分析

    1.國民經濟發展速度 水泥與國民經濟發展速度具有密切的相關性。1950年~1995年水泥產量年均增長速度為15.7%,高于同期國民經濟發展速度,彈性系數約為2。“九五”期間,水泥產量年均增長速度為4.1%,國民經濟發展速度為8.3%,彈性系數下降為0.5,表明水泥工業已由高速增長轉為低速增長。預計“十五”期間我國水泥增長速度將進一步降低。

    2.固定資產投資 “十五”期間我國固定資產投資仍將保持一定增長,投資率在36%以上,年度投資增長率10%左右,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規模為22~24萬億元。據統計分析,“九五”期間,每億元基建投資消耗水泥1.8~2萬噸,投資的增長將有效帶動水泥的消費需求。

    3.基礎設施建設 1993年至1998年,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由17%提高到25%,預計“十五”期間將提高到30%以上。基礎設施建設對水泥需求帶動作用較大,初步測算,2005年全國公路、鐵路、民航、港口、水利、城市基礎設施、電力等7部門對水泥的需求量將達到2億多噸。

    4.城市化進程 加快城市化建設是我國經濟發展重點,預計“十五”期間我國城市化水平每年提高一個百分點,2005年達到35%。據測算,我國城市化率每提高一個百分點,相應農業人口向城市轉移1250萬人,增加消費需求1000億元,消費重點是住房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從而帶動水泥需求的增長。

    5.西部大開發 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重點是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建設、產業結構調整等。2000年西部地區水泥人均占有量327千克,遠低于全國460千克的平均水平。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將逐步提高,成為水泥需求新的增長點。此外,國家擴大內需政策,城鎮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化,也將對水泥工業發展產生拉動作用。但應該清醒地看到,上述對水泥需求的拉動不是簡單的數量上的增加,而是對水泥的質量、品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十五”期間,水泥總量過剩、優質旋窯水泥短缺仍將是水泥市場的主要特征。

    (二)水泥總量和優質旋窯水泥需求預測

    1.水泥總量需求預測

    (1)預測方法 采用以定量為主,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方法預測未來水泥需求量。定量研究采用指數平滑法、理論曲線法、回歸分析法等三種方法進行預測,結合我國水泥消費實際、水泥新標準的實施和未來發展趨勢進行定性分析。

    (2)預測結果 2005年水泥需求量3種預測方法的平均值為6.8億噸,考慮到水泥質量的提高和散裝水泥的發展會減少部分水泥用量,有必要對定量預測結果進行修正,最終預測結果為6億±0.2億噸。

    2.優質旋窯水泥需求量預測

    (1)預測依據 --2005年全國水泥需求量6.0億噸。--全國基建用水泥量、生產維修用水泥量、農村用水泥量統計資料。--國家統計局1987年和1992年投入產出表中對水泥制造業使用部門的分析。--對各地區旋窯水泥需求現狀和需求趨勢的調查。

    (2)預測方法 采取部門預測法。將優質旋窯水泥需求分為建筑業需求和其它行業需求兩大部分,其中建筑業需求分為城鎮建房需求、基礎工業和基礎設施工程需求、生產維修需求以及農村需求四部分。

    (3)預測結果見下表:

    優質水泥需求量預測表    

    年份  城鎮建房 基礎工業和基礎設施工程 生產維修 農村 其它行業 合計

    2005年 7470            3190              1830  1500   5590   19580    

    (三)國際水泥市場分析

    1.生產情況 2000年世界水泥總產量為14.8億噸,1990~1998年水泥產量年均增長3.4%。世界水泥主要生產國家為中國、日本、美國、印度、韓國、泰國、俄國、巴西、德國和意大利等。生產增長較快的地區是亞洲。

    2.市場和貿易 從總體上看,世界水泥消費量呈緩慢增長態勢,上世紀90年代消費年均增長在3%左右。國內、國外有關機構對2005年世界水泥需求量預測結果見下表:

    世界水泥需求量預測表 單位:億噸

                 亞洲  美洲  歐洲  非洲  大洋洲  合計

    國內機構預測  8.9  2.2   3.7   0.62   0.16  15.58

    國外機構預測 11.31 2.22  3.94  0.81   0.12   18.4    

    從預測結果可以看出,國外機構比國內機構的預測結果高2.8億噸,主要是對亞洲的需求量分歧較大(高2.41億噸),其他地區結果基本吻合。綜合分析, 2005年亞洲水泥需求量大約在10億噸左右。

    根據資料分析,世界水泥貿易量占水泥總產量3.7%~8.5%。上世紀90年代以來,盡管世界水泥產量和消費量緩慢增長,但貿易量并未同比例增長,年貿易量一直保持在7000萬噸左右,約占產量的5%,水泥貿易的區域性在增強,海運貿易的半徑逐步縮小,主要是因為世界水泥生產重心逐步向發展中國家等新興市場轉移的結果。預計2005年世界水泥貿易量為7500萬~8000萬噸。

    3.中國水泥出口市場分析 1995年以來,中國水泥出口(含水泥熟料)在500萬~1000萬噸,已躍居世界水泥出口大國之列,主要是向孟加拉國、越南、韓國、中國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美國等國家和地區出口。預計2000年~2005年亞洲水泥的貿易量占世界總貿易量的40%左右,貿易量為3000萬~3200萬噸。中國水泥出口具有傳統市場和價格優勢,隨著水泥工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加快和大型企業的不斷發展壯大,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將進一步提高,有條件在世界水泥貿易中繼續保持出口大國的地位。綜合國際水泥市場分析,我國爭取占到亞洲水泥出口量的30%~40%,即年出口1000萬噸水泥是可能的。

    4.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水泥工業的影響分析

    (1)進口水泥不會對我國水泥工業構成嚴重威脅 首先,水泥工業是傳統建材產業,具有能耗高,資源消耗多、排污量較大的特點。20世紀80年代初期發達國家即把水泥工業視為“夕陽工業”,其水泥生產不斷壓縮或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第二,目前我國水泥生產能力已超過7億噸,總量過剩,價格低迷,加之立窯水泥生產成本較低,對進口水泥形成了強大壓力。第三,目前水泥進口稅率已下調到8%,僅為我國進口產品關稅平均稅率的47%,即使再進一步下調關稅,國外產品的價格仍高于國內產品。第四,從我國水泥歷年進出口統計資料分析,90年代以來,除了1993年進口超過100萬噸(133萬噸)外,每年進口量僅為幾十萬噸。

    (2)競爭將更加激烈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水泥生產企業面對的是一個更加開放的市場。一方面隨著東南亞國家水泥產量的快速增長,存在著國外水泥產品進入國內市場的潛在威脅,另一方面面臨著國內三資企業進一步擴大規模和產品內銷放開的影響。這就要求國內水泥生產企業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和產品質量,提高競爭能力,充分做好參與市場激烈競爭的準備。

    (四)預分解窯水泥發展條件分析

    2000年我國水泥產量和消費量分別為5.97億噸和5.9億噸,從國內國際水泥市場預測分析可以看出,“十五”期間水泥需求總量增長很小。從需求結構上分析,2005年國內優質旋窯水泥需求量達2億噸,加上1000萬噸水泥出口量,則優質旋窯水泥需求量為2.1億噸,與目前旋窯水泥產量(1.2億噸)相比,缺口達9000萬噸,與目前預分解窯水泥產量(6000萬噸)相比,缺口達15000萬噸。因此,按充分滿足國內需求和擴大出口的要求,“十五”期間水泥工業發展預分解窯水泥,調整結構的任務十分繁重。如不加快發展預分解窯水泥,一方面難以滿足經濟發展對優質旋窯水泥的需要,另一方面勢必給立窯等落后技術的低水平發展和重復建設留下市場空間。

    預分解窯技術在我國已有近30年的發展歷史,經歷了自行研制、成套引進、消化吸收、系列開發四個階段。目前我國已全面掌握了預分解窯生產技術,裝備制造和預分解窯生產線建設達到了較高水平,已經具備了大力發展的條件。

    1.有條件依托現有企業,通過老廠技術改造發展預分解窯水泥。2000年全國規模以上水泥生產企業4529家,其中大中型企業727家,相當多的企業具備技改發展條件,有利于達標達產,可實現投資省、見效快。2.資源有保證。生產水泥的主要原料水泥用灰巖儲量大、分布廣,除上海外,各省區均有水泥石灰巖產出。其中,長江中游和西部地區資源量較大。2000年,全國共有水泥石灰巖礦區1200個左右,保有儲量500多億噸。3.技術成熟。目前日產1000噸熟料技術裝備已全部國產化,日產2000噸級熟料技術裝備國產化率達90%以上,日產4000噸級熟料技術裝備國產化率達85%以上。主要技術經濟指標達到國際20世紀90年代先進水平,建設質量、建設周期、達標達產也已達到較高水平。4.投資效益明顯提高。通過“低投資、國產化”方針的實施,水泥噸投資技改工程可控制在500元以下,從而提高了預分解窯水泥的投資效益,加上能耗降低、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以及質量的可靠性和規模經濟的合理性,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本也可得到較大幅度降低。

    三、“十五”發展的指導思想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發展促調整的原則,以市場為導向,以產業優化升級為中心,以技術創新和科技進步為途徑,加速淘汰落后技術和產品,堅決制止低水平重復建設,加快用預分解窯技術改造現有企業的步伐,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推進企業重組、改制,支持大企業、大集團發展壯大,提高競爭力。節約并合理利用資源和能源,加強環境保護,促進水泥工業可持續發展。

    “十五”期間水泥工業的發展要貫穿四條主線:一是發展預分解窯水泥,新增能力6000萬噸,產量比“九五”末翻一番。堅決制止低水平重復建設,除新型干法預分解窯生產線外,嚴格禁止新建、擴建其它工藝水泥生產線。二是改造一批企業。對于“十五”期間未列入淘汰計劃的濕法窯和機立窯企業,要按照產業政策和技術政策的要求進行技術改造,改造的重點是提高產品質量,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能耗,減少工業污染。三是淘汰一部分落后生產能力。按照“等量淘汰”或“超量淘汰”的原則,通過發展新型干法預分解窯生產線,繼續淘汰產品質量不穩定、環保不達標的落后水泥生產能力0.6億噸。四是水泥工業要向利廢環保型發展邁出重要步伐。水泥工業要在清潔生產的同時,在粉煤灰等工業廢渣,處理城市垃圾和有害廢棄物,以及廢油、廢輪胎等再生能源的利用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二)發展目標

    1.產量目標 熟料年產量:4.5億噸 水泥年產量:6.0億噸 其中預分解窯水泥年產量:1.2億~1.3億噸

    2.結構調整目標 預分解窯水泥比重:20% 特種水泥比重:3% 水泥散裝率:30% 企業平均規模:25萬噸 生產集中度:前10家水泥企業(集團)生產集中度由5%提高到17%。

    3.技術創新和技術進步目標 日產2000噸級預分解窯生產線實現低投資國產化和高達產率。日產4000噸級預分解窯生產線達到20世紀90年代國際先進水平,裝備國產化率達到90%以上。開發日產5000噸~10000噸大型預分解窯技術及裝備,形成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預分解窯技術裝備系列。擴大混合材摻量,開發高性能、高耐久性水泥品種及生產技術。開發低品位原燃料及工業廢渣利用技術。開發再生能源利用技術。

    4.主要技術經濟指標 預分解窯噸熟料標準煤耗:110千克 機立窯噸熟料標準煤耗:130千克 預分解窯水泥綜合電耗:105千瓦時 機立窯水泥綜合電耗:90千瓦時 預分解窯全員勞動生產率:2000噸/人·年 機立窯全員勞動生產率:400噸/人·年

    5.環保目標 水泥生產企業全部達到環保要求。

    6.水泥出口目標 水泥年出口量力爭實現1000萬噸。

    7.淘汰落后目標 在完成“九五”期間提出的淘汰1億噸“小水泥”生產能力基礎上,繼續淘汰落后生產能力0.6億噸。實現上述目標,水泥工業技術結構、產品結構以及企業的組織結構和規模結構將得到有效調整,行業競爭能力得到增強。不僅可以有效緩解優質旋窯水泥不足的矛盾,同時,年節約能源330萬噸標煤,年減少粉塵排放量170多萬噸。

    四、主要任務

    (一)加快企業技術改造步伐,實現水泥生產能力增長以發展預分解窯技術為主的突破

    預分解窯水泥的發展要依托現有企業,以老廠改造和擴建為主。重點支持大型企業(集團)以及現有濕法窯、懸浮預熱器窯企業技術改造。力爭實現現有新型干法水泥企業達產達標,提高能力利用率。

    (二)立窯水泥要以提高產品質量、減少環境污染為重點進行改造

    從數量上看,“十五”期間立窯水泥仍將占主體地位,在積極發展預分解窯水泥的同時,引導立窯水泥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具有重要現實意義。按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把提高產品質量、減少環境污染作為立窯水泥改造提高的重要任務,通過擴建新型干法窯,聯合建設熟料基地,改建成水泥粉磨站,以及用先進適用技術對立窯進行綜合改造等途徑,實現立窯水泥的平穩過渡。尤其要重視并引導有條件的立窯企業采用預分解窯先進工藝技術,逐步淘汰立窯生產工藝。

    (三)繼續淘汰落后生產工藝,實行總量調控

    在“九五”期間淘汰落后水泥生產能力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淘汰范圍。淘汰達不到環保要求和質量標準的生產線。東部發達地區及總量過剩矛盾突出地區是淘汰的重點。“十五”期間,淘汰落后生產能力0.6億噸,水泥總量控制在6億噸左右。

    (四)擴大水泥及水泥技術裝備出口

    我國水泥及水泥技術裝備具有價格優勢。“十五”期間,隨著亞洲經濟的復蘇以及我國水泥工業和水泥技術裝備制造業水平的提高,出口和競爭能力將進一步提高。要擴大我國預分解窯技術裝備在國際市場,尤其是第三世界市場上占有一定份額的優勢,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實現出口水泥1000萬噸。

    (五)進一步完善生產力布局

    “八五”以來,由于市場的拉動,東部地區水泥工業發展迅猛,目前出現了“供大于求”的市場局面。“十五”期間西部大開發給中西部地區水泥工業的發展帶來了機遇,水泥工業布局應適應這一要求,生產力布局向中西部傾斜。西部地區水泥工業發展應結合國家重點工程建設,依托現有優勢企業布局,力爭新增預分解窯水泥生產能力1500萬噸。鼓勵并引導中東部地區優勢水泥企業在西部地區投資建廠。

    五、生產力布局和地區發展重點

    (一)地區產需分析

    1.南方沿海地區 該地區包括廣東、廣西、福建、海南、湖南四省一區。2000年水泥產量12260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21.04%,水泥生產能力19125萬噸,占全國總能力的27.25%,能力發揮率64.11%,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83%)。從產量上分析,該地區目前廣東、福建、海南產需基本平衡或略有缺口;從能力上分析,只有海南存在一定缺口,其他地區能力都遠大于需求。預測該地區2005年水泥需求量為12300萬噸,約為1999年末生產能力的64.31%。

    2.長江三角洲及中下游地區 該地區包括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五省一市。2000年水泥產量14997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25.73%,水泥生產能力16577萬噸,占全國總能力的23.62%,能力發揮率90.47%,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從產量上分析,該地區上海缺口較大,浙江省產大于需,其他省市產需基本平衡;從能力上分析,上海缺口較大,湖北基本平衡,其他地區能力均大于需求。預測該地區2005年水泥需求量為 15750萬噸,約為1999年末生產能力的95.01%。

    3.渤海灣地區 該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東、遼寧三省二市。2000年水泥產量14291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24.52%,水泥生產能力14171萬噸,占全國總能力的20.19%,能力發揮率為90.70%,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從產量和能力上分析,該地區目前北京、天津產需存在較大缺口,遼寧基本平衡,山東、河北產能遠大于需求。預測該地區2005年水泥需求量為12500萬噸,約為1999年末生產能力的88.21%。

    4.黃河中游地區 該地區包括陜西、山西、河南、內蒙中西部地區。2000年水泥產量6327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10.85%,水泥生產能力7423萬噸,占全國總能力的10.58%,能力發揮率為85.23%,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從產量和能力上分析,該地區目前內蒙中西部地區存在缺口,陜西基本平衡,河南、山西產能大于需求。預測2005年該地區水泥需求量為6830萬噸,約為1999年末生產能力的92.05%。

    5.東北地區 該地區包括吉林、黑龍江和內蒙古東部地區。2000年水泥產量1873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3.21%,水泥生產能力2179萬噸,占全國總能力的3.1%,能力發揮率為85.96%,與全國平均水平相當。從產量和能力上分析,該地區產需存在一定缺口。預測2005年該地區水泥需求量為2870萬噸,約為1999年末生產能力的131.71%。

    6.西南地區 該地區包括重慶、四川、貴州、云南、西藏三省一區一市。2000年水泥產量6514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11.18%;水泥生產能力8302萬噸,占全國總能力的11.83%;能力發揮率為78.47%,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從產量上分析,該地區目前重慶、四川產需基本平衡,貴州、西藏略有缺口,云南產大于需;從能力上分析,貴州基本平衡,西藏略有缺口,重慶、四川、云南能力大于需求。預測2005年該地區水泥需求量為6830萬噸,約為1999年末生產能力的82.27%。

    7.西北地區 該地區包括甘肅、青海、寧夏、新疆三省一區。2000年水泥產量2022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3.47%;水泥生產能力2399萬噸,占全國總能力的3.42%能力發揮率為84.29%,與全國平均水平相當。從產量和能力上分析,該地區目前甘肅、寧夏產需基本平衡,青海、新疆略有缺口。預測2005年該地區水泥需求量2620萬噸,約占1999年末生產能力的109.23%。

    (二)生產力布局和地區發展重點

    1.生產力布局原則 (1)“十五”期間,水泥工業的發展繼續堅持以現有企業改擴建為主,大力發展預分解窯生產線的方針,優先發展日產4000噸以上熟料生產線,鼓勵發展日產2000噸級以上熟料生產線。除邊遠山區、交通不便和經濟欠發達的地區,以及生產特種水泥項目外,原則上不再新建、擴建日產1000噸及以下規模生產線。禁止新建、擴建機立窯、濕法窯、立波爾窯、干法中空窯等落后工藝生產線。(2)適應西部大開發戰略要求,加大向西部地區傾斜的力度。(3)繼續堅持“控制總量、調整結構”的方針。在大力發展預分解窯水泥的同時,搞好小水泥的淘汰工作。除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區外,預分解窯水泥發展一般不受布局上限制。特別是有市場潛力的西北、西南、東北地區,要在現有基礎上加快發展。(4)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加強環境保護,合理利用資源,鼓勵利用工業廢棄物。在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及環境重點控制區,嚴禁建設水泥生產線。

    2.地區發展重點

    (1)南方沿海地區 該地區是生產能力過剩最突出的地區。“十五”期間的主要任務是控制總量、調整結構和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十五”末,水泥生產能力控制在1.45億噸以內。新增900萬噸預分解窯水泥生產能力。

    (2)長江三角洲及中下游地區 該地區上海不再發展水泥。浙江是淘汰落后和控制總量的重點省,“十五”末,水泥生產能力控制在1.85億噸。新增2300萬噸預分解窯水泥生產能力。

    (3)環渤海灣地區 該地區北京、天津不再發展水泥,山東、河北要重點淘汰落后生產能力、控制總量,遼寧結合熟料基地和粉磨站的建設有選擇地發展。“十五”末,水泥生產能力控制在1.5億噸左右,新增800萬噸預分解窯水泥生產能力。

    (4)黃河中游地區 該地區河南、山西是淘汰落后生產能力、控制總量的重點地區,陜西和內蒙古要結合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加快發展。“十五”末期,水泥生產能力控制在8000萬噸左右,力爭實現新增600萬噸預分解窯水泥生產能力。

    (5)東北地區 該地區是在總量控制的前提下重點發展地區。“十五”末期,水泥生產能力控制在3500萬噸。力爭實現新增500萬噸預分解窯水泥生產能力。

    (6)西南地區 該地區是在總量控制的前提下重點發展地區。“十五”末期,水泥生產能力控制在8000萬噸左右。力爭實現新增400萬噸預分解窯水泥生產能力。

    (7)西北地區 該地區是在總量控制的前提下重點發展地區。“十五”末期,水泥生產能力控制在3000萬噸左右。力爭實現新增500萬噸預分解窯水泥生產能力。

    按照上述安排,“十五”期間,全國水泥年生產能力控制在7億噸左右,能力發揮率達到85%,水泥總產量約為6.0億噸,新增預分解窯水泥生產能力6000萬噸。

    六、對策與措施

    (一)多方籌集資金,力爭實現新增預分解窯水泥6000萬噸的奮斗目標

    “十五”期間,預分解窯水泥生產能力增加6000萬噸,約需建設資金300億元,資金不足仍將是發展的制約因素。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思路,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的多元化投資體制。第一,利用資本市場籌措發展資金,重點是利用證券市場籌集資金。目前在國內上市水泥企業已達20余家,這些上市企業在企業規模、經營管理、技術裝備、經濟效益、產品競爭能力和企業發展能力上具有優勢。首先,應扶持已上市水泥企業的發展,使其具備不斷從證券市場融資的能力。其次,鼓勵具備條件的水泥企業上市,擴大上市水泥企業數量。爭取在資本市場籌集發展資金30億元。第二,鑒于目前水泥企業投資主體尚在發育階段,企業自我發展能力不足,國家將水泥工業列入國家重點技術改造支持行業,爭取部分技術改造項目貼息扶持。第三,堅持對外開放,擴大利用外資,利用外資的規模要比“九五”有較大幅度增長,特別是加大中西部地區利用外資的工作力度。爭取“十五”期間利用外資額占投資總額的20%以上,達到7.5億美元,同時吸引20億國內配套資金。

    (二)緊緊依靠科技進步,推進水泥產業優化升級

    水泥工業技術創新、發展高新技術,集中體現在推廣應用當今國際上廣泛采用的先進的預分解窯生產工藝上。“十五”期間,水泥工業科技進步的總體目標是使我國預分解窯技術達到國際20世紀90年代先進水平,使科技進步成為推進水泥工業產業優化和升級的強大動力。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在三個方面取得突破。一是日產2000噸級、4000噸級預分解窯生產線的推廣應用取得突破,成為“十五”期間新增水泥生產能力的主體技術裝備,同時噸水泥投資控制在500元以下。二是開發日產5000噸~10000噸預分解窯技術裝備,實現大型技術裝備基本立足于國內的突破。三是按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提高水泥質量,以減少混凝土中水泥的用量、擴大工業廢渣利用量為目的,開發高性能、高耐久性水泥混凝土生產技術,開發廢棄物等再生能源利用技術。

    (三)繼續貫徹行業發展方針

    “九五”后期,水泥工業發展堅持“等量淘汰”或“超量淘汰”的原則,貫徹“低投資、國產化”以及“限制、淘汰、改造、提高”的方針,有力推進了行業結構調整的步伐,初步遏制了立窯水泥的盲目發展,促進了新型干法水泥的發展。“十五”期間,要繼續貫徹上述指導方針,引導水泥工業健康發展。各地政府部門要在控制總量基本平衡、制止不合理重復建設、規范市場、引導消費方面,發揮宏觀調控作用。淘汰小水泥工作要在全面推進的基礎上,加大發達地區和能力過剩突出地區的淘汰力度,要從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轉向主要依靠市場和產品質量法、環保法、礦產資源法等法律法規手段。

    (四)加快水泥企業重組步伐,支持大企業、大集團的發展

    水泥工業結構不合理,一方面表現在技術結構、產品結構、規模結構不合理,另一方面表現在企業組織結構、資本結構、債務結構不合理。因此,必須通過企業聯合、兼并、收購、破產、承包、租賃等形式,使現有的生產要素進行優化組合,從而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十五”期間,水泥企業重組一是要鼓勵強強聯合(合并重組),在行業內形成幾家年生產能力1000萬噸以上大型企業或企業集團,培育投資主體,使其成為行業發展的導向力量;二是鼓勵支持大型優勢企業,通過聯合、收購等方式,對中小企業進行重組,帶動中小企業的發展;三是對經營不善、資不抵債的企業,通過一定的法律手段采取破產方式重組。

    (五)研究制定水泥發展政策

    1.通過轉標,使全部水泥都實行ISO標準。要盡快修訂發布水泥企業質量管理規程,保證出廠水泥質量。制定水泥使用的有關法規,制定各類重要混凝土工程(如橋梁、海港工程、水利大壩、高速公路等)的耐用年限,推廣高強混凝土和高性能混凝土,通過水泥使用法規的規范,限制小水泥的使用范圍。提倡并鼓勵特殊工程(如公路建設)使用特種水泥,鼓勵使用散裝水泥和商品混凝土。探討提高我國混凝土標號,減少浪費。

  2.研究用稅收手段推動結構調整,如對限制和鼓勵發展的技術和產品實行差別稅率等。

  3.將“開發日產5000噸~10000噸大型預分解窯技術及裝備”項目列入國家重大技術裝備引進和開發計劃,并選擇條件好的、有實力的企業,在“十五”期間實施國產化示范線的建設。

  4.努力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推進一批中外合資、外商獨資項目,盡快扭轉水泥工業利用外資的被動局面。

  5.對水泥大型成套裝備出口提供賣方信貸支持。

編輯: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水泥網立場。聯系電話:0571-85871513,郵箱:news@ccement.com。

最新評論

網友留言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水泥網立場

暫無評論

發表評論

閱讀榜

2025-03-31 09:56:53
主站蜘蛛池模板: 行唐县| 宿松县| 黄骅市| 金寨县| 酒泉市| 太湖县| 腾冲县| 临颍县| 永春县| 商河县| 汝城县| 太和县| 福鼎市| 德州市| 漯河市| 通辽市| 凌源市| 乌拉特后旗| 延川县| 康乐县| 江安县| 鄯善县| 大理市| 阳东县| 莱西市| 阿图什市| 共和县| 广南县| 兴文县| 宁安市| 宽甸| 龙陵县| 达拉特旗| 阿鲁科尔沁旗| 商丘市| 阜新市| 西吉县| 吉首市| 巴林左旗| 龙门县| 同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