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中南區域水泥企業呼吁行業加強自律意識
受經濟熱點轉移及全球金融危機沖擊影響,在新一輪經濟發展中,一批大水泥企業成為了在經濟下滑下市場的中流砥柱。2009年,在中國經濟刺激政策的支持下,成熟的區域市場的發展主要看水泥大企業對市場的保護程度,特別是對成熟市場供需關系的維護。這已成為了國內眾多水泥生產企業的共識。因此,“水泥價格戰”、“水泥市場如何維持穩定秩序”等話題再度成為了眾多大型水泥企業關注的焦點。
日前,安徽海螺水泥執行董事郭景彬向上海證券報表示,“國家4萬億投資對水泥產業有巨大支持,如果今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能達到20%左右,則水泥增長速度在5-6%左右,但總量不會超過1億噸。” 考慮到固定資產投資落地的階段性,預計今下半年全社會對水泥的需求才會明顯顯現出來。“我們預計今年上半年全國水泥需求持平或有1%的增長,而下半年的水泥需求增長將在10%-11%。”郭景彬說。
另有部分水泥業內巨頭從區域市場角度分析認為,09年西南、西北區域市場水泥需求增長性最強,中部地區次之,而上海、浙江、廣東等華東、華南區域則最為困難。 隨著華東、華南區域水泥企業競爭的日趨激烈,水泥企業為率先搶占市場份額而引發價格戰,最終可能導致水泥市場秩序紊亂局面的擔憂也將無可避免。對此,以浙江紅火集團為代表的水泥企業紛紛呼吁水泥行業自身加強自律意識,區域龍頭企業要保持價格穩定,不能率先降價。
對此,郭景彬表示,水泥企業希望能夠聯合提價,把市場做的更好一些,多賺點錢,這是大家共同的心愿。但是在市場經濟的殘酷實際下,聯合很難。海螺水泥也曾經做過很多這種嘗試,很多企業也聯合過,也取得階段性成果,但最終還是成效不大。在供需關系惡劣的地區,大企業之間的聯合成效被小企業所吞噬,只有在供需關系維持較好的地區,聯合才有可能。市場是殘酷的,優勝劣汰,必須經過一個痛苦的過程,市場才能健康發展與前行。而競爭是一個行業企業走向興旺發達,走向脫胎換貴的的必由之路。企業的競爭不能再停留在成本的控制上,而是要注重效益。國內水泥行業的競爭理論成本比對手低多,這是種紅海戰略。大家都還在拼成本,拼到缺少社會責任,缺少產品質量責任,奶制品業的三鹿事件或許可以給水泥行業帶來些思考。
以降價來搶占水泥市場份額實現企業盈利的手段是不理性的,對整個水泥行業來說也有害無利的。對此,華潤水泥紀友紅也表示,希望行業的大企業和老企業能夠在市場淡季時更積極的協調和聯合,穩定價格和市場份額,合作共贏,維護好行業的利益。保持目前的價格水平,不傾向降價,以便在下半年市場增長時,大家都能獲得好的收益。
與此同時,江蘇盤固集團的徐宏斌也發表了意見和建議。他認為水泥行業要做好,一定要遵循一句話,團結就是力量,溝通產生效益。也就是說,行業一定要團結,區域一定要溝通。特別是在華東和中南區域水泥企業一定要講究團結,廠家一定要溝通。要防止在同一個區域產生無序的競爭。以往協會開展的市場自律會、協調會都比較簡單,應該研究市場。要細分市場,研究市場,維護自己的利潤水平,而不是單單的漲價跌價。
要真正的整合、協同市場只有通過更高層次的資本聯合來完成從根本上達到市場整合的目的。此外還要在技術層面上加強企業之間的信息溝通和透明度。日前,同力水泥的尚達平表示,希望廣大水泥企業多關注市場的水泥質量。一味的拼價格不但會擾亂市場秩序,由此還很有可能爆發出水泥行業的“三聚氰胺”事件,進而嚴重影響到整個行業和公眾的利潤。為此,水泥企業應自覺承擔起自身的社會責任,維護市場穩定加強產品質量檢查。
關于市場,河南天瑞水泥表示目前的主要問題是淡季時的競爭。在市場旺季的時候各企業還能做到通過市場協調來穩定價格,但是到了淡季的時候就協調不了了,有企業就開始率先降價,寄希望通過降價來搶奪市場份額,這種做法不僅往往達不到效果,最后還容易導致行業的整體價格下降,利潤受損,到了旺季價格甚至都起不來。在市場供需極端失衡時,企業生存出現困難,各方因為損失慘重,只能走向兼并重組,而這種現象又很難出現,以至于市場最后很難達到一種穩定的狀態。就目前在還能在市場中運營的企業而言,當前最需要考慮的是在淡季如何維護市場。而不是像很多企業那樣抱著博弈和僥幸的心理,希望通過率先降價來搶占市場份額。
中國有句俗話:“便宜沒好貨”,同一區域的產品其成本基本是一定的,除非是跨區域的比較,如果一味的拼成本,那么犧牲的可能就是不僅僅是社會利益,還有公眾利益。企業自然也無法實現可持續經營的發展戰略。為此,希望在市場還沒有出現嚴重惡化的時候,區域大企業和占市場主導地位的企業必須率先形成自律意識,盡可能的不要率先降價,以此才能形成水泥市場良性循環的穩定秩序。
(中國水泥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編輯:hdj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