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平:2009年是中國建材業的牛年
讀者朋友們:
大家新年好。很高興有這樣的機會和大家一起交流。我想先和大家分享兩個小故事。
第一個故事是2004年,當我在中國建材集團的領導班子會議上第一次提出上市構想時,所有的人都用懷疑的眼神看著我。我知道大家的擔心,因為那時的中國建材集團規模還很小。我告訴大家,我們必須自信地走資本運作、聯合重組的道路,才能建成具備國際競爭力的行業排頭兵企業。
2005年仲夏,摩根士丹利的一位分析師告訴我們,全球都不看好中國的基本建設,不看好中國的水泥業。而我告訴他們,中國建材一定能夠做大主營業務,一定能夠獲得資本市場的支持。結果,通過我們的艱苦努力,2006年中國建材(3323.HK)終于在香港成功上市。上市后在資本市場的強力支持下,中國建材的主業水泥業務得到了快速成長,上市當年它在所有中資股里面漲幅第二,2007年漲幅第一。
第二個故事更早些,是1992年我剛當北新建材廠長的時候,企業面臨的困難非常多,銀行也不給貸款,大家都感覺北新快倒閉了。可是我認為這個企業的成長才剛剛開始,成立13年只是打了一個基礎,就像一個小伙子只是幾天沒有洗臉一樣,如果洗洗臉、換一身新衣服,還是一個“靚仔”。所以那段時間我每天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給自己信心、給員工信心。
結果,5年后,北新建材(000786.SH)在A股上市,現在已經是一家穩定成長的優秀上市公司。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這兩個故事,就是想告訴大家,無論遇到任何艱難險阻都必須有信心。
從2008年下半年起,我們遇到了歷史罕見的金融風暴。我做企業多年,經歷過多次經濟周期,深知這一場金融風暴帶來的影響不可低估。但是,面對危機,既要充分估計困難,又不能妄自菲薄,人不自信,誰人信之!
以我在央企多年的經驗,我想與大家分享的體會是,國際金融風暴引致全球經濟危機已是客觀事實,中國經濟受國際經濟形勢的影響也是客觀事實,但是我國正處在工業發展中期,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這也是客觀的。
對經濟危機的殺傷力,我個人認同不能低估它對實體經濟影響的看法。但我也更愿意相信,這場風暴并沒有改變中國經濟的基本面,它只是暫時患上了“感冒”。
從整體形勢來看,我國的經濟遠遠比現在反應的情況要好,所以要盡快地恢復對經濟的信心,要克服恐慌心理,因為中國的基本面是健康的。
國家為了擺脫此次金融危機影響已經果斷出臺一系列政策,包括貨幣的政策、財政的政策,以及恢復對出口企業一些稅收減免的讓稅政策。
在消費投資拉動方面,國家投資4萬億元擴大內需,出臺了“國十條”和“國金三十條”等一系列“保增長、促發展、調結構”的措施和政策,同時各地方政府也響應中央號召,相繼出臺總額超過18萬億的投資拉動計劃。
這些明確表明了政府堅定不移的決心,表明了政府要千方百計確保中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最近很多人也在問我,對2009年的建材行業怎么看?我個人的看法是“積極正面”,甚至可以說2009年是中國建材業的牛年。
現在政府已經拉動了基本建設,各地方政府也出臺了一些基本建設的措施,新一輪的建設高潮逐漸形成,這讓建材行業成了最大的受益者。國家的四萬億拉動,山東有“四橫四縱”的鐵路規劃,湖南要新建26條高速公路,全國開始振興九大行業,九大行業的振興都對建材有需求,所以建材行業應該在擴大內需中緊緊抓住行業結構調整、企業聯合重組等歷史性機遇,發展壯大。
具體到建材中占70%的水泥行業,水泥是基本建設的“糧食”,我對2009年水泥市場的看法是十分積極的。
對水泥的需求主要體現在:
第一,公共交通和公共設施的投入建設;
第二,中等城市的住房建設;
第三,農村改革也會刺激農村產業化的發展以及住宅現代化的發展;
第四,大規模的民生建設,諸如醫院、學校等建設。
其中第一和第四類需求大體占到整體需要量的40%,房地產方面的需求占到30%,農村市場占到30%,區域性不同這個比例也會有差異。中央擴大內需,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在農村,所以我認為,在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房屋工廠”若能逐步建立,則它將成為拉動農村經濟增長和就業的一個支柱型產業。
因此,我對建材行業的需求是十分有信心的,同時我也主張行業要加強結構調整。一是繼續推動聯合重組,加大行業集中度,促進市場健康發展。二是繼續淘汰立窯等落后生產力,確保產品質量,避免行業質量風險。
主要觀點
從整體形勢來看,我國的經濟遠遠比現在反應的情況要好,所以要盡快地恢復對經濟的信心,要克服恐慌心理,因為中國的基本面是健康的。
(中國水泥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hdj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