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抓歷史新機遇 因地制宜促轉型 努力打造高質量發展新高地
近年來,河北省張家口市下花園區搶抓京津冀協同發展、京張高鐵建設、北京冬奧會舉辦等重大機遇,積極壯大接續替代產業,大力補齊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短板,不斷改善人民群眾生活質量,推動城市轉型發展取得明顯成效。在2021年度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績效評價中,下花園區獲評優秀等次。
一是壯大接續替代產業,加快推動經濟轉型。堅決淘汰污染企業和落后產能,充分考慮土地、環境承載能力,努力培育現代制造、數字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搭建產業集聚發展平臺,因地制宜在煤礦廢棄土地上建設標準化廠房5萬平米、園區路網體系近20公里,建設形成了集科技高端化、產業集群化為一體的省級經濟開發區,吸引31家企業入駐,推動產業實現集約化、特色化發展。大力發展文體旅游、醫療康養等特色服務業,推動段家堡健康養生旅游、中國(京北)航天科技文旅城、萬和紅色軍事體育科技園等一批文旅項目落地,打造形成全域旅游示范區。全區經濟實力不斷增強,2021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7.4%。
二是補齊基礎設施短板,持續提升城市品質。堅持把城市建設作為吸引優質生產要素聚集的關鍵舉措,大力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累計實施城區東擴、路網升級、景觀提升等近300余項城建重點工程,六縱六橫的城區路網體系初步構建,建成區面積擴大了1.5倍,轉型發展空間得到有效拓展。加快推進城市公共服務設施提檔升級,廣電藝術中心全面完工,圖書館、文化館建成投用,城區公共區域、景區實現WiFi全覆蓋,街角公園星羅棋布、點綴全城,建成區綠地率、綠化覆蓋率分別達到39.6%、43.7%,人均公園綠地面積26.28平方米,成功創建全國衛生城市、省級文明城區。
三是加強生態環境治理,不斷完善環境質量。深入踐行“兩山”理論,立足建設“首都水源涵養功能區和生態環境支撐區”的城市發展目標,深入挖掘“七分山水兩分園”的自然資源稟賦,大力實施生態強區戰略。加大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力度,實施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程,累計治理廢舊礦山面積7平方公里,恢復植被4400畝,城市森林覆蓋率達到50%;高標準完成洋河、戴家營河、東河綜合治理,人均水域面積提升至12平方米;大氣污染治理成效明顯,2021年,全區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14.3%,優良天數達到327天,空氣質量處于京津冀區域最好水平,有效實現了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
四是切實保障改善民生,推動轉型成果共享。始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轉型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持續加大財政資金投入,扎實為民辦好實事,著力解決民生難題。努力推進教育提質擴容,相繼完成區幼兒園、中小學改擴建工程,北大金秋燕園高級中學、北大幼兒園等優質教育資源入駐投運,教育環境得到明顯改善。積極提升醫療服務水平,新建區醫院投入使用,120急救中心啟動運行,全區醫療應急救助能力實現大幅提升。不斷強化社會保障能力建設,推動失地農民養老、困難企業退休職工醫療等一大批歷史遺留問題得到妥善解決。大力改善群眾居住環境,深入實施老舊小區改造,積極推進城鄉一體化環境治理,成功獲評省級村莊清潔行動全域示范縣區。2021年,全區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2.3%,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明顯增強。
編輯:Octopus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