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碳減排、承兌匯票、分級管控...盤點今年“全國兩會”代表委員關于水泥行業發展的建議
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于5日在北京開幕,來自全國近3000名全國人大代表齊聚北京。多位代表委員提出了與水泥行業息息相關的建議。
全國人大代表、海螺集團董事長王誠:加快制訂水泥行業統一的碳基礎核定標準
對于水泥行業減碳降碳,王誠建議,要借鑒電力、鋼鐵行業碳核定標準模式,加快制訂水泥行業統一的碳基礎核定標準,更加合理科學地分配碳權。“水泥行業要持續實施節能降碳和技術研發,大幅提高清潔能源消耗占比,需要大量資金投入,有關部門要在綠能項目立項、替代能源供應鏈等相關政策中,給予優惠支持和資金補助。”王誠說。
針對加快延鏈補鏈強鏈,優化產業布局,王誠表示,利用水泥行業礦山空間大、建筑物分布廣的優勢,加快構建綠色低碳產業生態鏈;積極布局光伏、風力等新能源體系,減少化石能源消耗;把水泥主業的投資向下游進行轉移,全力推進產業鏈的延伸拓展,加快骨料、商砼等終端市場的布點,健全產業鏈條。
此外,王誠建議,水泥行業要通過并購、參股等多種形式推動聯合重組,提高水泥行業集中度。目前中國規模以上水泥企業有3000多家,前十大企業的產能集中度不足60%,可提升的空間很大。水泥行業還要進一步地“走出去”,積極參與到國際市場競爭中去,把先進的技術、裝備、管理和服務輸送到海外,提升企業自身競爭力。
對于如何優化水泥產業結構,王誠認為,一要堅決遏制新增,在源頭上做好控制。行業和地方政府主管部門要共同出臺措施,堅決遏制盲目上馬的沖動,要嚴格以國家產能置換政策為指引,防止長期停產的“僵尸”產能死灰復燃。二要堅決淘汰落后產能。通過質量、能耗、環保等技術性約束手段,推動落后產能在“十四五”期間逐步出清,提升優質供給。三要實施差異管控,做好結構調整。不能“一刀切”地將水泥定義為“兩高”行業,應結合節能環保管控水平,差異化地來評定,能耗低、污染排放控制好的地區或企業鼓勵多開少停,能耗高、污染排放控制差的地區或企業應多停少開,通過行業間的統籌調劑,引導加大節能減排投入,促進轉型升級,切實體現優勝劣汰。
電價大幅上調給水泥行業生產經營帶來較大影響。通常而言,煤炭和電力成本占到水泥生產總成本的80%以上。為保障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王誠建議,結合能耗、環保等技術性指標,以《水泥單位產品能源消耗限額》為標準,差異化實施電價上浮政策,積極指導推進錯峰生產和限電限產,給予配套協同處置企業一定電價補貼。此外,各地電價上調標準盡可能趨同,避免不公平競爭。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材集團總工程師、凱盛科技集團董事長彭壽:建議完善政策體系加速光伏建筑一體化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材集團總工程師、凱盛科技集團董事長彭壽建議,明確相關法律責任,完善國家標準體系,完善政策體系,加速光伏建筑一體化發展。
大力發展光伏建筑一體化(BIPV)是推進綠色新型城鎮化、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抓手。作為“光伏+”應用的新場景、新業態、新模式,BIPV能否實現快速普及、推動能源結構調整,關鍵在于政策引導。目前,國家及相關部委出臺了系列政策措施支持BIPV發展,相關標準化工作多年前也已啟動,但相關法規只作了倡導性、鼓勵性的支持,缺乏剛性要求,同時在材料、設計、施工、建筑等方面的標準與規范仍不健全,導致我國BIPV滲透率不足2%。 (3月1日,海螺集團宣城BIPV光伏建材項目在集團總部正式簽約。)
因此,彭壽建議,全國人大應盡快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筑法》(2019年修正)、《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2018年修正)、《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2018年修正)等相關法律法規,將光伏材料應用、BIPV發展等強制性要求納入政策法規體系,明確相關法律責任,完善國家標準體系,為BIPV的快速發展提供政策保障與支撐。(3月1日,海螺集團宣城BIPV光伏建材項目在集團總部正式簽約。)
全國人大代表、蒙西水泥化驗室主任劉麗芬:加大工業副產石膏資源綜合利用
“工業副產石膏作為八大工業固廢之一,涉及化工、電力、冶金、農業等多個領域十幾萬家企業。目前工業副產石膏的累積堆存量已超過8億噸。工業副產石膏大量堆存,既占用土地,又浪費資源,其含有的酸性及其他有害物質,若處置不當,會對周邊環境造成污染。”劉麗芬說。
石膏、水泥、石灰并稱為三大建筑膠凝材料。每生產1噸水泥,二氧化碳排放量約為0.9噸,而生產建筑石膏粉產生的二氧化碳只有0.1噸至0.2噸,如規模化應用可大大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但受傳統建筑結構及建材使用習慣、資源分布不均、優質資源匱乏、傳統天然石膏建材附加值和品位低、裝配式建筑發展滯后等因素影響,我國石膏使用在建材領域占比較低。
為解決上述問題,劉麗芬建議,制定《石膏基自流平砂漿》強制性國家標準。健全綠色低碳的消費體系與觀念,加大宣傳力度,為促進工業副產石膏利用營造良好氛圍。政府加大對工業副產石膏可持續管理和利用的力度。提高相關應用行業和消費用戶對工業副產石膏的理性認識,樹立工業副產石膏是二次資源的科學認知;加強石膏建材綠色產品和服務認證管理,建立健全正向激勵和負向約束機制,為公眾監督創造有利條件,從而有效推動工業副產石膏資源化利用的良性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西南大區執行總裁、川渝區域總裁 張來輝
以發展的眼光和標準,科學看待和重新定義高耗能或資源型等產業的屬性及特征,分類區分界定基礎制造等領域的能力與水平;組織開展企業白名單試點工作,將能耗低、排污低的水泥企業納入白名單;有序開展節能工作,杜絕“運動式減碳”和“運動式能耗管控”;鼓勵水泥企業發展替代燃料和清潔能源等。
鄭月明代表:建議完善重污染天氣應急減排措施和重點行業績效分級標準
鄭月明介紹,2020年6月,國家生態環境部重新修訂了《重污染天氣重點行業應急減排措施制定技術指南》(以下簡稱指南),要求全面推行差異化減排措施,對重點區域重點行業持續開展績效分級。A級和引領企業可自主采取減排措施;B級及以下企業和非引領企業,減排力度不低于指南要求。按照指南要求:“未實施績效分級的行業,可由各省(市)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自行制定統一的績效分級標準,實施差異化減排措施”。
他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對重點行業適用范圍和績效分級標準進一步梳理,將重點行業尤其是新興產業(如MTO等)納入績效分級體系;加強對省(市)制定績效分級標準的指導,使分級體系更加科學合理,使重點行業和企業“有類可歸”、“有規可依”;對重點企業減排實施動態監測,給予排放達標尤其是超低排放的工業企業、國家認定的“綠色工廠”企業更寬松的環保政策。
全國人大代表黃建平:商業承兌匯票違約成本較低,建議加強風險管控
黃建平認為,在一定程度上,商業承兌匯票演變成大企業擠兌中小制造業企業生存空間的“工具”,持有大量商業承兌匯票的企業現金流壓力巨大,同時,商業承兌匯票違約成本較低,難以形成威懾力。黃建平表示,今年重點關注商業承兌匯票風險對制造業企業的影響,將提交《關于多途徑防控商業承兌匯票風險,為制造業營造安全持續發展環境的建議》。
因此,黃建平建議加強對商業承兌匯票的風險管控,發揮銀行體系在商業承兌匯票風險管理中的作用。
全國人大代表胡成中:修改環保法,構建雙碳改革法律制度
胡成中認為,雙碳改革必須在具有強制性、規范性、可操作性的法律制度指引下穩妥推進。目前應對氣候變化專門立法和環境法典化都處在研究論證階段,成果尚未成熟,而減碳工作已經開展,制度構建迫在眉睫。胡成中建議從生態環境領域的基本法《環境保護法》的修改入手,使碳排放與治理有法可依,未來在《憲法》與《環境保護法》框架下,再制定單項法律和配套辦法逐步完善。
全國政協委員蔡慶鋒:建議探索制定我國CCUS產業稅收優惠和補貼激勵政策
2022年全國兩會召開在即,全國政協委員、民革天津市委會副主委蔡慶鋒今年提交了“建議探索制定我國CCUS產業稅收優惠和補貼激勵政策”提案。他認為,碳中和的難點在于二氧化碳的絕對減少,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減排潛力大,是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在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同時實現能源增產增效具有附帶經濟效益的減排途徑。
蔡慶鋒委員近年來針對碳中和深入研究提出建議。去年提出的“充分發揮天然氣實現碳達峰橋梁作用的建議”得到有關部分的充分肯定。他告訴記者,我國CCUS項目類型多樣,但規模較小,缺乏大規模的多種技術組合的全流程工業化示范,CCUS項目經濟效益不佳。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CCUS的捕集能耗和成本較高,高能耗、高成本、高不確定性,使得CCUS增產增效和減排的收益無法得到充分體現,特別是缺乏激勵政策極大地制約了CCUS技術的大規模應用。
為應對未來嚴峻節能形式,不少水泥企業已經開始積極行動,探索節能降碳技術研發與應用,布局光伏等新能源領域,但依然面臨眾多未知困難。為此,中國水泥網將于2022年3月17-18日,在安徽蕪湖海螺大酒店舉辦以“節能降碳 創新增效 綠色升級”為主題的“第九屆中國水泥節能環保技術交流大會暨水泥‘雙碳’大會”。誠邀政府主管領導、行業技術專家、科研單位、水泥生產企業和供應商等,共同探討水泥行業節能減排新途徑,加速實現綠色高質量發展。
編輯:余丹丹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