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型及互聯網型:新經濟時代的水泥工業
近10年來,歐美一些國家的水泥企業敏銳地意識到新經濟時代的需求,運用前瞻理念,采取積極策略,適時地進行了正確的自我定位與轉型,成功地進行著對傳統水泥工業的升級、創新、重組與整合,逐步實現了傳統水泥企業向環保型及互聯網型企業的戰略轉型。
新經濟時代水泥工業的發展趨向及其目標,主要可歸納為7個方面:
1水泥工業和生態環境完全相容,和諧共存。水泥企業對周圍環境達到零污染;
2降低能耗,創新余熱回收技術,達到水泥企業對電能的零消耗;
3擴大利廢功能,為全社會服務。水泥企業不僅要保證廢料、廢渣、廢水的零排放,而且還要實現對天然礦物燃料的零消耗,開發再生燃料,完全取代熟料的煅燒用煤,同時大幅降低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排放;
4運用數字神經網絡系統及專家系統,優化智能型過程控制,實現無人操作和遠程調控或“診斷”,創新生產管理體制與模式;
5提供個性化服務,水泥企業將按不同客戶的各種需求,設計其產品的最佳質量指標,批量生產,實時發運;
6繼續提高工藝效率。機電裝備的可靠性和設備運轉率,窯系統的年運轉率要穩定在90%以上;
7水泥企業都要聯網,實施電子商務,企業與消費者、供應商與合作伙伴之間實現零距離的實時溝通與洽商,消除時空障礙,提高商務活動效率,大幅降低成本,水泥企業的備配件及易耗品實現零庫存。
總之,水泥企業不僅可以基本上實現上述“六個零”的目標,而且還能廣泛地與其他工業組成仿生群樂體或生態工業園,協同處理和再循環利用全社會的各種廢料、廢渣以及生活垃圾,為其負增長及消解其對環境的壓力作出貢獻,進一步實現“六零一負”的目標,同時發揮環保補償效能。
顯然,只有那些基本上實現了“六零一負”的環保型水泥企業才會具有相應的環保補償能力。對于我國當前水泥工業而言,其當務之急首先應當真正地扭轉其“污染大戶”和“耗能大戶”的局面,之后,才可能發揮其“利廢”功能或“生態代償”能力。
20世紀80年代,一些發達國家的水泥工業曾被視為“夕陽工業”。然而,近四五年內以德國和美國為先導,其他的發達國家也急起直追,相繼采用環保型最佳先進適用技術BAT和internet網絡技術,對各自國家的傳統水泥企業進行了環保型信息化升級換代的技術改造。同時在世界各地也新建了一批綠色型、網絡型的先進水泥生產線。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是,這些生產線在節能利廢、智能化過程控制、生態環境保護、用戶個性化服務、電子商務應用、管理模式創新等重要領域,全方位地一躍而成為新經濟時代水泥工業可持續發展的典范。在德國,水泥工業已成為傳統制造業中率先進入綠色型的先驅。美國水泥企業則在互聯網和電子商務方面明顯領先,大步走向網絡經濟。
在水泥工業燒廢料方面,1999年法國和瑞典已取代了全國水泥熟料煅燒用燃料的18%~20%,北歐諸國為10%~14%,英國為8%,美國為5%;在瑞典和美國的個別水泥企業中,燒廢料的比例已有高達80%的實例,瑞典已制訂了具體措施,計劃2008年全國達到50%以上,2020年基本實現100%。
新經濟時代的新型水泥工業已顯端倪,那就是建立環保型及互聯網型的新型水泥企業,傳統水泥企業必須向這個方向定位與轉型,而且還應盡快地作出反應。我國水泥工業和大中型水泥企業首先應在理念上和策略上作好充分的研究與準備,才能制訂出符合國情的具體行動方案,才能及時抓住機遇,為我國水泥工業的跨越式發展作出貢獻。
編輯: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