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救市難治本 寒冬明年到
“我的價值就在于敢講真話。”6日,素有“郎監管”之稱的郎咸平教授做客佛山“名家大講堂”時再次放言,政府此次4萬億元救市資金若僅集中于基建工程,將是治標不治本。只有投向民營經濟,實現藏富于民,才能扭轉經濟頹勢。
對于民企頻頻喊“過冬”的舉動,他則表示,現在還只是“中秋”,真正的經濟“寒冬”明年才會到來。
關于救市:
4萬億不能做“一錘子”買賣
“目前國家出臺的救市政策,如減息、減免印花稅、調整房貸政策和兩萬億的鐵路建設投資會在短期內起到效果。”在郎咸平眼中,這些救市措施可能讓今年甚至明年的GDP成績單依然很亮眼,但都是治標不治本,并不能改善制造業投資營商環境惡化的境況,而這正是中國經濟步入衰退的主因。
他認為,此次四萬億元擴大內需刺激經濟措施中,大部分資金將投向基建工程,只能讓冷的產業更冷,熱的產業更熱,這樣的救市措施是一錘子買賣,甚至可能因為資金的逆流而加重民營經濟的蕭條。“高速公路、鐵路建完了就建完了,不可能像民營經濟那樣創造‘滾雪球’的效應。”郎咸平說:“假若把這些錢投到民營經濟中去,民營企業有更多的資源賺到更多的錢,再進行轉投資,產生7~8倍的投資效果,然后聘用更多的工人,企業效益更好做得更大,整個經濟鏈條就可以活起來。”
此外,擴大居民消費也要從扶持民營經濟、藏富于民著手。“中國老百姓的工資增長率相比于通脹率是負的,手里沒錢因此不想消費。而中國的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大家也不敢消費。”郎咸平指出,民營經濟雇用了90%以上的勞工,只有扶持民營經濟,增加企業利潤,才可能解決居民的就業問題,并提高居民收入,實現藏富于民。
關于民企:
政府要幫手整合“6+1”產業鏈
面對前景不明的全球經濟形勢,正承擔巨大經營壓力的民營企業應該何去何從?語不驚人誓不休的郎咸平坦言,“中國制造業早在兩年前已開始衰退,加上此次金融危機的沖擊,歐美國家消費需求嚴重減少,如果外部環境不改變,企業只能坐以待斃。”
在把企業“驚”出一身冷汗后,他又表示,應對金融風暴,企業可以從短期、中期、長期三個方面著手,提高自身抗風險能力。短期內應該立刻降低負債比例,增加現金流,同時減少投資;中期目標來看,則需要政府主導幫助企業進行“6+1”產業鏈的高效整合。“6+1”制造產業鏈包括產品制造、產品設計、原料采購、倉儲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終端零售,其中產品制造為“1”,其余環節為“6”。
他舉例說,服裝企業走完“6+1”整個產業鏈一般需要180天,但西班牙服裝零售商ZARA僅需12天,其產值成本相差90%。目前,部分廣東服裝企業也在做產業鏈整合,而華為、富士康是做“6+1”高效整合比較成功的模本。
從長遠來看,企業還應做好“6+1”中的“1”這個小系統,建立穩定的流程工序系統。“一個飯店的魚香肉絲燒得好吃,光是一個大廚會燒還不行。如果想長期擁有這種優勢,就要嘗試把魚香肉絲制作步驟寫出來,幾經實驗和修改后形成大廚標準。以后,只要按照這個標準去‘生產’魚香肉絲,有沒有大廚已經不重要了。”郎咸平用一個生動的例子來解說“穩定的流程工序系統”。
(中國水泥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zlq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