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浮云遮望眼 改革創新謀新篇
近年來,水泥產能過剩,市場飽和,國家嚴控再建生產線,給以水泥工業應用技術研究與裝備開發的科研院所帶來了巨大挑戰。合肥水泥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合肥院)面臨復雜多變的經濟形勢和市場行情,始終堅持機制創新與科研創新“雙元驅動”,堅定走科研成果產業化道路,在重重考驗下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營業收入、利潤總額、新簽合同額和科研投入均實現復合式增長,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實現了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是在國際形勢嚴峻復雜和國內經濟處于爬坡過坎階段時提出的。在這個關鍵的歷史階段,國有企業要切實發揮“頂梁柱”作用,必須將改革不斷推向縱深,走在高質量發展的最前列。這份行動方案在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強國企國資監管、增強研發創新能力、完善激勵機制、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資金回報率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提出明確的任務舉措,并提出可量化、可考核的具體指標。可以說,合肥院出色地完成了上述指標。在改革中,合肥院不是“為混而混”,“一混了之”,“重‘混’輕‘改’”,而是在“混資本”的同時,不斷探索和完善“改機制”,保證程序合法合規。在公司治理、落實董事會職權、三項制度改革、中長期激勵、約束機制和混合所有制企業黨的建設方面都形成了一整套切實可行的制度和執行方案。從而在合肥院形成了干部能上能下,股份能有能無,股隨崗走,崗變股變的長效機制,使改革惠及每一位為企業作出貢獻的員工。
正是以這樣扎實的改革為基礎,合肥院在錯綜復雜的經濟形勢下,仍能廓清謎霧,瞄準行業前沿迫切需求,以機制創新為企業生生不息的源泉,以科技創新引領裝備產業化發展,在實踐中不斷解決問題,從而形成高端和名牌產品,獲得市場的青睞。
筆者在采訪合肥院黨委書記、董事長朱兵時了解到,合肥院的機制創新具有自己的特色和成效。院領導班子人員并不持有股份,每家公司收入最高的也不一定是公司總經理。股份及激勵向經營和科技創新人才傾斜。在合肥院,員工可以根據自己的價值取向和能力去公平競爭院職能管理崗位或是到一線業務市場中去一決高下。人員的合理流動,使機制創新與科技創新人盡其才。朱兵認為,他們之所以能在市場過剩的形勢下,保持穩定增長態勢,得益于合肥院下出的一步步先手棋,提前布局的戰略規劃。國內項目與國外項目、行業內項目與行業外項目齊頭并進。受國外疫情影響,貿易封鎖,便側重于內循環;行業內產能過剩,便在行業外開疆拓土,反之亦然。合肥院近年來的科技創新著眼于節能降耗上,市場競爭越激烈,企業對節能降耗、低碳環保越重視,合肥院的裝備也越受歡迎。由于合肥院牢牢把握了高端裝備市場,使得他們具備了資金風控的能力。近年來企業現金流充足,資產負債率保持低位。為后面的持續穩定發展做準備。他們現在合肥市建設世界級的水泥研發中心和高端裝備智造產業園,與高校及重點企業合作,解決行業發展中的瓶頸問題。合肥院潛心關鍵技術研發和企業經營發展,在“做精、做強、做久”上下功夫,致力于打造成中國水泥行業受人尊敬的百年老店。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事在人為,辦法總比困難多。本站今天報道的“合肥院在國企三年改革行動方案中交出滿意答卷”說明,國家鼓勵機制創新,抓住了事物發展的關鍵,為國有控股企業注入了活力。合肥院的經驗可執行、可推廣、可復制,值得國有企業借鑒。
大國重器,未來可期。
合肥院在國企改革中交出滿意答卷
在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中,合肥水泥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合肥院)積極求變,大膽探索,改革創新,所屬七家子公司,全部實現了混合所有制改革,以機制創新為動力,加快科技創新步伐,企業競爭力、控制力、影響力和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三年來,營業收入與利潤總額分別增長了103.59%和35.34%。
2019年,國家選取百余戶中央企業子企業和百余戶地方國有骨干企業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在改革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率先取得突破,稱之為“雙百行動”。合肥院名列其中。經過3年試點,2022年7月,國務院國有企業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布“雙百企業”年度專項考核結果。共有251戶“雙百企業”參與考核,考核結果分為標桿、優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5個等級。其中評為標桿的39戶,合肥院以綜合考核第八名的優異成績獲評標桿企業。據悉,這是全國國有建材企業中,唯一進入前10名的企業。
一、狠抓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落地見效
(一)加強黨的領導,準確界定各治理主體的權責邊界
合肥院黨委制定《黨委前置研究討論重大經營事項清單》,明確院黨委和其他治理主體的決策權限,界定各治理主體權責邊界,落實董事會、經理層重大決策需事先經黨委研究討論程序的要求。在重大項目建設過程中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推動黨建、經營深度融合。
(二)建立、健全董事會制度
合肥院所屬子公司全面實現董事會應建盡建,配齊建強。董事會中,外部董事均占多數。為了規范合肥院派出董事、監事的行為,督促更好地參與重大決策,根據外部董事專業經驗、履職經歷,建立外派董、監事人才庫和外派董、監事后備人才庫,旨在發揮決策智庫作用;同時推動建立專、獨董聯合工作機制,如選聘合肥工業大學教授擔任獨立董事,發揮高等院校學者的專業特長,為合肥院發展貢獻外部力量。
(三)搭建運營、創新、風控平臺
通過搭建院運營管理委員會、科學技術委員會、合規與風險控制委員會三大平臺,促成子公司經營管理做實做細。由合肥院經營班子和各分子公司、職能部門“一把手”組成的運營管理委員會,堅持“信息共享、品牌共建、院務共商”,致力于全院“一盤棋”,調動各經營主體資源,充分發揮抱團效應,整合運營資源;科學技術委員會主抓全院科研創新,通過不斷加強科研創新力度,以重大專項立項研究和首臺套產品應用推廣為抓手,持續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和技術進步,布局前沿科學,不斷增強發展后勁;合規與風險控制委員會持之以恒推動內控體系建設,堅持合規運營,識別和更新重要風險源,有的放矢,將合規與風險控制貫徹于企業生產經營全過程,逐步形成了齊抓共管的合規管理長效機制。
二、建立和完善多維度激勵體系
(一)規范股權管理,優化持股平臺建設
合肥院的科研成果產業化探索起步較早,富有成效。早期以科研項目為依托,項目成員持股與合肥院國有投資共同使科研成果產業化。但這種一股永持的體制為科研項目的持續發展帶來了制約,也影響了后續科技人員的積極性。“雙百行動”以來,合肥院在已取得改制子公司員工持股豐富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持續總結探索,積極研究推進員工直接持股向持股平臺間接持股轉換,目前合肥院7家混改子公司已全部建立了較為規范高效的員工持股平臺,實現混改企業全覆蓋。
混改企業在持股規則、審批程序等方面嚴格規范操作。《公司章程》明確約定關鍵崗位設職務股,持有人在任時持有,離任時以上年度經審計的每股凈資產值轉讓給繼任者。平臺合伙協議詳細規定合伙人的資格條件、持有份額和比例、入伙退伙條件和價格,并將股權退出機制和動態調整進入機制列入法定條款,為內部股權的合規管理創造條件。根據業績和創新方面的貢獻大小進行考核、晉升,實現了“股隨崗走,崗變股變”的激勵機制。從一成不變的持股向動態持股轉化。使人人有目標,企業也產生了源源不竭的動力。如2021年,其下屬中都公司便有23名骨干員工成為新的持股合伙人。
(二)多措并舉,有效激勵
合肥院積極組織院屬企業探索創新,在已有員工股權激勵的基礎上,豐富拓展超額利潤分享和虛擬股權激勵等方案。超額利潤分享綜合考慮戰略規劃、業績考核指標、歷史經營數據和本行業平均利潤水平,設定具有挑戰性的目標利潤,按約定比例提取超額利潤。合理確定總體激勵水平,實現有效激勵。虛擬股權激勵機制,營造激勵員工實現組織目標和自我目標的環境,激發和調動核心骨干的工作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吸引和保持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增強核心骨干與企業的共同價值取向,增強企業活力、創造力和競爭力,促進企業長期穩定可持續發展。
(三)創新科技人員薪酬激勵辦法,優化薪酬結構
合肥院對科技人才采用以崗定薪,崗變薪變的原則,探索出了一套接軌市場、效率優先的具有合肥院特色的薪酬激勵體系,根據不同階段的實際情況,進行局部調整和修改,使其日臻完善。
構建“基本薪酬總額+模擬分紅績效額”的控制模式,著重通過績效獎兌現績效考核成果。模擬分紅績效額主要以經濟效益或市場價值核算薪酬額;經營項目合同按現金凈利潤核算提成獎勵額;科研項目合同按項目成果進度以及價值貢獻核算薪酬總額,再根據員工的貢獻和考核進行分配。鼓勵各公司間互相協同協作,合肥院給予配套引導政策。通過多項激勵舉措,使公司員工能夠即時兌現當年經營成果帶來的獎勵,同時也激發了科技人才的干勁,在全院形成了只要成績多、貢獻大,收益就多的風氣。
三、聚焦創新機制,謀劃長遠戰略發展
以雙百改革為契機,合肥院高標準擘畫“一園一中心”發展藍圖,錨定科技創新,通過“一園一中心”建設,形成從應用基礎研究、技術和裝備開發到科研成果產業化完整的創新鏈。
(一)優化創新布局,打造創新策源地
近3年來,合肥院已成功獲批工信部“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工程”和“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等多個項目。躋身為水泥行業雙碳戰略排頭兵,在多項國家部委重大課題申報中一舉中標。即將正式啟用的中國建材(合肥)技術中心定位為合肥院創新策源地,致力于打造成為行業一流的研發基地、創新中心、孵化平臺和國際領先的水泥裝備研發基地。規劃“三站多室”創新體系,布局院士工作站、設計大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建設固廢資源化實驗室、先進控制實驗室、粉磨技術實驗室、熱化學反應及工程實驗室、工業煙氣污染控制實驗室、計量與輸送技術實驗室、復合耐磨材料實驗室以及公共實驗室等。系統制定配套制度,保障創新體系的規范運行功能,選拔和培養一批行業一流技術人才,開展相關領域全方位研究。
(二)建設智造平臺,打造產業聚集地
合肥院秉持綠色、智能、共享的設計理念,正在高標準、高定位的建設占地1000多畝、建筑面積達48萬平方米的高端裝備智造園。該園以智能化、生態化、資源集約化為方向,采用智能化、個性化和數字化產品與服務的生產模式,建設工業互聯平臺,通過全生命周期BIM技術和園區智能化系統實現園區數字化運維,達到從數字化車間到智慧工廠的飛躍,實現綠色制造、清潔生產,以共享促進高質量發展,打造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高端裝備智造基地和產業孵化基地。
改革與創新永無止境。三年來,合肥院共獲各種科技創新成果32項,其中95%都已實現產業化。通過持續探索改革與創新發展的新模式、新機制,合肥院的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和抗風險能力均得到加強。將成為中國建材集團麾下重要的高端裝備制造基地。
編輯:曾家明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