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這十年 | 積蓄新發之勢 水泥“智”造譜寫壯麗詩篇
過去的十年,作為傳統制造業重要一員的水泥行業,也始終把握住“智能制造”的時代浪潮,用數字化、智能化積蓄新發之勢,譜寫了傳統產業向智能升級的壯麗詩篇。
十年櫛風沐雨,十年闊步前行,我國制造業發展也邁入新時代。
一波波智能制造工廠加快轉型升級、一批批高端制造企業挺起中國工業“脊梁”、一項項國家領先技術走向全世界......這十年來,我國制造業已整體實現從傳統模式逐漸向智能化、數字化、網絡化轉變,在此轉變過程中,是智能制造在挑大梁,在起著關鍵性作用。
從2012年工信部發布《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到2016年工信部、財政部聯合制定了《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6-2020年)》,再到2021年工信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從規劃中可以看出,我國智能制造業在技術水平、解決方案、產業體系以及應用領域上,都有了很大提升,并且在持續加速前行。
槐坎南方智能工廠展示區
成績如何?十年來,我國建成700多個數字化車間/數字工廠,實施305個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和420個新模式應用項目,培育6000多家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2021年,我國重點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分別達到55.3%和74.7%。
過去的十年,作為傳統制造業重要一員的水泥行業,也始終把握住“智能制造”的時代浪潮,用數字化、智能化積蓄新發之勢,譜寫了傳統產業向智能升級的壯麗詩篇。
從自動化到智能化 水泥智能示范案例層出不窮
將時間線拉長來看,國內水泥行業的信息化建設實際上從上世紀80年代就已開始。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經歷了從單機管理、單元操作、集散控制系統(DCS)、管理信息系統(MIS)到企業資源管理系統(ERP),國內水泥企業信息化應用日漸普及。
但彼時的升級改造更多是在“自動化”層面,且未成普遍之勢。
在過去10年,隨著市場態勢的變化,水泥行業從快速并購、整合市場的高速擴張時代逐步過渡到追求資源整合,著重提升企業生產經營效率的發展階段,數字化、智能化發展也漸漸成為水泥行業產業升級的和興方向。
從2016年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動,加之房地產投資增速回暖,基建投資持續拉動,水泥行情不斷好轉,行業利潤屢創新高,加上國家有關部門對“智能制造”的政策導向,以及物聯網、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等智能化技術取得長足發展,水泥行業迎來了轉型升級“智”的飛躍期。
泰安中聯智能中控室
在這一過程中,泰安中聯作為水泥企業智能化轉型升級的先行者,向全行業展示出了新時代水泥企業的“智能”風采。
泰安中聯于2013年5月開工建設,2015年3月1日點火投產試運行,擁有一條日產5000噸新型干法熟料生產線,同步配套7MW超低溫余熱發電機組、年產100萬噸水泥磨及年產200萬噸骨料生產線。
自2015年投產運行以來,泰安中聯通過不斷優化生產技術管理、提升智能制造水平,生產技術指標及經營水平穩步提升,能耗、環保、智能制造均居世界水泥行業領先水平,是世界水泥行業兩化融合的典范,是首個入選工信部“智能制造試點示范”的水泥制造企業。
2016年11月泰安中聯被工信部評為“水泥行業基于在線監控的管控集成試點項目”;2018年通過工信部“綠色工廠”評價,2017年、2019年連續兩次被國家工信部評選為全國重點用能行業能效“領跑者”。
當然,泰安中聯只是水泥行業眾多智能化轉型案例中的一個縮影。全椒海螺作為我國水泥行業首個全流程智能化示范工廠,自建成投運以來,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蕪湖海螺智能礦山中控室
經測算,全椒海螺智能工廠投運后,兩條生產線綜合運轉率達94.26%,公司勞動生產率提升19.96%,每年帶來的綜合經濟效益超過2000萬元。在2019世界制造業大會上,海螺水泥生產全流程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被授予“創新產品金獎”。
此外,灰色水泥,綠色“智”造的槐坎南方;實現礦車無人駕駛的蕪湖海螺水泥;“智”寫工業廠區里田園詩意的洛陽中聯;將智能稟賦轉化為發展實力的遵義賽德;5G全覆蓋、生產全自動化的“六星級標桿工廠”的華潤水泥田陽智能工廠;啟用智能制造展廳、智能化驗室的甘肅天水祁連山水泥;智能與古樸相遇,花園工廠與文化古鎮共生的古城西南水泥;數字技術與每個環節、每道工序、每臺設備深度融合的江西宜春紅獅……
可以說,過去的10年,尤其是近5年時間里,水泥行業智能工廠百花齊放,漸成大勢,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技術等正在改變著水泥行業傳統生態。
此外,細數近些年的新建在建生產線項目,幾乎都以“智能化”為主要目標之一,儼然形成了“無智能,不新建”的行業浪潮。
更為重要的是,各水泥企業在“十四五”期間還將不斷加快智能化改造。
洛陽中聯智能工廠
譬如,中國建材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周育先表示,水泥業務是中國建材集團的“壓艙石”,要想水泥產業綜合競爭力發生質的提升,必須要加大創新,尤其是科技創新,推動產業的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其中,智能化就是使水泥整體的制造技術、裝備控制進一步提高,在目前已有的智能示范生產線基礎上,進一步加快智能化的進程。
海螺水泥指出,“十四五”期間公司將聚焦水泥主業,加大投資發展力度,加快延伸產業鏈,穩妥推進國際化戰略,努力尋求并購標的。在科技進步方面,公司正在加快推進智能化、信息化工廠建設,探索推進裝配式建筑產業。
宜春紅獅智能工廠中控室
紅獅水泥章小華表示,數字技術是紅獅未來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十四五’再造一個紅獅”目標的實現需要強有力的數字賦能,紅獅集團也將繼續加大信息化建設力度,大力實施智能化工廠建設。
走過“智造”十年,我國水泥工業綜合實力、創新力和競爭力全面提升,水泥“智”能建設開啟新篇章。
負重致遠 智能之路道阻且長
毋庸置疑的是,過去十年,隨著相關智能技術的日漸成熟,部分水泥企業加速步入智能制造新賽道,以期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搶占潮頭。
但從整體來看,水泥行業的“智能”進程仍需不斷完善。
中國水泥網創始人、董事長邵俊曾表示,我國水泥行業智能化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十四五”時期,水泥行業要實現智能化,一方面需要在數字化甚至自動化普及上“補課”,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快智能化轉型,搶占技術制高點。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水泥產業的深度融合仍任重道遠。
綜合來看,水泥行業在全面推進智能化轉型升級的過程中主要面臨以下幾個難題:
一是認知不夠。由于對智能化升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認識不足,部分水泥企業圍觀大企業開展轟轟烈烈的智能化改造,自己卻難以融入智能制造的發展浪潮。同時,水泥企業在智能化建設上應避免誤區,深刻認識到智能化不等于自動化、機械化。
二是改造成本高。由于自有資金不足、信息化基礎薄弱、缺乏相關人才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相比于大中型企業,部分水泥企業的智能化之路面臨更大的試錯成本和不可控風險,稍有不慎就會危及生存。
三是缺少激勵措施。智能化改造是一項長期性、需要全行業參與的工作,如果出臺的政策不能及時落地,相關激勵措施尚不夠完善,主動進行智能改造的企業并不能受到相應的激勵,這就很難推進全行業持續主動地投入資金開展智能化建設。
綜上而言,水泥行業的智能化建設是一個復雜而漫長的過程,但是伴隨著市場需求的下滑,競爭的加劇加之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水泥行業數字化、智能化勢在必行。我們必須盡快加強在人才培養、戰略規劃、制度建設等方面的力度,才能抓住智能轉型的機遇,打造真正的智能工廠,讓企業具備人的思維能力,為生產經營提供更加科學的決策支持,讓“員工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目標得到真正實現。
而在水泥行業邁向“智造”發展高地的過程中,中國水泥網從未缺席。
由中國水泥網主辦的“第三屆中國水泥智能化高峰論壇”
從2016年的中國水泥網年會之智能制造專場,到2019年開啟首屆中國水泥智能化高峰論壇,中國水泥網本著推動行業進步的初心,緊扣智能升級的時代主題,讓技術在交流中傳播,讓思想在溝通中碰撞,推動著行業智能轉型不斷加快。
此外,中國水泥網自成立以來一直以振興行業,推動行業健康發展為己任,近年來更是極具前瞻性的積極開展水泥智能化及大數據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目前,中國水泥網已經初步構建起以“指數”+“行情通”+“大數據平臺”為基礎的水泥行業大數據、云計算體系,并以此為依托,加速推進行業智能化發展。
未來,中國水泥網將持續致力于以大數據服務行業,幫助行業上下游通過行業大數據實現對生產、銷售、物流以及市場研判等環節的科學把控,引領水泥行業進入人工智能時代。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水泥行業也將持續深入實施制造強國戰略,加快推進智能轉型,水泥“智”造必將交出更為精彩的答卷!
編輯:曾家明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